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640四海扬帆-第3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冷应是诗会上最受欢迎的对象,只要有时间,他也每邀必去。

    当然会有人说舟山唱酬风雅,虽在流离,犹有承平故态。对诸臣和诗不是很赞赏。

    冷应曾冷笑着喷回去,做诗娱乐,总比某些将军到处抢姑娘玩好。

    张肯堂、沈廷扬、祁彪佳、陈子龙、夏允彝、徐孚远、张煌言与黄斌卿关系都很好,朱舜水更视黄斌卿为近似知己之一。

    除了张煌言,这些东南抵抗运动最坚定的文臣中有许多人与张名振同床异梦,他们都看不惯张名振的军纪。

    朱舜水学位仅生员,却是当世大儒,东南明军中的儒林领袖,在大陆士子中有很强的号召力。

    黄斌卿承制拜朱舜水为昌国知县、题请监察御史管理屯田事务、聘请军前赞画。虽仅为一个知县,却是掌握舟山全岛民政的实权岗位。朱舜水坚辞不受,他与黄斌卿没有利益往来,却将黄斌卿视为仅次于四明山王翊的知己。

    朱舜水曾经离开过舟山一次,那次是坐联邦的商船去广南求救兵。广南阮主逼朱舜水下跪,朱舜水坚决不跪。

    阮主当然未出兵,出于对忠臣的敬佩,最后免去朱舜水跪礼,另赠送了一笔仪程。朱舜水拿着这笔路费又回了舟山。

    不需要师爷幕僚翻译,总兵们互相传阅着看完信。

    朱舜水这封是留给张煌言的告别信,黄斌卿看完后只有说不出的惆怅,“苍水公,舜水先生终是不愿留在舟山?”

    “舜水公执意要走,”张煌言只有无尽的叹息,“我们在此,年翁一人留不住,我们在此作何事?日本人知道了,也要取笑我等。”

    黄斌卿:“舜水先生说原因了吗?”

    张煌言:“舜水公说舟山再无地可耕,张名振、阮进不能自食其力,捕鱼舵梢,与劫盗无二。日糜其饷,张名振所取皆百姓血肉,打家劫舍,掠人质子勒索赎金。舜水先生决意东渡扶桑,除非舟山停止打粮,否则他不会回来。”

    “沈制台,”黄斌卿道,“你就不劝劝张名振?”

    沈廷扬:“劝过了,没用。”

    黄斌卿也曾打粮养军,沈廷扬劝说后,黄斌卿中止了这种慢性自杀的行为。

    王之仁:“能否请监国殿下做主?”

    徐孚远突然冷笑一声,“宁国公,帝子在舟山毫无自由,舟山全是他张名振说了算。”

    鲁监国带着个朝廷,内阁六部六科看上去一应俱全,实际都是橡皮图章。监国朝廷内外是张名振说了算,指望鲁监国劝阻张名振还不如去拜天妃。

    贺君尧扭头问张煌言,“苍水公,我听说你在给张名振做监军。张名振独断专行,这个军你怎么监啊?”

    张煌言苦笑道:“贺总镇,我在名振军中一切不问。”

    “不说张名振了。张名振打粮已成积习,兵马太多没办法,舟山根本养不起那么多军队。”

    沈廷扬摆手中止话题,“舜水公去日本也好,日本副将军水户藩世子德川光有心修日本史,正在延请中国名士。舜水公去了与德川幕府搞好关系,将来也许有益于我们的光复大业。”

    会议暂时休息,几个总兵走到院中抽烟。

    沈廷扬在岱山寺四周筑起一座石城,是他在舟山群岛的根基所在。军火、粮食全贮藏在城中。岱山堡不比舟山城大,周长仅280丈。

    花岗岩砌的城墙,突出城墙的马面墩台上列有10门红夷炮和30多具大小佛朗机。沈廷扬如今下属800战兵,岱山岛有领民6000余人。

    岱山堡城小而坚,总兵们是老行伍,在沈军守卫下,岱山堡防御能力不比舟山城差。

    参加会议的人围成了两圈。

    王之仁问徐孚远:“王翊现在怎么样?”

