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个橙子”面露难色地道:“太晚了,我该回家了。”
不等袁大师开口挽留,老肯尼迪就满不在乎地说道:“摩曼小姐,现在才十点钟,一点都不晚呢。我们先去吃个夜宵,然后再去跳舞。你们看怎么样啊?”
“那就这么办吧。小康,开车。”袁燕倏立马接口道。
“可是……”
“没什么可是的,艾索尔。你不是也很喜欢跳舞的吗?”现在还是个乖乖女的摩曼小姐还想说话,就被她的闺蜜拦住了,“何况你今天的舞伴还是ny的ny!”
…………………………
最近更新呢是有点不准时,不过慕容可是抱病写作啊,所以理直气壮地向病友们求几张月票。
第一百一十二章 歌舞片
本章副标题:当男人就要当哈维斯坦!
…………………………
“袁先生,乘着姑娘们去补妆的时候,我想和你谈谈剧本的事情。”
此时他们在著名的华尔道夫酒店的附属餐厅里面吃了一顿夜宵,这也是老肯尼迪下榻的地方。
“肯尼迪先生,关于《饥荒孤女》我一定知无不言。”
“袁……那个,我能叫你尼奥吗?”
“当然可以,那我就叫你约翰逊了。”
虽然没有此时的赛里斯人那么复杂,不过洋人之间的称呼确实也是有点讲究的。
互称mr/ms(还其他类似dr,sir,lady,madam这样的名衔)加firstname(姓),那是最正式也是最生疏的称呼方式。比如说,钱德勒教授就称呼他的学生为xxx先生。
熟悉一点那就能称呼对方lastname(名)了,就像这两位绅士现在称呼对方的方式。
再亲近的话可以用爱称,也就是lastname的简称。艾纽卡…萝歇尔小姐就被称为“安”。路易斯…贝克先生的“路易”也是这个意思。
如果是极为亲近的亲属,可以用中间名来称呼。好比fdr就被家人称为“德拉诺”。
jfk他爹露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开口说道:“尼奥,你那个剧本十分精彩,我没有什么想问的。我想问的是《十二人》……”
“《十二人》?”袁大师小小地吃了一惊道,“约翰逊,这个剧本有什么问题?”
老肯尼迪笑着摆手道:“不,这个剧本当然也很精彩。我的意思是想问问你,如果还有这样的剧本,能不能卖给我?当然价钱好说。”
这家伙果然是个下限很低的奸商啊,这就来挖墙脚了。怪不得后来……应该现在就已经和黑帮勾结起来从加拿大和古巴贩运私酒到美国了。
他有点明白了,这家伙是觉得《饥荒孤女》投资太大所以前景不太明朗。不过又想着进军电影行业,因此来和自己私下里勾兑了。
要说电影剧本,袁燕倏自然有的是,白送几个经典剧本也没啥关系。
但是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就凭这家伙是波士顿银行的董事长或者是jfk他爹吗?
袁大师现在背靠摩根财团并不怎么在乎波士顿银行。至于jfk那更是未来的事情了,何况这小子就一定能当上美利坚大统领那也未可知啊。
不过话又要说回来了。原本那条时间线上,老肯尼迪在1937年的时候就任了美国驻英大使。让一个爱尔兰天主教徒去当英吉利的大使,不得不说fdr还是很有一点“幽默感”的。
而且这位驻英大使对英法一点都不看好,反而对德意志很有好感。他不但支持对德的绥靖政策,在1940年还写信给罗斯福建议他不要对英法进行军事援助。
可惜fdr没有听取他的建议,反而把他召回了国内,再也没有给他任何政治职务。老肯尼迪在政治上从此销声匿迹。
如果他还会在这条时间线上的1937年成为驻英大使,那么老肯尼迪确实值得拉拢一下。
“嚓!”
袁燕倏点燃了一支雪茄烟,借着这个空档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
拒绝肯定是不能拒绝的,不过要他把那些经典剧本拱手奉上,袁大师心里面又不太愿意……
“先生们,你们在说什么呢?能跟我们说嘛?”
