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后,事情发生转机,知州大人突然巡狱,特别过问庄景澄案,详细调查取证,为其平冤。县令丢官,知府获罪,朱百万也判入监。
庄景澄沉冤得雪,重葬爹娘,守孝七日之后,不知所踪,到再出现时,已经是精明沉稳的商人。
荆无言猜到,这件冤案,十有**是蓝宵露暗中帮忙,才得以平反。所以庄景澄一是无处可去,二是感其恩德,成为她的得力助手。
庄景澄负责的商队名为清风号,凡清风号的货,不论水陆,都顺顺当当。
只是,他找过庄景澄,庄景澄滴水不透,他虽怀疑,却也无法。他甚至派人跟踪过庄景澄,仍是没能找到蓝宵露。也不知道,蓝宵露与庄景澄之间是怎么联系,怎么互通消息的。
但庄景澄确实是个精明的生意人,西启的商路财源滚滚。
也有人想分一杯羹,庄景澄处事极为果断圆融,除了荆无言,无人能从他手中分到半分商机。他对荆无言的说辞是,老板吩咐,这条商路,让与荆老板三分。
荆无言知道这必是蓝宵露有所吩咐,仍是按足规矩,赢利的三成注入蓝宵露的钱庄账户。他也查过,提取的人时而在云州,时而在青州,时而在燕州;有的是州府重地,有的是边远小镇,毫无规律可寻。
他知道,蓝宵露这是连他一起瞒着,她是真的立志不见司城玄曦了。明知道他与司城玄曦关系非同一般,断断守不住秘密,干脆不让他知道,也就无从泄秘了。
有意思的是,蓝宵露当时是从西启逃回,那份通关文书却并没有被端木长安稍许留难。他们的货在西启一路畅通,也不知道端木长安做何打算。
荆无言粗算过,这条商路,仅仅一年,蓝宵露应该赚足了近百万两银子。她虽然行踪诡秘,可是做生意的手法越发老练了,也越发圆融了。
想着司城玄曦的憔悴奔波,陷在无陷的希望与失望的循环中,有时候,他都不知道是该为老朋友叹息,还是该为这个出类拔萃的义妹叫好。
快两年了,宵露,你心中还这样恨着玄曦么?
这年十月,东夏出了一件大事,帛州大水冲毁庄稼,百姓无收,几乎所有农户家中吃食告罄,饥民无以为食,饿殍遍地,帛州知州上报朝廷,恭帝令太子赈灾,从湖州运两百石粮食往帛州。
本来这些粮食发放下去,足以让灾民接上新粮,不至于出现饿死现象。
然而,事情却并不是这样,太子亲领赈灾之后,粮食运到,灾民不但没有减少,饿死现象也没有得到扼制。帛州北弘文县饥民暴乱,迅速集结一万余人,打入县衙,杀了知县,开了官仓,哄抢米粮。
继弘文县事件之后,安明、弘济、泰初三县相继出现饥民暴乱,与当地官兵展开混战,灾民喊出口号,不反饿死,反了说不定还有活路。一时,各县灾民纷纷响应,每到一片,必杀官开仓,哄抢一空,帛州的局势,竟有失控现象。
弘新县令陆高扬关闭城门,不许饥民进城,将城内小股哄抢的饥民以雷霆严酷手段斩杀当地,引起民愤,陆高扬索性用更强硬手段,杀饥民于街市,但略有不服气者,必杀之,宁可错杀,绝不放过。
第392章 皇后被废
一时,弘新县城里,血染街头,无故被杀者,竟达百人。
北州大侠冀百川愤而潜进城中,于陆高扬外宅将锦衣华服的他枭首,开官仓放粮,在陆高扬家中,竟藏有白银四万多两,珠玉堆积,一个区区县令,月俸不过十两银子,为官不过五年,竟然有这样的巨额之财,可见平时是怎样的刮地三尺,盘剥百姓。
冀百川用这些钱财向富户买粮,选灾民代表当街施粥,反倒将弘新县的乱势控制下来。
此事极为讽刺,朝廷选定的官员只知道搜刮,镇压,激起民变,而这个久捉不到的朝廷钦犯,反而真正为民办了事,避免了弘新县的民变,而弘新县也成了饿死人数最少的一个县。
灾民不过是求一口吃食,但凡不至于饿死,他们也无心造反。
恭帝震怒,派人彻查事件根由,原来两百万石粮食经过层层盘剥,到达帛州时已经不足五成,帛州的官员再剥去了两成,真正用于赈灾的,只有三成,而这三成之中,竟都是霉烂陈米,百姓连这霉烂之米也吃不饱,至于吃过霉米之后引发的疾病又是另一桩公案。
