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楼之不要拦着我上进-第5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为什么越大的家族之中,有些亲情观念反而更单薄——因为人家的孩子从小就是奶嬷嬷和丫鬟带大的,连晚上睡觉都不和亲爹娘在一起,能亲热得起来么?
  但是这样的教育方式也不能说不好,毕竟这个时代对于成人的定义和后世可不一样;这儿没有未成年人保护法;这儿只要有能力,甘罗十二岁也能拜相;这儿,权贵家中教育出来的孩子早熟,穷人家的孩子也早熟,萌哥儿留在京城,就是宝玉和他谈了半个时辰之后,年仅七岁的萌哥儿自己拿的主意。
  睡前,宝玉给萌哥儿吹了笛子——他已经好久没有给萌哥儿吹笛子了,甚至于芽哥儿还只是在周岁之前才听过爹吹笛子哄他睡觉,因为董、习二人倒了之后,宝玉后来实在是太忙了。
  一曲吹完,芽哥儿已经闭起眼睛打着小呼噜啦,萌哥儿却是趴在床上,一下又一下地伸手戳着弟弟的胖肚子。
  黛玉在一旁通完头发,有些僵硬地抿嘴说:“别弄你弟弟,待会儿他醒来该闹了。”
  萌哥儿被娘亲的语气给吓了一跳,呐呐停手了,瞧着怪委屈的。
  宝玉摸了摸萌哥儿的发顶:“该睡了,这还是咱们一家四口第一次躺在一张床上呢。”
  黛玉还是有些不自然的,宝玉下床走到梳妆台前,扶住妻子的肩膀,伸手摸了摸她的面颊,一片湿漉漉。
  萌哥儿坐起来,叹了一口气说:“娘,你别哭,三年很快就过去的。”小大人似的还安慰黛玉。
  这么一来,黛玉怎么忍得住呢,更是泪如雨下。
  “行了,咱们躺好了,说说话吧。”宝玉伸手拿起一旁的帕子将黛玉的眼泪一点一点擦干,然后托着她到了床沿。
  黛玉看着盘腿坐在床沿的大儿子,又看了看已经滚到大床最里头去打小呼噜的二儿子,终于还是躺了进去。
  这一晚,萌哥儿很迟很迟才睡,因为他知道,天亮了,就要和爹娘分别了,所以他想天亮得晚一点,再晚一点。
  …………………………
  再如何不舍,分别依旧会到来。
  昨夜还小大人似的很坚强地安慰娘亲的蒙萌哥儿早上起来之后就一直没有开口说话,但是他接过了三月的活儿,认认真真地服侍了娘亲擦脸洗漱。
  一家人穿戴整齐之后,去到荣庆堂吃了早饭。
  该启程了。
  老祖宗带着众女眷送宝玉一家到了荣国府二门,接下来是贾珠等人将宝玉送至大门边。
  随后,贾珠要去上朝了,贾环带着小辈们和萌哥儿继续送宝玉,至于京城北大门。因为武氏有了身子,贾环暂时先不去关外;武家的二儿子也到了该娶亲的年纪,他现在是武举人的身份,愿意婚配与他的好人家女儿也不少,所以今年他得配合家里把媳妇给讨进门,也不能即刻跟着宝二爷出京;不过贾苒还是这一次一起去的(李纨心绪复杂)。
  保重的话说了千万遍。
  萌哥儿站在贾环身边,望着爹爹翻身上马,娘亲弟弟登上马车,那个笨弟弟啊,居然还天真地开口喊着:“哥哥来啊。”芽哥儿不知道,他哥哥这次不能一起走了。
  等到马车的轮子开始滚动,车厢里的笨蛋弟弟哭了起来:“娘,哥哥还没上来呀……”然后是娘哄弟弟的声音,温温柔柔的。
  萌哥儿一直很坚强地站着,目送爹娘远去,直到整个车队都不见踪影,他含在眼眶里的眼泪才啪嗒一下,落下来,砸在青砖地上,晕开大点大点的痕迹。
  …………………………
  宝玉回到冰城之后,便找来一更谈了一次话。
  对于爷希望自己回京去照顾萌哥儿这个提议,一更是拍着胸脯表示:只要他在,就不会让萌哥儿出一点儿事!
