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尧佐连忙应下,带着防疫方案回衙门安排任务去了。
司马光下衙后与同僚小聚,听茶坊里的人说开封府衙出了新的“防疫令”,觉得有些稀奇,细细问了具体章程,回到家后也和妻子张氏说了说。
司马琰在一旁越听越觉得熟悉,不由问:“这是从鄞县那边传回来的吗?”
司马光奇道:“为什么这么问?”
司马琰一听,明白了,司马光也还不晓得。她只能说:“我觉得很新鲜。”
许多新鲜的事都和鄞县那边有关。
司马光很快也知道这套防疫方案的来源,因为他收到了王安石写来的长信。
王安石在信里先跟他道了歉,说最近忙得脚不沾地,没时间写信,心里也甚是想念。随后王安石才把这个春季做的事原原本本地在信里给司马光说了一遍,司马光虽然没去鄞县任职,却跟去了鄞县没两样!
司马光也任过知县,不过那是在他恩师庞籍手底下做事,没做两年就跟着恩师进京任职了,地方经验很少。听王安石在鄞县干得如火如荼,司马光竟也有种想到外边历练历练的冲动。
有王安石摸索出的这一套经验在,他应该也可以做好吧?
司马光把信仔仔细细看完了,又把最近京中发生的事写在信中与王安石交流。
第三十一章(小修)
王安石忙完了; 也有空料理这段时间天天偷奸耍滑的儿子了。他这儿子正事不干; 歪脑筋倒是多,居然伙同沈括找了鄞县一群穷书生分批给他画什么卡牌。
纸牌的话年节时王安石也会玩; 这东西有贵价有贱价,可以有彩头也可以没彩头; 人人都玩得起。王安石一年从头忙到尾,不是在办公就是在看书; 节假日自然得和家里人一块玩。但卡牌的门道; 王安石就不太懂了。
王安石决定先暗中观察观察。
王雱不晓得自家老爹又开始闲下来盯着他; 他已经和沈括合力把《三国杀》游戏框架定好了; 把卡牌分好类外包给鄞县穷书生们; 算是给他们找份外快。
没办法,眨眼又过了一年,沈括已经十七岁; 他对家里说是来鄞县念书的; 总不能天天不念书只顾着画画赚钱。
有沈括和王雱定好的基调在; 收上来的稿子都挺不错。沈括有些龟毛; 精益求精地打回几份画稿要求返图,还揪出了两个抄袭的——论博闻强识,鄞县里头还真没几个人比得过沈括; 你上哪个旮旯抄他都能给你扒出来。
沈括虽然年少; 板起脸却有点凶残主策的模样:“诚信交画; 以后还有活儿给你们画; 抄袭的; 糊弄的,再没你们的事了!”
王雱美滋滋啊美滋滋,事儿都有人干了,他躲在背后赚点钱就好。察觉最近王安石忙完了,王雱收敛了不少,乖乖呆家里看书,瞅瞅书里有什么有趣的东西可以挖掘。
迈入七月的时候,书坊那边来了消息,说《黄金国》校印完毕,可以开始上架了。沈括不是第一次出书,但是听到这消息时还是非常期待,对王雱说:“不知道这次能不能卖好。”
王雱说:“正好赶上七夕,京城热闹着呢,方叔肯定能趁机炒作一波。”
沈括跟王雱混多了,对营销啊炒作啊之类的手法也很熟悉了。他本来就是心思活泛的人,对这些倒没多大反感,心里反而还有种跃跃欲试的期待。
方洪不愧是商人,心思比谁都灵活。自从被王雱点亮了营销技能,他无师自通地掌握了不少炒作方法,比如这回沈括出了《黄金国》,他便去番巷找了些外邦人托他们到书坊门前进行一些表演。
在宋朝外邦人的出现并不算稀奇,开封城的居民们更是见怪不怪。不过,这些外邦人齐聚在书坊外头就有些稀奇了,书坊不是卖书的吗?怎么会请外邦人过来表演?
哪怕这些表演都很业余,唱的歌开封城居民听不懂,做的东西开封城居民吃不惯,还是吸引了不少围观群众。
这些围观群众中有一些是看过《三顾茅庐》和《蹴鞠少年》的,得知书坊又出了沈括的新书,不少沈括的书迷都第一时间抢购。
这就是免费的托儿了,有些原本不想买的人见他们兴冲冲地去买,免不了要问上几句。
书迷们立刻自发地把《三顾茅庐》和《蹴鞠少年》也安利给他们,以前没买过的翻着看了看最薄的三顾茅庐,瞬间被精彩的故事和漂亮的画工吸引,一口气把三本都买了回去。
几天下来,有看完《黄金国》的人回到书坊门口看那些外邦人,感觉便完全不一样了,甚至还有勇气尝一尝那个浑身黑漆漆的家伙做出来的手抓饼!书里写过的,这些昆仑奴人人都能养大象,打仗也骑着大象去打,十分粗犷,怪不得吃饭都用手抓的!
