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仰仗于水利之便;民货出于物产,尤其取资于铁治。”
高旭点点头,福建多山,冶铁业在福建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当时福建国民经济的主导支柱产业之一。在明代,福建与广东两地是全国著名的铁治中心。这也就是高旭不惜一切代价要得到福建控制权的原因之一。
高旭问道:“这福建的冶铁业规模如何?”
陈永华道:“按照周署理的统计报告,全省内约有一百多座铁治高炉。其中漳州府的龙溪县有炉治二十四处,延平府的尤溪县有炉治二十二处,泉州府的安溪县也有铁治二十余处。此外,宁德县有铁冶四所;汀州境内的清流、连城、上杭、武平、永定等5县都有铁冶,共有铁场二所,铁炉一十六座,其规模不可小看。”
“近百座高炉?”高旭下意识地用手指敲着案头,沉思着。这明代福建的治铁规模大大超出了高旭的意料之外。只是明代的治铁高炉他不甚了解,需要时间去尤溪县实地考察一下。
虽然福建的铁矿主要集中分布在闽西南的龙岩、漳平、安溪、德化、大田一带,但在高旭经过慎重考虑,还是打算在闽中的尤溪县设立一个作为高氏工坊的补充基地。
尤溪地处闽中的延平府,是闽江的支流之一。尤溪不仅有铁冶业规模化的基础,还有其他丰富的矿种,比如煤炭,生产水泥所需的石灰石,以及高旭即将推出来的新技术——坩埚炼钢所需要的材料石墨、瓷土、粘土之类,还有火枪铅弹所需要的铅矿,尤溪储量极大。除此之外,尤溪还有四条水系均司于闽江支流,河chuá;ng落差大,水流急,水力资源丰富,也是发展水力机械制造的好地方。
在高旭的规划之中,漳州、泉州的闽南地区以厦mé;n为中心发展商贸为主,而在闽江流域以省城福州为核心的闽中北地区,则是发展铁治、造船业。在闽江中游的尤溪县,凭着本地成熟的铁治产业以及丰富资源,打造一个钢铁秘密研发中心;在闽江下游长乐县的太平港,凭着闽江上游丰富的森林资源,打造一个造船基地。
第五九章 尤溪基地 二()
自从隆武朝廷覆灭之后,原先改自于福建布政使司的隆武行宫,无论是内院,还是外殿,有关于隆武朝的一切细节布局,都在高旭入主福建之后,一一抹去。◎百度搜索:◎%%◎罓◎
在内院,有着以女官自居的顾君眉的细心布置,以前隆武朝的曾皇后寝宫,如今成为赵明月的寝宫,这使得赵明月的自我感觉爆棚。在外殿,同盟会的中华旗处处飘扬,穿着新式军服同盟装的旭卫,三步一哨,五步一岗,守卫极为森严。同时,在议事殿上,原先的早朝都让高旭改为八点开始,相当于后世的工作时间。在办事风格上,由于同盟会正处于事业开创的蓬勃期,高旭的每一项政令一旦决议,就由相关新成立的省级院署部门雷厉风行地施行下去。
实干,实务,成为同盟会各级执政机构的效率标致。由于高旭决意改元为同盟,虽然他没有称帝之举,但在事实上,有心人开始以同盟朝来称呼同盟会。当然,对于不支持同盟会事业的守旧官绅来说,自然称之为伪朝。对于刘中藻、张肯堂、路振飞、曾樱这些隆武旧臣来说,尽管他们的心境百感交杂,但抛开旧有的成见,从救危图存的天下大局来讲,他们没有别的什么好选择。尽管他们对高旭的有些政令一时之间难以理解和接受,但在议事殿上,高旭总有足够的理由来说服他们,结果是,高旭或许会妥协三分,但刘中藻这些人最终会妥协七分。
对于高旭主导的同盟会事业,那些旧式官绅大约会保留三分意见,但对于像陈永华这些年轻的士子来说,对于高旭的支持几乎是全身心的。陈永华的父亲陈鼎虽然是进士及弟,但他考中进士的时间为崇祯十七年,正是崇祯朝覆灭之际。尽管父亲的运气不好,但由于高旭的天地会总舵主心结,早早就派人到福建来寻访传说中的“陈近南”,也正因为此举,陈永华没有与历史上的郑成功,现时代中的郑森产生任何的交集,在去年九月底,他几乎像绑架一般被邬含蓄的黑衣卫请到了崇明的高老庄。
高旭让邬含蓄把陈永华父子“绑架”到高老庄之后,由于诸事繁忙,早就忘了这事。直到福建海贸危机发生后,崇明岛发起排闽的风bo之后,在一次高老庄的大街上,高旭偶然看到陈永华面对众人的欺凌时,仍然保持着不卑不亢、应付自若的气度之后,陈永华才正式进入高旭的视线。
