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对这一种几乎可以说是众叛亲离的局势,莫西没有惊慌,因为他已经准确的判断出局势。
虽然波利来势汹汹,双方对比差距明显,但是第一,波利是客场作战;第二,波利已经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战争,民情很疲惫,现在之所以看着这么吓人,只是因为刚刚独立成功,挟大胜只威,是虚的。
而莫西定下的作战方略,是先与波利纠缠一段时间,等到波利军队疲惫的时候,一场战争定胜负,然后在与波利妥协,就可以争取到很不错的待遇。
局势正如莫西所预料的,而佛科多也早就看出了莫西的计划,但是终究神通不敌天数,佛科多无法改变现有的局势。
于是在兜了三年圈子以后,在1444年时,莫西以一发突袭,结束了这3年的战争,波利狼狈的退出林间殖民卫所。
之后就是谈判,林间殖民卫所以高自治权、不得追究归顺派的条件加入波利,可以说莫西的策划大获全胜,保住了自己阵营的基本盘,不至于连基本盘都没了,而波利只能忍耐下来收下这份带刺的土地。
这一战打成这样,佛科多受到刺激太大,当年就引咎辞职,并在5年后抑郁而终,而乌莫拉继位为第二任执政长,又当了7年。
莫西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长命,不管是上一世还是这一世都是如此,上一世的莫西靠着长命,将有资历且难缠的对手通通熬死,然后才去欺负小学生,并利用自己的岁数好好的招待了佛科多的后人。
而这一世莫西还是如此,当佛科多和乌莫拉因为岁数以大而先后去世,莫西却仍然在政坛上活蹦乱跳。
莫西知道,对于波利来说,林间殖民卫所始终是反贼一般的存在,上次是靠着取巧才胜利,要是下一次再进行战争,林间殖民卫所就无从幸免。
于是在局势缓和下来以后,莫西代表的林间殖民卫所迅速和埃多楠靠近,双方更是在1450年时签署了针对波利的共同防御秘密协定。
这就是外交,没有永恒的敌人,林间殖民卫所是为了防止自身失去自治权,而埃多楠是为了防止波利变得更强大,于是两个昔日的敌人就这样走到一起。
而面对林间殖民卫所与埃多楠走到一起的局面,波利首先是和波康签署了共同防御条约,确保了路上西路的安全,接着对林间殖民卫所开始分化瓦解。
在莫西于1453年打破承诺又开始清洗卫所内归顺派时,波利并没有直接进攻,而是派遣使者与莫西妥协,最终以牺牲殖民卫所内部归顺派为大家,成功拆散了莫西与埃多楠的同盟,还确保莫西在波利没有打破约定时,需要出兵支援波利的行动。
就这样,处理好了国内外的情况,波利开始专心探查埃多楠的军事情报,最终在1460年对埃多楠发动了第一次埃多楠战争,准备夺回中土殖民卫所。
而在战争爆发的第一年后,莫西才以81岁的高龄回归英灵座,不过此时林间殖民卫所已经彻底做大,并且在莫西死前,和波里斯搭上了线,这样以后即使波利反悔,也无需当心没有后援。
这,就是波利与林间殖民卫所阵营英灵这一世的成就。
………………………………
第三百一十六章 第一期清算(六)埃多楠的野望
在英灵游戏的第一期中,波里斯是第一大赢家,侨民联盟是第二大赢家,林间殖民卫所确保了自己阵营的存活,波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胜利,但是得到的收益却远不如波里斯他们,那么埃多楠阵营英灵进行的如何呢?