就在这时两位小美女已经补完了妆,重新回到了餐桌旁。
“当然可以,我正请袁先生为我写个剧本呢。”老肯尼迪毫不避讳地说道。
“真的吗?”苏西小姐眼睛一亮地道,“袁先生,你这个剧本准备写什么?”
一旁的摩曼小姐也露出了好奇的神色。
“呵呵……”袁大师干笑一声道,“肯尼迪先生把我看成那种无中生有的魔术师了。其实不管是写剧本还是小说,那都是需要灵感的。说真的,《饥荒孤女》和《冰与火之歌》之后我的灵感就差不多用光了。就算我愿意,一时半会也写不出……”
闻听此言,桌上三人全都露出了失望的神色。
而说到这里的袁燕倏心中不由得一动,转口道:“灵感我确实枯竭了,不过点子倒还是有一些的……”
他表情严肃了起来,开口问道:“你们看过《十二人》了吗?”
“当然看过啦。”三人同时点了点头。
《十二人》可是最近纽约的一个热点,真是既叫好又叫座。因为目前整个纽约只有一家专业的有声电影剧院,而且总共坐席才不到一千个,因此场场爆满。
从早上到午夜连续播放都不能满足观众需求,只能开放站座了,就这样连黄金时段的站票都一票难求。
老爱迪生看到这样的盛景,那也顾不得和袁燕倏的龃龉了。
爱迪生公司和梦工厂共同出资正在纽约兴建第二家有声电影剧场。其他有些脑子灵醒的剧院拥有者也有样学样,正和爱迪生公司接洽来改造自己的剧院呢。
不过现在这样有前瞻性的人士还是少数,毕竟改建剧院那也不是一笔小投资。
而我们的袁大师见到这样的状况,就开始有意识地引入了“电影院线(theaterchain)”这个概念。
要知道,虽然美国电影行业蒸蒸日上,不过此时还没有院线这个概念。
美国电影放映史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05年到1915年的“镍币影院”时期。
1905年,美国第一件镍币影院出现在匹兹堡。这家戏院取名为“五仙电影院”,nickelodeon。是由入场费五分钱(nickel)这个字,和希腊文戏院(odeon)这个字结合而成的。而“五仙”即是美国五分钱硬币,所以也称“镍币影院”。
戏院老板兼房产经纪人约翰?p?哈里斯()及其妹夫哈里?戴维斯(harrydavis)这两位业主以此低廉票价大做广告。结果从上午8点到夜间论点,戏院96个座位座无虚席,镍币滚滚而人,平均每星期收入1000元以上。
“镍币影院”的主要顾客是来自社会最贫困阶层的美国移民。“镍币影院”的成功很快在美国掀起一个仿效的热潮,不仅为美国带来巨额经济收入而且极大刺激了美国发行放映事业和制片业。到1906年,匹兹堡一地估计有100个放映场所,到1908年,全美有8000到一万家相同形式的放映厅。
因吹斯听的是“5分钱电影院”的创办者大都为新近移民,特别是逃离中欧的犹太人,有鞋匠、商人、工人。这些人中有一些后来成了电影届的大人物。
从1915年开始进入了第二个阶段,那就是“电影宫”时期。
这些vieplace就和后世的电影院有点像了,极尽豪华之能事,所以有的孩子才以为自己来到了天堂。而且这些剧院的座位起码就有两千个,最高能有五千个,比歌剧院还要歌剧院。
这标志着美国电影从底层民众的娱乐变成了社会中层以上阶级的爱好。门票也从五美分上升到了一美元以上。要知道,此时美利坚的“民工”和“厂妹”们每周收入不过四、五美金。
第一家电影宫是芝加哥的“中央公园剧院”,老板巴拉班…卡茨又在芝加哥连续兴建了三家同样规模的电影院,可谓是日进斗金。
然后到了1925年就进入全国连锁院线的阶段。
这位卡茨先生和当时好莱坞最大的制片公司拉斯基公司结盟,不仅巩固了旗下电影院的的片源,而且还借此进一步扩张了院线地盘。
拉斯基公司(fausplayerslaskycorporation)正是派拉蒙影业的前身。巴拉班…卡茨体制由此转型为派拉蒙剧院公司。全美第一家真正的连锁院线正式形成。
没错,此君也是一位犹太人。不得不说,犹太人在商业上确实加过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