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知道这可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机会,往日里多少人希望买上几亩属于自家的田地,可苦于大部分良田都被大地主、大乡绅占有,好不容易有卖家要卖地,要么是品质一般,要么是很快被哄抢,要么先紧着自个的熟人朋友购买,寻常人家想买点儿地那可是可遇而不可求。所以大部分人迫于无奈只能租赁地主家的地来耕种,忙忙叨叨辛苦一年,轻者交两三成租子,重者交半数租子,全家连个肚饱都混不上,农闲时节还得多吃些野菜稀粥好剩下些粮食,在农忙时有干货供应。
所以农家人最盼望就是的是拥有几亩真正属于自家的土地,这样除去赋税剩下的收成便全能进自家口袋,不用把一年的辛劳半数都交给别人,还能世代传承下去,这才是一大家子生活的根本啊。
盼望已久的田地就在眼前,还都是上上等的水田和旱田,农家人可不是要勒紧裤腰带先办这件大事,若是能借的就尽量多借几两,这时候还管什么面子不面子的问题,在生存面前这些都是小事儿。连往日里关系不太和睦的妯娌兄弟都齐心协力凑银子,劲儿往一块使,不管怎样先把田地买回来,至于后边怎么分再议。
尤其是本就租种寺院田的农家,更是想把自个现下租种的田地都拿下,实在没能力也拿下个六七成,本就是种惯的,到了自家手里也更为便宜,这年头土地也是认人的好吧。
百姓们原以为惩治了普济寺一众恶僧,心中出了一大口恶气,往后再也不受他们的迫害也就罢了,没成想还有这等好事儿等着。尤其是明令定下了不许地主阶层购买,一经发现除了罚没所购田产外,还要另外罚上同样的银子,吓得这些人只能眼馋羡慕,不敢托关系走后门。这明摆着是为普通老百姓谋福利,一时间到处都在大赞皇上英明,感谢雍王秉公执法。
你说这么大块肥肉放在眼前,那些个官僚怎会不动心?期间必定会中饱私囊,为自个谋些好处。可事实恰好相反,这次还真不敢轻举妄动,以阳城知府为首巴不得赶紧做点儿事情把普济寺的丑事遮掩一二,现下正好有这般既能赚名声又能赚政绩的事情摆在跟前,只要自个公平公开的把事情办好,那就能在百姓和上边各记上一笔,谁还敢弄虚作假?
尤其多少又见识了雍王身边那位小真人的本事,还有主持圆意最后猛然转变态度,那一阵又一阵时机恰当的雷声,还有传说中的大鸟……一切的一切都昭示着这位不满十岁的女童有着非凡的本领,万一她留着后手监视他们,届时被抓了现行可就大大的不妙了。所以综合多方考虑,这次务必秉公办事,坚决不徇私情,哪啊美貌小妾的隔了十八里表的不能再表的表兄求上门来都不能松口。
这般上下一致,此次普济寺田地收没出售一事自然会顺顺利利,不会有太多偏差。
至于暗地里查抄的财产,应雍王要求都先由江映蓉保管,等回京时正好放在飞机上一同带回京城。这可比派数千精兵浩浩荡荡押送来的安全多了,还省了人力,免了麻烦。
当然,在江映蓉不知道的时候,雍王曾暗搓搓的单独审问了一会儿圆意,自然是想要问一问百世善人一事。圆意这会儿也不藏着掖着,把自个知道的、看过的、猜测的一股脑都告知雍王,最后雍王得出了个结论:小真人是天地的亲闺女,绝对不能与之为敌,必须好好尊着敬着供着哄着宠着,不能惹她生气,不能惹她心烦,不能让她受伤……咳咳,怎么感觉越说越不对了呢。被圆意这般阴差阳错的一搅和,下一位君王对江映蓉潜藏在意识深处的那一丝忌惮基本也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雍王是在圆意等人受了火刑之后才与江映蓉离开阳城,赶往下一个地点邑城。对于前来观刑的百姓而言,自然觉得大快人心。这古代火刑可是比砍头还要严重的刑法,砍头虽然最后身首异处,可只要家里人愿意出钱,总归有收尸人帮忙整理仪容,有些技术高超的能将头颅和脖子缝合的一丝不差,看不出任何痕迹,最后还能入土为安。可火刑就大不一样,除了要忍受被活生生烧死的痛苦,最后可是挫骨扬灰的结局,只剩下点儿骨灰沫子,说不得直接魂飞魄散没了下一世,在古人眼里自然更为严厉,只有罪大恶极之人才会受此刑罚。