  宝玉松了一口气:“你最稳重,你回京城,我能放下一大半的心,一月这边,已经三个多月了吧?从冰城请一个大夫同行,慢慢回京,这事儿,且不那么着急。”
  结果一更当晚回去和一月说了这事儿,直接被一月给否了:“慢什么慢,萌哥儿最要紧。你快马先走,我随后慢慢来就是。”
  于是第二天,一更说了和家里人商量好的法子,宝玉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走下来拍了拍一更的肩膀:“辛苦你了。”
  得到爷这一句话,一更和一月觉得什么都是值得的。
  …………………………
  时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转眼就到了秋天。
  而秋天,是丰收的季节。


第385章 
  这三年来,不知道什么时候起,黑省逐渐有了关外粮仓的美称,虽然这边气温低,冬日长,但是这边同样拥有关内所无法比拟的肥沃土地,尽管只种一季粮食,但是所获居然可以媲美三分之一个湖广!另外再算上套种的作物,能采棉的、能榨油的、能做饲料的等等等,整个关外三省农民们这几年可称是感受到了老天爷的眷顾,风调雨顺年年大丰收。
  再加上水泥路已经修到了关外三省各重大城镇、重要镇口,交通便利的好处,不是一时之间展示出来,但是三年多的时间,也足够哪怕是黑省一普普通通老百姓都能念叨一下“要想富,先修路;多生孩子,多种树”这个道理了。
  当九月份,第三季的黑省政务总结呈到京城陛下案头的时候,朝中的文武百官都已经见怪不怪了:
  【哦,什么?关外粮食丰收?好事啊,既不用赈灾,也不用减赋,丰收了就颗粒归仓么;】——就是要多交朝廷,明白波?
  【哦,什么?关外奏请工程兵继续修路?争取通路到县、乡级?好事儿啊!但是朝廷毕竟这么大的摊子,不可能只顾着发展关外啊是不是;】——就是准奏,但是人你们有了,钱自己想办法,明白波?朝廷这边么,可以给点优惠政策相抵。
  【哦,什么?罪民养殖海参、鲍鱼、扇贝大丰收?好事儿啊……】啥大丰收来着???
  看到最后一条,莫说是一般的官员了,就连三位阁老和六位尚书都傻了眼:这还真,养成了?不仅成了,还大丰收?大丰收是什么概念?有当初苏北的海蛎子那么样的渔获么???
  …………………………
  有,怎么没有。
  黑省的王巡抚,一开始是信心满满的,想着贾将军从前有指导苏北渔民养海蛎子的经验,海参鲍鱼定然不在话下。遂他每一旬都要往罪民村跑,可是跑了十几次,发现笼子里的东西一点动静都没有(拜托人家是夏眠了),王巡抚的心里就有些嘀咕了。到后来,他想着还是重点关照田里的耕种之事吧,毕竟原先每年增产一成都是定数,多在此花点儿心神,争取增产两成,可不比还在海里飘的参鲍要靠谱?
  和王巡抚飞一鼓作气,再而竭,三而衰不同,当时罪民村一开始搞海参鲍鱼混养,村民们心里是不太有底的,但是想着如果真的开始养了,至少这两三年,不必被人逼着下海去捕捞,说不定还能多活几年呢?所以他们就干了。听从将军大人身边的两个年轻人和渔村为数不多的老人的指点,一点一点摸索着来,可别说,在去年秋天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有干劲儿了,因为笼子里养着的参鲍,真的有长大!
  当时,大发他爹被人鼓动着小心翼翼地去问三更和四更:“大人,今年要不要捞一些参鲍和贝壳上来?”三更四更则是得了宝玉指示,说今年长成的太少了,先不捞起来。最后,去年冬天,罪民村的人是小心翼翼地伺候着这些‘祖宗’深怕它们一个不留神被冻死了——将军大人说了,好好搞养殖,干出成绩来,他才可以上奏奏请改善咱们罪民村的待遇,再不济,多准一次罪民投军也是好的。这种念头,在去年过年的时候,那些被精挑细选选为黑省北辅兵的罪民村少年轮流回来过年的时候更是兴起来!因为这些少年,经过大半年的时间,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且不说高了壮了这些肤浅的,还有精神气,整个人的精神气都不同了!再不是畏畏缩缩的,行事说话也有章法,不知不觉间,回来的这些少年,他们的爹娘都没办法再把他们当做孩子看了,而他们的兄弟则是更加羡慕他们,羡慕他们的穿着、羡慕他们能带回来粮食、棉花和猪肉。
  等到今年秋天,要是宝玉再说等一年,估计就算如今并不太了解渔村养殖情况的王巡抚同意,渔村的罪民们都要有意见了。
  三更四更看了养殖笼里的情况,回报宝玉之后,宝玉大手一挥:捞起来称重吧。
  参鲍贝壳这些玩意儿和庄稼不同,庄稼□□就死了,而它们离水一会儿还死不了,所以称重完之后立即放回海里,基本没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