这是极为严重的贪墨案,大把的银子流向,最后都是指向太子。太子在帛州建了一个行馆,奢华之极,隐秘之极,最后也被翻了出来。
恭帝大怒,原本打算重惩太子,但国舅敖高德主动出来陈述此事另有下情,与太子无关。太子虽然亲领赈灾,但并未到现场,一切事宜,都是委派敖高德处理,不知道情况之严重。
行馆之事,太子毫不知情,是下面官员为了讨好太子私自建造,冠以太子之名,现下,那官员也出来认罪,摘清了太子。
恭帝将敖高德下狱,同时彻查,将敖氏朝中的党羽拔去十之六七,但太师敖鸿远毫发无伤。只是,敖氏根系,元气大伤,原本稳如磬石的太子,被皇上治了个赈灾不力之罪,着令东宫思过,罚俸一年,地位飘摇。
这是明显的丢车保帅之举,虽然伤了元气,可太子地位暂时得保。
帛州民变太过凶顽,恭帝令齐王前往帛州处理此事,齐王领命,近日出京。
敖皇后与敖太师以为这事已经告一段落,他们自认倒霉,那些被挖出的巨贪,全是太子的人,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些狗奴才们胆大包天,终于害了主子了。
他们正筹谋该怎么稳固太子之位时,却查到赈灾之事另有下情,太子监管不力,又中饱私囊,自是事实,可太子只是将三成米粮换为私财。官员层层贪墨,胆大妄为,欺瞒太子,粉饰太平,官逼民反,并不完全因为地方官贪腐妄为,竟是有人暗中捣鬼,策划精密,层层推进,让事情一步步失控的。
太子远在东宫,得到的全是一些不尽不实的消息,就真以为帛州赈灾事件无风无险,一切顺利,大胆地抽取三成自用。却不知道被瞒了个结实,官员残暴,民生怨愤,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暗动手脚的不是别人,正是齐王与王贵妃暗中策划。
这一切,既在敖皇后意料之外,又在她意料之中。后宫里,王贵妃与她面和心不和,各有掣肘,互相倾轧从未停止。她原本多方提防,没想到这次还是栽了大跟头。
敖皇后后悔不迭,就在她计划反击,绝不能让齐王坐大得利的时候,又一件大事接踵而来。
宫中老宫人夜里时常听见哭泣,看见白色鬼影飘忽,惊吓莫名,皇帝令御林卫统领查是谁在装神弄鬼。人没查到,却在原德妃娘娘的寝殿后院地下,找到一个包裹。
那包裹油纸紧护,里面物件如新,但都是十年前的旧物。其中有德妃钟爱的珠钗,用过的杯盏,穿过的衣饰……
还有一封信,信是当年德妃身边的宫人所写,揭露了一个惊天秘密。
有人以她全家性命相要胁,逼她在德妃娘娘的食物中渗进一种********,那毒无色无味,长期服用,将身体衰竭而死。德妃娘娘身体每况愈下,她思及娘娘之恩,暗中停止下毒,可德妃娘娘中毒迹象并没有得到缓解,原来除了她,还有两个宫人也和她一样被逼迫下毒。娘娘去世后,她自知对不住娘娘,悄悄将娘娘所用之物收藏埋好,等待它日娘娘能沉冤得雪,她自知愧对娘娘,在娘娘下葬之日,殉身而死……
这被指控要胁下毒之人,赫然是敖妃,也就是当今皇后的人。
御林卫统领知道事关重大,不敢相瞒,将所有物事呈与皇上定夺。
皇上派了大内的暗影,把这信中相关的人与事一一调查,暗影调查的过程中,虽也遇到一些难处,却总能在山复水复之时柳暗花明,查得真相。
信中所言,果然属实。
而德妃娘娘遗物之中,竟然有两种不同毒素,一种是这可至人死于无声无息的********,另一种,却是见效极快的烈性毒药,两种毒药的功效都是可以让人死得无迹可寻。
也就是说,德妃之死,至少是两股势力所为。
当夜,皇上于德妃寝殿长久伫立,那个清雅如仙的女子,曾经是他的最爱,并欲立为皇后之人,却一朝香消玉殒,他也觉得蹊跷,但当时他登上皇位不过三年,地位不稳,不得不借助敖氏王氏娘家之力,让此事尘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