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诲侧脸埋在阴影里,冷声道,“不错,你我确是要好好活着,那些人面兽心的畜生都依旧活得好好的,我们断没有自暴自弃的道理。”
他眼里明明映着星辰,却又好似映着火光,如同传说中涅槃的凤凰。
刘缯帛有些怔忪,最终还是道,“早些歇息罢。”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转瞬之间,已是德泽九年。
刘母依旧没日没夜地做着她的绣活,然后送去各个府上或是在西市兜售。
刘缯帛依旧读着他的圣贤书,还得做好一家的膳食,若是刘母忙不过来,还得忙刘母做些简单的针线活。
刘绮罗一改原先的娇憨脾性,被苏诲治得服服帖帖,除去为吃鱼吃鸡苦读诗书外,还力所能及地帮长兄做些家务,如浇灌菜园、喂鸡喂鸭一类。
苏诲则成了这简陋宅院中最闲适的一人,作为缴纳房钱的住客,家务自是与他无缘。每日他除去教导刘绮罗的功课,便是提笔作画,若是觉得不错,便打发刘绮罗上西市去卖,然后所得银两与他二人平分,不仅将先前问余容借的银子还清,还存了些银钱。至于刘绮罗的那份,苏诲早已铁面无私地给了刘母,让她帮刘绮罗存着,以防这些银钱最后都祭了某个小馋鬼的五脏庙。
这日还未到四更,苏诲还未起身,就听刘缯帛那处悉悉索索。
“怎么了?”苏诲含混道。
刘缯帛如今刚过十九岁,不知是否从小劳作的缘故,倒是比苏诲高了足足三寸,堪称身形昂藏,加上身姿挺拔,颇有几分伟男儿的风度。
刘缯帛一边轻手轻脚地穿衣,一边轻声道,“吴少卿府上的绣活,阿娘让我送去。”
吴少卿名吴庸,是当朝尚书令顾秉的同科,与刚过而立便能拜相的顾秉相比,可谓官运平平,可此人在朝中口碑却是极佳。 其一,此人耳聪目明,消息极为灵通,可却极有分寸,口风极严;其二,此人连同夫人均是弥勒脸面,逢人便笑,更喜广结善缘;其三,虽也是一甲出身,在皇上登基之前也曾在东宫效力,更有顾秉这层关系,可此人于官禄并无执着,也不钻营,每日只忙着呼朋唤友,或带着妻子儿女在京中饮宴赏花,过得悠哉自得。
先前苏诲托了余容的关系,慢慢地将刘母的绣样介绍给那些商人妇、农妇们,然后是那些官家的丫鬟,最后再由这些丫鬟们口口相传,到了最后也有类似于吴夫人这般的夫人小姐光顾了。
刘母的绣样并无什么特别之处,与旁人比起来,不过是更用了几分心思,收钱更为公道罢了。
而吴夫人却更喜爱刘缯帛的绣活,据闻是因其样式古朴、花色素雅,后来她无意知晓这些绣品竟是刘缯帛这么个八尺男儿所绣,很是啧啧称奇了一阵,后来也常有意无意透出点消息。
“那你便去罢。”苏诲翻了个身,脸埋在被褥中,继续睡得人事不省。
刘缯帛看着他笑笑,为他把被子掖好,便急匆匆地出门了。
天光未明,道上鲜有人迹,担心吴夫人久等,刘缯帛便一路小跑着向城北而去。
到了吴府,方过了四更,他便在门房外静静等着。
等了小半刻,吴夫人竟是与吴少卿一同出来了。
刘缯帛一愣,赶紧行礼,“草民见过吴大人。”
“既也是举子,便称学生罢,不需草民来草民去的,”吴庸亲切道,“听夫人与小女提起过你们母子,当真不易。”
吴夫人笑道,“唉,我啊,四德之中就是女红不行,谁料女儿竟又传了我的代,这才要麻烦他们。幸好今年并无科举,明年若是迁都,科举怕就要改在立秋后了。”
吴庸瞥了她一眼,若有所思道,“这倒也未必,圣上极重文治,就算迁都,科举也未必延后,我反而听闻日后取士,怕是要设东西二京两场了。”
吴庸说罢点了点头,便登上马车上朝去了。
刘缯帛不无感激地看了眼吴夫人,又听吴夫人道,“家中生计再难,也比不过日后的前途。”
刘缯帛低首恭敬道,“家中景况已有好转,学生已决定闭门读书。”
吴夫人欣慰道,“甚好。”
刘缯帛一揖到地,“夫人的恩德,缯帛没齿难忘。”
“那便勉力自强,日后当个好官罢。”吴夫人对他微微点头,便在侍女簇拥下离去了。
第11章 狗头军师……
“你说明年迁都?”苏诲逆峰收笔,不甚满意地看了眼手上之画。
刘绮罗屁颠颠地将这画收好,讨好道,“苏大哥,这幅画便叫天香牡丹图罢,定能卖出个好价钱。”
苏诲敷衍地摆摆手,待刘绮罗跑远后,在刘缯帛对面榻上坐下。
“今日我去的时候吴大人还未动身,闲谈时有意无意地漏出了几句,怕是开春迁都,仲春科举。”
苏诲挑眉,“那春闱是在长安?”
