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这样,刚才我陪着王老师在楼下办报名手续时,听负责办理手续的小姑娘讲今年报名参赛的业余棋手比往年都多,截止到刚才为止已经达到了十五人,后又听陈老讲,三星杯赛分配给中国籍业余棋手的名额是十个,现在报名人数超出许多,请问接下来该怎么处理呢?问这样的问题很冒昧,但因为这件事关系到银海集团接下来的后续工作安排,希望黄院长不要见怪。”孙学刚解释道——他不想让人误会介入棋院工作,但这个问题对他很重要。
“呃。。。。。,真的吗?”听到这个情况,黄德志稍稍一愣,转头向刘志峰问道——他是棋院院长,报名统计这种具体工作自然用不着他去盯着,如果连这种事情也要他去管,那还有时间干别的吗?
“对,是这样。”刘志峰点头道,”离报名最后截止日还有三天,估计报名的人数还会增加。”
“呵,这也该算是一件好事吧。”确定情况是真的,黄德志搔搔脑袋笑道——原本的计划是制造舆论,为促使王仲明参加三星杯创造条件,谁想无心插柳柳成荫,反而使国内业余棋坛的那些高手大腕活跃了起来,如此踊跃地报名参赛,也算是一种成绩吧?虽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花费相当的心思,但这是喜悦的烦恼,如果可以,他倒希望能够来的越多越好。
“呵,当然是好事儿了,就算是打架,人数多些场面上也好看点儿呀。”陈淞生笑道——三星杯赛预选赛参赛棋手在三百人左右,其中韩国棋手人数至少占到六成以上,三四十个中国棋手分散在赛场上几乎很难看到人影,以前常有人说中国人打仗就会玩人海战术,其实韩国棋院才是将人海战术发挥到极致的个中高手,可惜,三星杯是韩国人出资举办,赛场设在韩国而不是中国,若是哪天三星杯的预选赛改在中国举力,到那时看看中国的人海战术不把他们给吓傻了!
“打架呀,您倒是看得开,呵,小孙,这件事儿我已经知道了,等会儿我会把相关人员找来开会讨论这个问题,又不是太大的问题,我想明天就可以拿出解决方案。”黄德志笑道——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很多,需要考虑的是哪种更合适,终究是棋院自已的问题,他虽是院长,却也不想给他人落个一言堂的印象。(未完待续。。)
第八百二十二章 问题的关键
三个人离开中国棋院时已经过了三点,算起来他们在黄德志那里聊了竟然快一个小时,连茶水都续了三回,这让第一次见到黄德志的孙学刚非常感慨,他没想到这位当今国内棋坛的掌门人是如此的平易近人,此外那位国青队的主教练给人的感觉也很不错,性格爽朗,行事果断不拖泥带水,虽然脾气有点儿急,但为人古道热肠,急功好义,是那种可以信赖的人,不过话说回来,最让他惊讶的还是王仲明,说实话,即使到了现在他也想不明白黄德志,刘志峰为什么会对王仲明那么好——要求在中国棋院与职业棋手一起训练比赛,按道理这应该王仲明求着人家的事儿吧?终究你即使有钱,愿意支付在棋院参与训练比赛的一切费用,棋院也可以拒绝你的要求(就好比国青队,即使是职业棋手你想参加队内的训练比赛就可以了吗?水平不到,人家觉得你的加入只会浪费人家的时间和精力,给钱也没人愿意陪你玩儿),但是黄德志和刘志峰给人的感觉却是非常的热情,倒好象是怕王仲明不来棋院训练似的,这正常吗?虽然对三星杯赛的详细情况不是很了解,但孙学刚也知道每次代表中国棋院出战的职业棋手至少也有四五十位,其中大部分都是积分排行榜上前四十名的一流棋手,超一流棋手,这还没算上中国棋院直接推荐进入本赛的两名种子优手以及在上届比赛进入四强而争取到的额外名额。。。。。。有这么多的职业棋手在三星杯上冲锋陷阵,以中国棋院院长的高度,犯得着为一位业余高手操那么多的心吗?难道在这位中国棋院院长的心中,王仲明的份量比那四五十位职业棋手还来的
