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早闻上官大人文采非凡,既然是要答谢,不如赋诗一首作为谢礼”提起唐朝人们几乎最先会想到唐诗,唐朝时典型的诗歌朝代,就连政治上都透着诗歌的芬芳,无论是皇帝、官员甚至还有歌女都能站出来赋诗一首。来到这个诗歌盛行巨匠辈出的朝代,李治对于见不到那些著名的诗人很可惜,因为那些人现在都还没有出生,今日好不容易见到一个有名的诗人,当然要见识一下。
“这……”上官仪犹豫,但是李元嘉却立刻附和,上官仪只好沉思,许久开口道“芳晨丽日桃花浦,珠帘翠帐凤凰楼。蔡女菱歌移锦缆,燕姬春望上琼钩。新妆漏影浮轻扇,冶袖飘香入浅流。未减行雨荆台下,自比凌波洛浦游。”
“好诗,上官大人果然是才智非凡”李元嘉拍手叫好,“以我一幅画换来上官大人一首好诗,好像是我赚了”
李治读的唐诗很多,上官仪的诗虽然比不上李白杜甫那般,但是在如此短的时间做出这样的清丽的诗歌确实是有才,不由的心生敬佩,再次感叹唐朝果然是人才辈出的朝代“今日闻得上官大人佳句也不虚此行了”
“殿下的那句‘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才是真正的佳句,与殿下相比我才是贻笑大方了”
“上官大人,那句可不是我做的,真的作者另有其人”李治浅笑道,看向李恪,只见李恪亦眸中含笑看向他,两人目光相对其中的意味不言而喻。
不想李元嘉与上官仪却误会了,均看向李恪“莫不是这句是吴王殿下做的?”
李恪与李治相视而笑,“这句确实是三哥做的,前日与三哥一起用膳是他有感而发,我也就记下了”让人以为是李恪也没有什么不好,也能增加李恪在李元嘉心中的好感,更有利于他以后继承太子之位。
李恪含笑不语又为少年夹菜,少年的意思他明白,也就没有辩解让少年的苦心浪费,也很高兴少年总是想着自己,但是他却不知承认此是因为要往自己身上添彩,还是不愿意让少年散发他的光彩,吸引更多的目光。
“看来我以前不仅是小瞧小九了,也小看小三了,小三这副少老来成的模样,真看不出来他能做出这样洒脱的诗句,果然是人不可貌相啊”李元嘉感叹道。今天不仅对李治的看法改观,对于李恪也是有了新的认识。
“那皇叔以后可要细心的观察了,三哥可还有很多你不知道的本事呢”虽然被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的人当做晚辈有些不舒服,李治还是适时的称赞李恪。
“那我可要拭目以待了”
“皇叔不要听九弟乱说,我可没有那么好”李恪制止了少年继续称叹,看在李元嘉眼中却是谦虚,也对李恪更加有好感。
“听说皇上要遣使到高丽册封高藏为高句丽王。”闲聊过后,李元嘉谈起了政事。对于高丽李治已经做了充分的了解,去年盖苏文邀请荣留王和大臣们视察他的军队,并设盛宴款待。但是在宴席上盖苏文杀死了荣留王的百名大臣,而后又闯入王宫杀死荣留王并分尸,之后立荣留王的侄子高藏为王并摄政。高藏的王位不过是形同虚设,兵权与国政都是由盖苏文独揽。
李恪点点头,幽深的眸子出现冷然,自盖苏文掌权后高丽与大唐的关系日渐紧张,留着高丽迟早是个祸患“但是依照盖苏文残暴专政的性格,与大唐的战争是难免的,而且父皇也已经在为攻打高丽做准备了”
李恪的想法没过多久就得到了应验,九月份高丽就大举攻伐同为唐册封的属国新罗,百济也攻占新罗40余城,并与高丽图谋断绝其唐朝的通路,这也就就导致了以后唐朝对高丽的战争。
“皇上一直都是高瞻远睹,我相信定能大破高丽”
李治不禁莞尔,唐朝的人从骨子里都是骄傲的,不过这次他们可能要失望了,此次李世民东征高丽是无功而返。但是也不排除会有变数,他也希望能有这样的变数。
☆、第六章:六试婚使显机谋
第六章:六试婚使显机谋
有李元嘉与上官仪在,李治与李恪自然就不能不醉不归了,而且遇到这两人后李治心中的郁结也已经消散,畅饮长谈后李恪送李治回宫。此时李治已经微醉,李恪吩咐人叫来马车,扶着李治上车,怕车上动荡李恪让他靠在自己身上,谁知少年竟然睡着了。
睡梦中的少年更加的恬静,听着那清浅的呼吸声,李恪觉得分外的安心,不由低头看怀中的面容,少年的小脸还未长开,没有了那双清净透彻的眸子,显得更加的稚嫩,他的皮肤异于常人的白皙,但却并非那种不健康的白,因为醉酒的缘故透着红粉,看上去很可口想让想咬上一口,李恪突然明白为什么古人要用肤如凝脂、颜若渥丹来形容人的面容了。
看了一路,李恪都没有移开目光,当下人提醒到东宫之时心中竟然有微微的不舍,不愿离开少年的面容,小心翼翼的把少年抱下马车,并低声吩咐宫人准备醒酒汤待少年醒后用,只不过还未安排好一切,就有人来传话,李世民宣召二人。李恪只好把少年唤醒。
“三哥?”幽幽转醒的李治迷离的看着李恪,他只记得坐上马车而后好像睡着了,怎么那么快就到东宫了?
