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黑豆芽、大豆芽长得快、量足,绿豆芽最细嫩,不管哪一种,都比一般蔬菜容易得来,还能离土栽培,钱乙他们出航时就带上了许多豆子,个个都学了一手发豆芽之法,据曹老头说这可以预防一些“航海病”。等入冬了,豆芽更是不可或缺的素菜!
见胡管事显然已经开始在脑袋里安排各项事务,方洪心里有了底,去找胡瑗商谈承包食堂的事。
胡瑗为人方正,最不喜欢别人走后门,不过方洪与胡瑗算是姻亲关系,还给胡瑗出过两本书,便耐下性子听方洪陈述吃得好穿得暖的重要性。
这承包食堂就像是把田地租给佃户去种一样,食堂还是国子监的,只是有别人负责经营而已。这些人想赚学生钱,自然得把饭菜做得好吃。
何况胡瑗知道方洪不是为了赚这个钱。胡瑗睨着方洪:“这事是元泽那小子托你办的吧?”
“外卖”走不通了,这小子索性想把整个食堂的口味给变一变!
方洪并未隐瞒,笑道:“到底是少年人,自然想吃好喝好。若是本钱不变而能把饭菜做得好吃些,其实也没坏处。”
这自然没坏处,还大大地省了学丞的功夫。学丞一般是由直讲兼任的,又要教学又要管各项收支出纳,太费事。若是有人把食堂接管了,学丞的烦心事可以少一大半,只要定时把承包费用收了即可。
胡瑗道:“你拿出个章程来,我帮你呈上去。”
方洪顺势把王雱塞他的“食堂承包策划书”给递上去。
胡瑗仔细看完了,瞅着方洪道:“你这是有备而来啊。”
方洪道:“总不好跑那么多趟烦扰你。”
胡瑗收下了策划书,表示会和范仲淹以及学丞商量此事。
没过多久,食堂中便飘出了诱人的香气。监生们跑到食堂一看,金黄金黄的炒饭、香气四溢的炒面,还有各式素菜、荤菜,齐齐整整地摆出来。更重要的是,不管是厨子还是分菜的人都穿着统一服饰,看着干净卫生又专业。
听说若是愿意花钱,还可以“开小灶”!
食堂还统一换了整齐划一的桌椅,擦得干干净净、摆得齐齐整整。
王雱和小伙伴们一起走进焕然一新的食堂,对方洪的办事效率十分佩服,这怕是在签订契书后直接花了一天就把食堂内外全换了一遍!
即将参加秋闱的监生们更是感动得不得了,很高兴在冲刺阶段可以吃到美味的食物。
王雱端着香喷喷的炒面和宋佑国他们坐一块,过来拼桌的还有苏轼等人。自从一起共过患难,他们一行人的关系就很铁了!
解决了吃饭这个大问题,王雱就很乖巧了,让写文章写文章,让作诗作诗。
学业进入正轨之后,国子监下午开始开设骑射课,不少太学生员家中贫穷,没摸过弓箭也没骑过马,困窘得很。
王雱在所有生员之中年纪最小,许多人都想瞧他笑话,不过王雱可是得儿得儿地骑着驴子跟着王安石跑过大半年的,骑马也不虚,该摔还是摔,他是摔不怕的,倒是马被他摔怕了,很快就乖得不得了。再到弓箭,受年龄所限,王雱拉弓有些费劲,好在他目力极佳,准头好。
骑射课国子学和太学部分生员混着上,随着骑射才能逐渐拉开差距,王雱很快就和苏轼兄弟俩一块上课。沈括就惨了,他从小体弱多病,即便后来坚持锻炼,体能先天就别旁人弱些,始终留在“初级班”。
王雱和苏轼骑着马在校场溜达,苏轼道:“没想到你骑射也好,以后我们是不是可以一起去打猎?”
王雱一口应下:“当然。”
苏轼越发觉得王雱和自己志趣相投,扬起马缰表示要和王雱比一比谁先跑完一圈。
王雱哼了一声,一点不怕比自己年长好几岁的苏轼:“谁怕谁啊?”