最终阳城普济寺一事以一种顺应民心、互利互惠的结局收场,当然普济寺众僧和幕后金主属于损失惨重的一方。后续阳城其他寺院的清查整顿自然是等邑城事了后,皇帝会另行统一发布诏令在全国范围内整顿。
作者有话要说: 明早凌晨要敢飞机,收拾完行李赶出来的一章,有些晚了
第156章 佛门本是清净地,无可奈何惹尘埃
雍王带着满满的收获和百姓的赞誉离开阳城,前往邑城。离开前; 阳城知府带着几个县令、下官亲自到普济寺外相送; 这下是终于瞧到传说中的大鸟,简直是震惊了在场诸位的眼球,几人犹如一群傻子般以相同的角度仰着脑袋; 眼睛都不舍得眨一下; 目送大鸟消失在空中。良久; 直到脖子都酸了; 眼前都是湛蓝的天空和漫步的白云,再也瞧不见一丝大鸟的踪影才舍得放下头来。
阳城知府顾不得脖子的酸软,回到府衙第一件事情便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大字的奏折,把普济寺一事前因后果上奏清楚,又含蓄而巧妙的歌颂了一番雍王的功绩,还有百姓们的赞誉。然后极尽贴切的描述了大鸟的神奇。其中一句话引用的颇为巧妙:微臣曾以为“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 其名为鹏。鹏之背; 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乃是志怪传说; 不足为信。今日有幸,亲眼所见,大齐有鸟,其名为飞机。飞机之大,不知其纳几千人也;化而为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不知其一日几千里也。陛下洪福齐天,英明神武,引得此神机降世,乃大齐之福,万世之幸。
最后又稍微点了一下自个治下不严,监察不利,才让此等恶僧继续荼害百姓,幸上苍警示,雍王神速,恶人得逞,百姓得福,往后定然兢兢业业,防微杜渐,杜绝此类祸害百姓,危害社稷之事云云。
阳城知府如何夸耀歌颂此次事件处理结果暂且不提,江映蓉和雍王已然到了紫云庵,却远远的站着没有靠近,原来这里的味道着实有些不好,尤其天气炎热更是冲鼻,从庵堂内还时不时飞出来成群的苍蝇,庵堂的大门和四周的墙壁上沾着不少臭鸡蛋的蛋液和烂菜叶子,看墙壁那斑驳的模样应该还泼了不少泔水之类的东西。
已经到达的五百精兵恪尽职守的守在庵堂四周,到底是训练有素之辈,这种环境下还能眉头都不眨一下的守着。他们这批人紧赶慢赶才于两日前到达紫云庵,为首的长官将雍王的手书交给邑城知府后,便带人围了个严实。官兵一到,反而解救了紫云庵众尼连日来的苦楚,最起码有兵丁把守寻常百姓不敢再靠近泼泔水,扔菜叶子。
只是吃食上仍旧没有改变,顿顿只吃的上白面馒头和一碗清粥,往日里弃之若鄙的咸菜疙瘩或酸菜叶子也成了众尼姑争抢的东西。要知道这种东西往日里只有最下等用作粗使的老尼才会食用,还是其中一个管厨房的善心老尼特意抽空闲时间用些不要钱的野菜腌制的,想着给那些年纪大的老尼多添口菜。没成想有朝一日能成为这些眼高于顶,平日里生活做派犹如大家小姐一般金贵的“上等尼姑”的救命菜。若不是庵堂内本身打了一口井,否则吃水都要成问题,只有一口井也禁不起庵内几百人随意造,往日里一日一沐浴的“娇尼”们这会也只能忍着汗臭和痒意,不敢再吼着吵着要沐浴,救命水还是省着点儿用,谁知道这种监禁的日子还要多久。
一听说朝廷来人了,主持师太也派人开门探听,可把守的官兵直接亮出佩刀,吓得探听之人赶紧关紧庵门,不敢再多说一句。这两日虽没有添新的恶臭之物,庵内也派人尽量清扫了一番,可这些时日光内部产生的厨房垃圾就不少,茅厕也许久未曾清理,无法将垃圾运送到庵外处理,又是炎天暑热的,可想而知庵内的味道能好到哪里去。苍蝇环伺,恶臭扑鼻,只得紧闭房门才好受些,可房门关紧了就无法透风,屋内犹如蒸笼一般闷热,总归是从内而外不舒服。没几日,原来娇花一样的姑娘们便小脸儿黄黄,干干巴巴,犹如霜打的茄子蔫蔫儿的,一点儿都不水润。
这样的味道自然让雍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