刘缯帛摇头,“竟是有两场,东西二都各有一场。”
苏诲沉吟片刻,淡淡道,“皇上倒是求贤若渴,不过我倒是觉得另有玄机。”
“哦?”
“我士族在东都洛京钻营百年,而皇上更为倚重的陇西勋贵根基却是在长安。自二王之乱再到迁都,一捧一扬,显而易见。”苏诲若有所思,“这些年,对嘉武侯独孤承,圣上更是恩宠有加,日后怕是还有大用……至于我士族,中书令周玦虽出自义兴周氏,可他江东士族从来唯圣命是从,与我河东士族向来井水不犯河水,大多士族门阀也不把他们视作士族正统。于是三省宰相,竟只有赵子熙一人出自士族。”
同样是说话,刘缯帛往往开门见山,单刀直入,而苏诲常常会拐弯抹角地自言自语好一阵子,才会透出只字片语。刘缯帛知晓苏诲出自世家,心机见识均远胜于己,故而也不着急,只静静地看他。
“然而此消彼长,难道圣上就愿意看着勋贵外戚坐大么?我想也未必,士族元气大伤,暂且无法与勋贵们抗衡,皇上便只有两条路……”苏诲对刘缯帛狡黠一笑,“刘兄,你的机缘怕是到了。”
顾秉的先例在前,皇上对寒门的倚赖抬举已然天下皆知,此番广开科举怕也是为了简拔寒门子弟。
刘缯帛蹙眉,“寒门子弟……说是寒门,大多也出自豪绅大富之家,至少也请的起西席,我与他们比,哪里还有半分胜算?”
苏诲摇头,“你啊,就是顾虑太多,你好歹还有些朋友与你一道进益,反观顾相,当年独自闷在山上苦读,最终不还是中了二甲?错过明年的春闱,你怕是还要再等两年,机不可失。”
刘缯帛还在犹豫,苏诲又道,“家中已不缺银钱,何况还有你母亲,至于绮罗,可以继续由我教导。男子汉大丈夫,儿女心这么重,他日如何成得大事?”
“苏诲此言不错。”刘母掀开门帘走了进来,也不知听了多久。
“阿娘。”刘缯帛起身,苏诲也行礼致意。
刘母对他二人温婉一笑,“科举此事,就算不中,也算是个阅历。人生在世,何必得失心过重?苏诲,你才学远胜我儿,更可下场一试。”
苏诲抿唇笑笑,并不搭话,刘缯帛知他心结,岔开话题道,“既然阿娘允了,我便自不量力了,家中还望阿娘操持。”
刘母宽慰地看看他二人,转身去给他们炖鱼汤了。
——
见刘母走远,苏诲蹙眉道,“那你决定去长安还是洛京?”
刘缯帛有些讶异,“有何差别么?”
苏诲瞥他眼,“都是要当官骑马的人了,怎么如此鲁钝?”
刘缯帛讪笑,“我不比你,自小便没见过世面,哪里懂得这些弯弯绕绕。”
苏诲瞥了眼案上茶杯,刘缯帛便添了水,苏诲伸出手,刘缯帛便赶忙将茶杯送到他手上。
惬意地喝了口茶,苏诲才道,“说句实话,出自世家大族的官吏虽多,但倚靠亲族,毕竟不得长久。大多人最终结交的,大半都是同科,而若有个好的恩师,仕途之上也会平顺许多。譬如世人皆知的顾相,当年因家境贫寒,竟无一考官或是朝臣愿收他做门生,造册时填的便是太子。后来圣上登基,他便是朝中上下独一份的天子门生,这等殊荣,世所罕见,这才有他后来的青云直上,无限荣光。再看赵相,造册时是拜在史阁老门下,时到今日还是被清流所诟病,官声民望比起顾相来就稍有不如。”
刘缯帛点头,“不错。”
“当然,赵相甫入官途之时,史党的身份确实给了他许多便利,这点纵然是他自己怕也是不能否认。”苏诲沉思道,“既开了两场恩科,那必然有两名主考,你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