“王老师,你明天什么时候搬家去棋院宿舍?到时候我好派人帮你搬东西呀。”虽然满脑子的疑问,但孙学刚也不好去问,将车驶出棋院大门开上主路后,他向王仲明问道。
“谢谢你。不用麻烦了,我没什么行李,住宿舍无非是带些换洗的衣服再有些书籍资料,一个旅行箱足够装下了,我自已一个人应付的过来。”王仲明答道。
“噢,那好吧。对了,比赛名额的事儿到底会怎么解决呢?看王老师你似乎对这个问题不怎么关心的样子,是不是已经想到棋院会怎么处理了?”既然对方用不着自已的好意,孙学刚也就不再强求,想起另外一个问题。他好奇的问道。
“呵,能有什么办法,报名人数超过指定名额,解决的办法无非几种,要么是按报名的时间先后,要么是按报名者的资历,要么就是选拔淘汰。如果是第一种,现在报名人数已经超过十人,且棋院之前没有公开宣布有此项规定。等事情发生了以后再提出这个条件显然难以服众,所以可以排除。按报名者的资历,说起来其实也就是棋手个人的综合成绩和近绩表现,以前中国棋院在分配参加国际比赛的人选名额时曾经实行过类似的方法。将棋手参加各种比赛按规模大小,重要程度,所得名次和距现在的时间长短依照一定的标准换算成分数,再用分数折算成参加国际比赛机会。每参加一次国际赛事,本年度就减去相应的分数,如此。分数高,参加国际赛事的机会就多,分数低,参加国际赛事的机会就少,这项规定执行了有相当长的时间,从某种角度也可以说是现在职业棋手积分排行榜的前身,尽管这样的方法存在相当的缺陷,现在棋院已不再使用,但不可否认是当时解决棋手参加国际比赛名额分配难题的一个好办法。不过,业余棋手没有类似等级分评定体系,虽然在网上谁多棋迷自发研究出各种的评分标准和评比结果,但中国棋院显然不能把那些评比结果做为选派参赛棋手名额的依据,而在短时间内,棋院也来不及推出自已的一套为各方面都能接受的业余棋手积分评定体系,因此这个办法也行不通。所以说到底,最后最可能选择的办法还是选拔淘汰,让想参加三星杯的人先自已pk一下,优胜劣汰,把人数减少到十个以下就行了。这样的办法虽然费时费力,却是最公正公平,也是最不会引起争议的办法。”王仲明笑笑答道。
“呃。。。。。,真的吗?陈老,您觉的呢?”孙学刚又向陈淞生请教到。
“差不多也就这个样子了,按以往的惯例,中国棋院在完成国内报名后需要在两周内将名单送交韩国棋院进行最后的确认,所以中国棋院必须在两周内把参赛名额的问题解决,通过比赛来决定谁参加谁不参加,大家各凭自已的实力争取机会,要是我肯定会采取这样的方案。”陈淞生答道。
“。。。。。。真的就这么简单?。。。。。。那我刚才问黄德长的时候他怎么不马上给个回应,既然是最合理,最公平,最为大家所接受的方案,有必要非得拖到明天再表态吗?棋院每年搞那么多比赛,虽然两个星期的时间是有点儿紧,不过特事特办,对棋院而言也不是什么难事儿吧?”孙学刚有些纳闷的问道。
“呵,你嘴上说说当然轻松了。”陈淞生笑道。
“呃。。。。。,怎么?我说的不对吗?”孙学刚奇怪问道——截止到刚才,报名参加三星杯的业余棋手总计十五人,算上了后三天,估计也超不过二十人吧?二十个人的比赛用得了多大的场地,多少的准备时间?虽然没有组织过围棋比赛,不过比这种规模大的多的会议他负责办理的多了,难道办一场围棋比赛比那些会议还要难吗?
“呵,你说的也不能说有错,单要是办一场十几二十人参加的比赛,不要说是棋院,就是随便四大棋社之一都不是什么难事,问题是,这场比赛事先不在计划之中呀。你要知道,棋院和普通民间公司不同,他的每一笔支出都要有预算和理由,如果没有指标,就算是买个拖把都不能批,现在突然冒出来一个比赛,不论规模大小,支出总是少不了的。如果参与棋手都在北京地区倒还罢了,住的再怎么远,花两三个小时总能赶到中国棋院,反正参加三星杯预选赛本就自费,也不必在意有没有对局费,两三轮的比赛,淘汰几个人,只要不涉及到资金,什么事儿都好说。但麻烦的是,这些棋手在北京地区的只有几个,大部分山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