七夕这天是妇人和女孩们的节日,街上到处都在卖乞巧有关的货物。这一天,小儿可以摆些笔墨纸砚在对应位置上“乞聪明”,女孩儿则可以摆些针线箱笥在对应位置上“乞巧”。
张氏也带着司马琰上街去买乞巧用的东西。司马琰在路上看到不少“磨喝乐”,是一些憨态可掬的小佛像,泥塑的,颇为可爱。张氏见她多瞧了几眼,还问她要不要买一尊回去。
母女两人正在御街上逛着,忽听有人说城外有热闹可看,是昆仑奴在表演训象,要是胆子大又敢花钱的话还可以亲自骑一骑哩!张氏没见过大象,闻言也有些意动,回家叫了司马光一起到城外去看象。
司马光向来疼女儿,自然欣然应允,带着张氏和司马琰出了城。看象的地方离得不远,周围居然摆了书摊和座位,群众逛街走累了可以过去看外邦人表演,顺便买一本《黄金国》回家细细品读。
司马光一看,明白了,大象不过是噱头,这明摆着是想推广《黄金国》这本书,顺便带动其他图书的销量!
临时架起的方台上,方洪见人聚得足够多了,当场把年度消费最高的“书香客”挑出来,派人把《黄金国》、《蹴鞠少年》、《三顾茅庐》的原稿和特制精装本送给他们,在现场的直接给,不在的直接送上家门。
这可把不少已经成为沈括忠实书迷的人眼红坏了,暗暗决定以后要买书都到方氏书坊去。消费不多也没关系,接下来还有抽奖活动,参与互动免费送新书!
司马光也抽中了问答机会,在自家女儿景仰的目光中拿下了一本崭新的《黄金国》。
回到家后司马光自己把书看了一遍,便把它拿给女儿看了。这年头娱乐少,司马琰虽不是爱玩的人,却也乐于看看沈括的新作。
张氏陪着女儿一起看书,断断续续看了两天才把《黄金国》看完,晚上睡觉时还和司马光念叨:“不知这玉米是不是真那么好吃,据说放在锅里蒸一蒸就能吃,不费事,还甜嫩可口。还可以用来做饺子,”张氏翻了个身,看着司马光近在咫尺的侧脸说,“要是真有这个玉米就好了。”
司马光约莫是被张氏念久了,第二天下衙后竟找鸿胪寺的“外交官”好友结伴绕去番巷问了一圈。司马光不仅学了几句外语,还带回了一些种子:胡荽、胡豆和胡萝卜。
胡荽和胡豆,其实早就有了,又叫香菜、豌豆。这胡萝卜倒是很新鲜,长得和萝卜很像,叶子却细细的,长出的萝卜也小,颜色更是稀奇,橙红橙红的,瞧着很鲜艳。
那些外邦人说,这是他们家乡爱吃这个,新鲜爽甜时吃最佳。
司马光知道女儿素来最爱伺弄花菜药草之类的,与好友分别后便带着种子和几根红通通的胡萝卜回了家。回到家,张氏和司马琰都围上来看司马光弄到的种子和胡萝卜,张氏有些犯愁:“这胡萝卜怎么吃?”
司马光早问过了,应答如流:“据说用来煎蛋或者摊饼子都可以。”
张氏麻利地拿去张罗。
晚饭时间,司马琰吃上了胡萝卜煎蛋和胡萝卜煎饼。
司马琰晚上给王雱写信,还往信里塞了些司马光给他弄来的种子。现在七八月了,其实很多东西不好种,不过鄞县那边气候好,搭个棚子应该能种活,拓宽一下食物种类也挺好。
连司马光家都如此,其他人更不必说。经方洪连番动作,《黄金国》爆发出比前两本书更高的热度。主角怎么样许多人都不关心,他们被那一次又一次的奇遇吸引了眼球,尤其是见过了那么多可以作为确凿证据的外邦人之后,他们感觉那个遍地黄金珠宝的“黄金国”是真正存在的。
还有,最后那两种粮食看起来真的很好吃啊!!!
为什么要详细描述它们的吃法!!!
为什么要描述它们的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