两个人在校场纵马疾行,都是年少气盛的年轻人,马蹄如飞,人亦身轻如燕,弄得其他人驻马的驻马、停步的停步,都齐齐往校场中的两人望去。
牵着马停在一旁看王雱两人比试的人之中有两个预备明年参加秋闱的“老生”,都是国子学生员,一个名叫章惇,建州蒲城人;一个名叫吕惠卿,泉州晋江人。由于都是福建路来的,年纪又相仿,平日里便走得比较近,骑射课也一道上。
章惇见两人肆意比试,对吕惠卿道:“此二子,最近在国子监中十分有名。”
吕惠卿道:“确实很有名。”他向来消息灵通,知晓国子监学堂外包之事,挑拣着与章惇说了。
此时王雱与苏轼已跑完一圈,韩忠彦与吕希纯在终点处等着他们,韩宗师平时不声不响,学起骑射来也快。
王雱骑的马没苏轼那匹高大,比苏轼骑得要慢一些,听韩忠彦三人说他输了,很是不服气,又拉苏轼去比箭,这回韩忠彦他们也一并下场。
王雱眼尖地看见旁边的章惇两人一直在看他们比试,一点都不害臊地跑过去求对方来帮他们裁定胜负。章惇与吕惠卿自然欣然应允,一个发号,一个看靶,很快给他们判出个高低来:射箭一道,王雱、韩宗师准头是最好的,苏轼、韩忠彦其次,苏辙、吕希纯略逊一筹。
不过能被教头这样“放养”的,差距自然大不到哪里去。
这回轮到苏轼不服,还要再比,王雱却一脸不乐意:“我饿了。”于是一行人谢过章惇两人,浩浩荡荡地跑去食堂扫荡。
王雱没消停多久,又干了件坏事。他估摸着秋闱要来了,撺掇陈世儒他们叫上其他监生一块替今年应考的师兄们呐喊助威,趁着熄了灯四周都乌漆嘛黑,一堆人对着师兄们的宿舍吼了半宿。
待值夜的梅尧臣寻来了,斋中又安静如常,瞧不出谁干了坏事谁没干。
梅尧臣如今已有经验了,若是这种寻不着祸首的事儿,去逮王雱一准没错!
于是第二日,王雱被发配去印书所干活。所谓的印书所,以前叫印书钱物所,顾名思义,这就是国子监的一大收益来源。
简单点儿介绍的话,这是个出版总局,国子监校印的版本叫“监本”,官方认证、缺漏极少、字体整齐、物美价廉!
私人印书或者盗版书籍往往错漏颇多、字体不一、纸张粗劣,是以朝廷把教材、经籍之类的都交由国子监统一印刷,禁止民间私自偷印。民间想要出书,是要走印书所过审核的,过审了才让印。
梅尧臣把王雱拎来印书所,就是想消耗消耗这小子过于旺盛的精力。
现在几乎所有直讲都看明白了,寻常的课王雱上不上都差不离,该学的他都学过了;若是要以王雱为中心开展课堂,其他监生很可能听得云里雾里,是以偶尔王雱被人提溜走,众直讲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说不定自己下回也想把这小子拎走呢?
王雱跟着梅尧臣在印书所溜达,近距离观摩这年代的印书业务。此时印书多用欧体,即欧阳询体,欧体既筋骨分明,又不失秀丽,可谓是端方清正、正合君子之道,很得士子们喜爱。
雕版师傅们最擅长的也都是欧体,所有字的走势他们都烂熟于心,王雱这里瞄瞄、那里看看,琢磨着梅尧臣要罚自己干啥。总不会是让他练雕版刀工吧?
王雱小心翼翼地偷瞧梅尧臣的脸色。
梅尧臣当然没王雱想的那么心狠手辣,只叫他检查印出来的样书。实际上除了方家书坊那么能折腾的,市面上出来的新书根本不多,所以摆在桌案上的书大半是方家书坊那边送来的!
居然让他审核方家书坊送来的书有没有违禁内容,这不是让他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吗?王雱随手一拿,就拿到署名为他和他爹的《齐鲁探案录》,这么没爆点的名字是王安石钦点的,王雱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下。
梅尧臣显然也见着了这本样书,瞧见上面并排的两个作者名,他默不作声地把书从王雱手里拿走了,板着脸说:“搬椅子过来坐另一边,好好把关。”
王雱自然兢兢业业地陪着梅尧臣搞审核,边看边在书上打圈圈。
梅尧臣睨他:“有这么多违禁内容?”
王雱道:“倒不是,我是圈错别字。”他看了看封皮,摇头直叹气,“这无良书商,仿书也不仿认真点,著者写什么安石居士,错别字还一堆,您看看这案子,还用错律例,像话吗?”
这是个假冒伪劣的《王·福尔摩斯·安石探案录》撞到王雱手上来了。
梅尧臣在送审目录上给那假冒伪劣品打了个红叉,让王雱把手里的书扔一边,继续审核其他书。
王雱继续兢兢业业地给送审书籍圈错别字,连方氏书坊的书都不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