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要带着大家伙一起战胜明军的指挥官。
原本突围最好选择在晚上,那样的话至少有夜幕的掩护,而且分散成小股部队之后也便于躲藏。可是上原有沢也顾不上时间的事情了,他手里的部队哪里还能坚持到晚上,恐怕两个小时之后就会崩溃。
上原有沢知道自己当年在日本杀了不少汉人后裔,还以虐待汉人以及通婚者为乐。如果落在明军的手里,即便是其他人可以享受战俘的待遇,他自己肯定也要被绞死泄愤。所以他绝了所有人投降的想法,用忠于日本忠于天皇陛下煽动自己的士兵,让他们准备战斗到最后一人。
“丢弃掉所有的伤员,只携带弹药!”上原有沢抽出了指挥刀,露出了他常有的凶狠表情来,下令道:“为了大日本帝国的荣耀,为了天皇陛下!全军,随我一起向前突击!冲啊!”
“为了天皇陛下!冲啊!”他的身边,已经被鼓动到巅峰的军官们也都挥舞着自己的指挥刀,疯狂的发出了歇斯底里的呐喊。这些士兵跃出了战壕,端着步枪露出明晃晃的刺刀,拼命的冲向了对面明军的阵地。
在他们身后,数百名日本伤员自尽在掩体战壕内,有些人拉响了手榴弹,绝望的带着身边负伤的战友们一起,在狭小昏暗的洞窟里死去。随着他们自杀的枪声和喊声,大明帝国的阵地上,机枪也跟着咆哮起来……
子弹一个接着一个的收割着日军的生命,数千名日本守军疯狂的冲锋,也给明军造成了麻烦。原本明军是打算困死这些拒不投降的日军,最后再发起进攻歼灭这些顽固的敌人的,没想到都已经山穷水尽了,对手竟然还有力量组织全体突围。
虽然明军在防御的时候火力上占有优势,炮兵也及时开火给突围的日军制造了无数的麻烦,可惜的是经过2个小时的苦战,还是有大约200名日军士兵突围成功,这也给明军高层上了一课。
原本包括杨子桢和张建军在内,明军高层指挥中已经弥漫起了一股骄傲轻敌的情绪,很多人都不把日军放在眼里了。可这一次突围直接抽疼了第2集团军上上下下指挥官的脸,也给隔壁的第1集团军敲响了警钟。
好消息是,随着日军第8师团的突围,现在明军身后已经没有成建制的日本军队。随着突出重围的日军200人的逃窜,明军迅速闭合了包围圈,歼灭了剩余已经失去了掩体和指挥的日军。
第8师团至此全军覆没,步了日军第17师团的后尘。截止到目前为止,明军已经击溃了第20师团,重创了第5师团和第2师团,歼灭了第8与第17师团。消灭日军5万4000多人,俘虏1100余。
之所以俘虏如此稀少,一方面是目前参与战斗的日军都是精锐,战斗素质高,意志坚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明军急着突破并且形成钳形攻势,放弃了很多抓俘虏的机会。随着战斗的继续进行,日军投降的部队开始增多,明军俘虏的日军和朝鲜协防军人数,也开始暴增起来。
第2集团军在杨子桢的指挥下,一路狂奔已经冲到了青云里,就在10日的傍晚,距离熙川只剩下了一步之遥。而当天傍晚,一路上丢盔弃甲撤退的第20师团汇合了日军第2师团,也才刚刚逃到了熙川郊外。(未完待续。)
336装甲力量
禁卫军第1装甲师是大明帝国第1集团军的主力装甲师,下辖坦克340辆,基本上都是新更换的主力2号坦克。新式的坦克装甲更厚,火炮口径更大,动力系统还有悬挂也更可靠,战斗力比老式坦克高了一倍不止。
因为有皇帝朱牧的偏爱和关照,禁卫军第1装甲师的装备甚至要比其他明军主力装甲师更豪华一些,它优先装备了新式的2号自行火炮,铁牛装甲车还配备了摩托车汽车等机械化装备,俨然成为了全军装甲部队的样板。
明军一个坦克排编制5辆坦克,一个连下辖三个排,一个营下辖三个连,总计拥有45辆坦克和十几辆铁牛装甲车与数十辆卡车,具备独立的作战能力。这样的三个营又组成一个坦克团,算上团部的直辖坦克部队,坦克数量超过150辆。
加上下辖的第3装甲步兵团装备掩护步兵的坦克,明军一个装甲师满编应该装备坦克360辆左右。可以想象这样一支规模庞大的装甲部队,作战能力是如何的强悍恐怖,仅仅凭借数量来说,它已经大约等于日本全国装甲部队的一半了。