“父皇宣我们过去,起来先喝点醒酒汤”李恪把醒酒汤放到少年面前,等他喝过又开始为少年穿衣。看到少年皱眉,李恪亦皱起眉头“头疼吗?”
“还好”揉了揉眉心,李治拍拍脸让自己变得清醒“我们走吧”
“把你们叫来是为了吐蕃和亲之事”进入两仪殿李世民就直接到,依照李治的意愿把吐蕃之事交予李恪,李恪也确实没有让他失望,把一切做的尽善尽美,对此他感到很满意,“本来这件事情已成定局,可是天竺、大食、仲格萨尔以及霍尔王同时也派了使者求婚,他们均希望能迎回文成公主做自己国王的妃子。这让我很为难,你们看该如何是好?”
突生变故,李治潜意识的看向李恪,向他寻求解决之法,他并不记得历史上有这么一个曲折的故事。但是天竺大食这样的国家也不能轻易得罪,若不能处理好这件事定然会引起邦交矛盾,也无外乎李世民会为难“父皇,我们可以再选其他人去和亲”
李治说完不等李世民回答就否定了自己的话,先不说这几个国家点名要的文成公主,就是他自己也不愿意再选其他女子远嫁异国。
“父皇”沉默许久的李恪终于开口“儿臣以为既然各国都想要迎娶文成公主,那就让他们各凭本事争取好了”
“各凭本事?”李世民看着李恪凝眸问“恪儿是何意?”
“就是让他们公平竞争,由我大唐出题考验他们,胜出的一方自然就可以迎娶文成公主,失败的那一方也不会有什么怨言”
“那如果他们都通过了呢?或者他们有都不能通过怎么办?”
李恪轻笑看着问问题的李治“这就要看我们要出什么题了,这个考验不能太简单,简单了可能所有的国家都能通过,也显得我大唐无能,但是也不能太难,就如九弟所说他们都不能通过,这样必定会让各国以为我们故意刁难他们,对大唐怀恨在心,所以出题的时候我们要细心的斟酌,既能让他们有一方通过,也能彰显我大唐之威”
“恪儿的办法很好”李世民赞同的点点头,进来他发现这个儿子很像自己,英明果断,有勇有谋,若是李治有他的一半自己都能放心的把江山交给李治了。“既然恪儿能想出如此的妙计,那么安排考验的事情也就交给你了”
“是,儿臣定会让父皇满意”
看他这番胸有成竹,李治还以为他已经想好考验的内容了,出门后立刻便问,谁知李恪竟回答没有,“那你还答应的那么爽快?”
“不是还有时间吗?”李恪心情很愉悦,少年这是在为他担忧,“你也会为我想的,不是吗?与其担忧还不如想想你的历史上有哪些考验的方法”
他还真是处惊不变安之若素,李治看李恪这样也安下心想起对策。最终两人苦思冥想了许久定下了六个考验:第一、绫缎穿九曲明珠;第二、辨认一百匹骒马和一百匹马驹的母子关系;第三、百名求婚使者在一日内喝完一百坛酒,吃完一百只羊,还要把羊皮揉好;第四、分辨百根松树的根和梢。第五、夜晚出入皇宫不迷路;第六、辨认文成公主。
这之中第一个与第四个考验是李治想出的,第二个与第四个是李恪想的,第五个考验则是李世民来凑热闹想出,最后一个是应文成公主的要求定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