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成果斐然。
埃多楠阵营的英灵,是罗曼赫非的库图与拉莫达这一对上一世的父子,这一世他们在埃多楠各自转世到埃多楠的酋长家庭中。
这里要提一下,比起其他国家来说,身为波旁仆从国的埃多楠,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国家,有着和其他国家与众不同的特性。
埃多楠是国名简称,这个国家的全称,一开始叫做“受于恩惠的埃多楠人联盟”,看,连国家都不是。
对于埃多楠是如何成立这件往事,波旁内部学院的口径是相当一致的:
在大历904年,未来的波旁第77任执政长,安卢一世正在中土殖民卫所进行毕业修行时,不幸被埃安溪蛮人袭击,结果与同学失散。
人生地不熟,安卢一世就在这里迷路了,就在安卢一世要困死在埃安溪蛮族内陆时,被一个友好的埃安溪蛮人部落,名叫斯赫德勒的部落救助了,他们帮助安卢一世回归中土殖民卫所。
于是,接受了这个部落恩惠的安卢一世,在心中默默立下誓言,等将来自己有能力以后,一定要回来帮助这个部落。
时光荏苒,眨眼间三十多年过去,安卢一世从一个稚嫩的学员,变成了波旁第77任执政长,这时候他终于有能力实现自己的誓言,于是他在930年找到了斯赫德勒部落,派出教师教导这个部落,让这个部落享受波旁的文明,变成像波旁一样的文明人。
即使在安卢一世卸任以后,波旁依旧没有改变这项措施,他们依旧派出各个贵族去指导埃安溪人部落,双方的友谊天长地久。而因为波旁文化的光辉照耀世界,举世瞩目,因此越来越多的埃安溪蛮人抛弃了他们野蛮的生活方式,汇聚到斯赫德勒这里来接受波旁人的再教育。
就这样又过了三十年,连安卢一世都已经去世了,这项措施仍然在继续。
这个时候,那些部落就说,他们已经接受了这么久的波旁式教育,信奉了波旁人的神灵,仿照波旁的文字创立了自己的文字,仿照波旁的语音确立了自己的语音,那么他们应该和那些粗鲁的埃安溪蛮人有区别。
波旁认为这是对的,于是就将他们叫做埃多楠人,埃多楠这个词汇扩展开来,意思是顺从的埃安溪人。
那些部落得到名字以后非常激动,又想要加入波旁,成为波旁的子民,但是波旁的先辈拒绝了这个请求,认为埃多楠人还不够达标。不过波旁的先辈没有将路堵死,他们帮助埃多楠组建了自己的国家,成为波旁的附庸国。
这就是在波旁文献记载中,有关于埃多楠成立的部分,而埃多楠本身早期历史是没有文字记载的,因此不管再怎么不愿意,埃多楠人也只能姑且批判性的相信继承这个说法。
但是,埃多楠人不清楚,有着系统的冷弈可是清楚着。
那个安卢一世早年遇难被斯赫德勒部落救下,这点倒是没错,安卢一世后来派出教师教导斯赫德勒部落,这点也没错,只不过波旁的后人误解、或者应该说是故意扭曲了波旁的意愿。
谁会这么好心,去教导蛮族提升自己的文明水平?安卢一世疯了大会宫可没疯。
说到底,这就是一个交换而已,仆从国,意思就是埃多楠需要替波旁打仗,做一些波旁不想去做的事情。
要知道,波旁擅长的是海军,只要有海的地方,波旁就可以投放充分的力量。然而对于埃多楠半岛来说,沿岸波旁倒是可以投放,可是内陆怎么办?更何况,头几百年中,波旁开拓的主要目标还是南方的迈拉米与印哥纳,对于北方的态度,从北部航道那可怜的规模就可以看出。
因此,在大会宫对北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以夷剿夷就成了当地殖民卫所最好的选择,扶持顺从的埃多楠部落,给他们一些在波旁眼里的垃圾,让他们去剿灭他们的蛮族同胞,打下来的土地给他们,而财富则归波旁。
起码就后来大多数埃多楠人的看法都是这样的,辛辛苦苦与埃安溪蛮人作战的主力是他们,波旁人只需要提供一些武器装备——还是要埃多楠人花钱购买的,就可以获得战胜之后的红利。
随着波旁人的贪婪程度逐渐加深,对埃多楠人的苛待也越来越重,通常每次去打埃安溪人,埃多楠部落都需要向波旁贷款来购买武器,否则大多数中等部落很难买下来。
这就要求部落的每一次战争都要胜利,这才能还得起波旁的贷款,要是失败了的话,就只能将部落的弱者全部卖出为奴隶,子嗣全部寄存到同盟的部落,然后拉起有战斗力的成员,在没有波旁武器的情况下,去和埃安溪蛮族进行殊死搏斗。
造成一样现象的原因,除了贪婪以外,还有波旁后来兴起的一个理论,波旁认为埃多楠扩张土地的速度越来越慢,这是因为埃多楠人享受到蛮人不应该享受的文明以后,变得安逸懒散起来,所以波旁需要执行政策来刺激埃多楠,所以就有了上面那一幕幕。
而在埃多楠的境内,绝大多数有价值的矿脉和奇珍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