可惜的是,因为大明帝国频繁的扩充自己的装甲部队,现如今整个陆军内部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满编装甲师。最为接近满编程度的,就要数皇帝陛下钟爱的禁卫军装甲第1师了。
其余的明军装甲部队,主力一般坦克数量都被压制在270辆到290辆之间,一般的规模都在270辆上下。大部分装甲部队,包括郭兴手里的第3集团军的部分装甲师,坦克总数都只有260辆左右。
更惨一些的,不仅仅是坦克数量更少,装备质量也难以保证下来——有些部队都是1号坦克和2号坦克混编,更惨一些的还有1号坦克和1号改进型混编的。数量最少的一个装甲师只有17辆坦克,根本不具备真正的作战能力。
这些只有几十辆坦克,或者百十辆坦克的装甲师,实际上都是训练师,充其量也就是个架子,也没有人会傻乎乎的真的把他们当成部队顶到战场上去。不过至少在兵部内的统计数据上,它们是装甲师番号。
因为这些架子装甲师的存在,大明帝国的装甲师番号一度达到了惊人的40个,如果这些装甲师全部都满员的话,那么大明帝国拥有的坦克数量将达到一个让人恐怖的数字:一万五千辆。
要知道,保持一线装甲部队拥有一万五千辆坦克这个规模,那就要工厂保持生产至少3万辆坦克,并且保证将配件等供应维持在一个相当庞大的规模上。这可不是生产好部队装备的1万多辆坦克的问题,而是随着部队装备增多,呈几何倍数增加产量的问题。
举个例子,二战德国在43年的时候总计生产了坦克8000辆以上,可在43年7月的时候东线拥有坦克总数依旧在3000左右徘徊,并没有任何大规模的提高。从这个巨大的数量差距对比中就不难看出,要想在前线保持数以万计的坦克总数,究竟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了。
另一个很具体的例子可以更明显的看出坦克装甲车辆在战斗和使用中的消耗程度。以另一个二战中的坦克强国苏联为例,它在战争中一共生产了12万辆坦克,德国战败的时候苏联前线坦克的总数也才1万左右。
这些数据可能并不十分准确,也有可能存在很大的出入,但是同样也反映着武器装备在生产和使用之间存在的巨大消耗。齿轮是要磨损的,发动机是要报废的,越是先进的武器,后勤保障压力越是庞大复杂。
还是那句老话:战争的模式转变,只是将火力投送压力从前线部队转嫁给了后勤补给生产等流程,看似强化的打击能力,无非是将产能运力科研等成本,绑在一起砸向敌人而已。
目前已经进攻到了朝鲜半岛龟城郊外的禁卫军第1装甲师,手里装备着的300多辆2号坦克,已经算是一支非常庞大的装甲力量了。而范铭手里的这个装甲营,此时此刻已经利用自己的装备优势,切进了日军龟城外围侧翼的一条防线之中。
任由只装备了轻武器的日军如何挣扎,皮糙肉厚的2号坦克丝毫没有受到影响。战斗只打了20分钟,明军就差不多干掉了超过200名日军,击溃了附近的两个中队的日本步兵。
草草挖掘出来的战壕,根本没有给范铭的坦克造成任何麻烦,机枪打在坦克的装甲和履带上,除了火星之外也不会留下什么痕迹。明军的坦克却因为装备了前方的航向机枪,可以更加灵活的对正前方的日军开火射击,战斗和屠杀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龟城内的日军前赴后继的反击,希望可以夺回城镇外围的防御阵地,却牺牲了大量的后备力量。实际上第5师团的师团长中村茂现在想的更多的,是怎么在坚守之后脱身,而不是在龟城战斗到最后。
所以日军看押着大量的朝鲜协防军向外冲锋,试图牺牲掉这些炮灰来为自己争取到足够的时间。另一方面,第5师团同样在集中战马还有马车汽车等交通工具,试图在完成防御任务之后,凭借这些设备尽快脱身。
按照中村茂的想法,他的第5师团主力并不一定要跑多快——只要比残留的日本城防军还有朝鲜协防军跑的快一些,明军被俘虏和炮灰阻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