而这时,陈永华父子在高老庄同盟公塾几个月的浸泡下来,耳濡目染了如火如荼的同盟会运动,再加上公塾中高旭新编的教学课本之后,在不知不觉中被同化了。在国破家亡的形势之下,高举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同盟会的确像一块磁铁一般,吸引着天下仁人志士的目光。正如刘中藻一般,陈永华也从开始的抵…制、怀疑,再到思考、接爱,最后直到追随的过程。总之,作为同盟会活动的暴风眼,崇明岛就像个大浸缸,只要你心怀救亡思想,最终会成为其中的一分子。
素闻同盟会不拘一格用人才,自从接触高旭之后,陈永华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他当然不知道在高旭所熟知的历史上,他陈永华是当仁不让的人才,面对高旭国士般的招揽与重用,陈永华也只有以国士相报。
“复甫,我充其量也只是个领航者,这个时代最终能成为什么样子,靠的是你们这些人的努力。”
陈永华无法忘记高旭第一次接见自己所说的这句话。在高旭介入福建事务之前,高旭领着陈永华参观了高老庄的核心地带高氏工坊。见识过高氏工坊内朝气蓬勃的新技术之后,陈永华震撼之余,又听高旭问道:“复甫,你说说,什么是科学?”
陈永华当时愣了一下,然后答道:“科学,自然就是科举之学。宋代陈亮有云,‘自科学之兴,世之为士者往往困於一日之程文,甚至於老死而或不遇。’”
在古汉语中,科学的意思即为“科举之学”,也就是科举制度下的学科统称。高旭听罢,笑着摇摇头,道:“复甫,总有一日,你会明白真正的科学是什么?”
陈永华当时没有寻根问底,在性格上,陈永华不是浮夸的人,他总是沉言寡语,多看,多体会,非到万不得已,才会不耻下问。
“复甫,以你看来,一个饱读诗书的士子重要,还是这高氏工坊里的一个开创了新技术的工匠重要?”
面对高旭的问讯,陈永华只是沉默。在明代,工匠是贱籍,地位低下,但在同盟会的新措施中,工匠的地位大大提高了,以时人看来,甚至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高旭又道:“其实,一个好的工匠,不仅需要技术上的实践,也需要才学上的基础。我希望,将来有一批士子,比如说你,不要空谈于四书五经,空谈于于道德歌赋,而要投入于实干领域。……你应该知道,北京城,南京城内,那些奉满清为主子的,十之**都是那些所谓满腹经伦的士大夫们。而高氏工坊内这些默默无闻的工匠们,他们制造出的枪炮,成为我们同盟军所向披靡的利器。”
在高旭领着陈永华参观了高氏工坊之后,高旭把一本高氏印刷坊出品的《天工开物》精装本交给他,道:“复甫,真正的科学,不是科举制下的八股文,而是像这样的技术著作。我要求你对于其中记载的每一项技术,都要了如指掌。有朝一日,你希望你成为东方的牛顿。”
当时高旭心中也是感慨不已,西方的牛顿已经在英国的伦敦出生了,西方的自然科学也开始起步,而东方的却还是一张白纸。尽管他有着后来人的优势,但光凭着他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以高旭看来,这个陈永华年纪尚轻,又家教良好,自小饱读诗书,难得的是性格不浮夸,务实而又内敛,在科学方面,是传承自己各种来自后世新式思想和技术的最好人选。
在同盟会的第二代人才梯队之中,高旭看好夏完淳、沈从文、陈永华、汤志远这几个后起之秀。除了原名汤浪的汤志远,夏、沈、陈三人都算是士子,但高旭对他们几人的培养方向不同。汤志远的性格偏僻,难以大成,但菱角磨去之后,要成长为同盟军中一个能征擅战的名将,还是有可能的。夏完淳这个江南才子,已经专注于军务方面,在高旭的新式建军方略指导与栽培下,已成为浦东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