    “宁国公。我们从四明山撤出了近2000人,已安置在六横岛。”

    王之仁愣了一下。

    六横岛双屿港是个有故事的地方,曾在中国历史上留下重重一笔。中国海商与葡萄牙人将双屿建成东亚最大的自由贸易中心,最盛时有居民数千家。

    明军进剿,一艘葡萄牙盖伦悬挂血旗与明军血战到底,掩护汪直撤退。朱纨一把火烧毁双屿港,点燃嘉靖倭寇大侵袭的导火索,也把中国开放进步的时间推到隆庆年。如今城寨已毁,地基残存,王翊将从双屿岛重新开始。

    浙江曾有上百山寨,除大岚洞主王翊、王江、冯京第,其他人全靠劫掠打粮生存。鞑靼招抚令一下,这些山寨大部解散了。

    张煌言、徐孚远都曾在浙江山区立寨,两人不愿打粮,无法成军甚至无法生存,最后只得率残部退到舟山依附黄斌卿。

    王翊在四明山依靠上万百姓,养活400多军队,堪称奇迹。徐孚远亲身体会过那有多难。

    王翊号称有五营兵,但现实很残酷,四明山缺粮缺军火缺武器,不可能养出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

    浙江地主团练武装基本都倒向了鞑靼人。团练给绿营兵带路,王翊在四明山站不住脚。他自永历二年在山中立寨,每年都被绿营兵击破,王翊或是潜藏山中,或是在舟山避一阵,等鞑靼人退了再返回重新来过。

    王之仁:“撤出来也好,在海上有个基地,下次王翊再回山条件比前几次更好。”

    徐孚远摇头道:“王翊可能回不去了。”

    “为何?”

    “金砺和张杰这次是犁庭扫穴,再说四明山的百姓也耗不起了。”

    王之仁微微一叹。

    四明山对舟山的支援主要是声势上的,每次王翊到舟山,黄斌卿会赠送一些武器军火,在战场上效果并不明显。绿营进山搜剿,义军挡不住的,来回拉锯几次,百姓受不了。

    另一边,王朝先拉住黄斌卿。

    王朝先抽着烟,他在刚才的会议中未发一言。

    王朝先出身四川土司,成长于辽东战场,纯军汉一个,对文人毫无兴趣,对他来说,讨论朱舜水还不如关心下今年能从浙江搞到几船生丝花布要紧。群岛只能种点蔬菜和番薯,养兵全靠走私。

    “老黄,我听说你在舟山扣了一艘船,可有这回事。”

    “确有此事,那艘船是徽州富商吴成林所有。”

    “我说你到底在搞什么?海贸可是咱们的命根。”

    舟山布贵糖贱,吴成林用一艘沙船,满载棉布出海易糖,船被黄斌卿留下,只予破船一条。

    黄斌卿尴尬地道:“老王你知道,鞑子定海总兵张杰、金衢总兵马进宝、吴淞水师总兵王分别在定关、台州和松江积蓄战船水兵,有分路进犯舟山之意。我扣下吴成林的船,给他空白赦书,意在请他联络山中的义师。”

    “空白赦书没半点用。老黄你可别犯浑,似你这般竭泽而渔,谁还敢来做生意?赶快把船货还给人家。”

    “沈廷扬说的跟你一样,唉,我回去就把人船都放了。”

    王朝先早就看不惯黄斌卿的一些做法,如果不是黄斌卿主动让出舟山岛,王朝先已决定与张名振联手武力解决黄斌卿。

    抽完烟,总兵们回到会议室,讨论第二个议题。

    沈廷扬直接道:“守序执政官来信,请我们向广州增援船只。我先表个态,船一定要派,各家说说能出多少船?”

    黄斌卿一笑,“我出80艘船。”

    王朝先诧异道:“你总共只有90艘海船,剩下那些8桨16桨的货可出不了远门。”

    黄斌卿笑而不答。

    贺君尧、王之仁听了,若有所思。

    沈廷扬点点头,“明辅你决定了?”

    “是,我无意再与张名振相争,普陀和朱家尖二岛养不了我的部属。打粮既非我愿,不如去婆罗洲吧。”

    刘孔昭抬眼看过来,“你全军都走?”

    黄斌卿:“普陀有四座寺庙,朱家尖岛可以种点蔬菜番薯,我算过,最多留兵500,领民2500。其他人我都带到婆罗洲。”

    王之仁、贺君尧对视一眼,“黄帅,我们与你一起走。”

    王朝先怒道:“你们也要跑?”

    贺君尧不理他,“我留兵250,水手领民1500,战船15。”

    王之仁叹气,“诚意伯,你一直说小长涂山太小不够住,我把大长涂山让给你了。”

    沈廷扬略有些诧异,“宁国公你全师走?”

    王之仁:“我与贺帅商议过了,大瞿山有堡有炮,我也留一半兵,水手领民1500,与贺帅的人同守大瞿山。来舟山的移民越来越多,全堆在岛上也不是办法。”

    在沈廷扬支援下,舟山稍大一点的岛屿几乎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