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动的花影之中,主簿领着两个年过半百的瘦削文士朝这边走来。
约莫是占了一日两餐的好处,这年头的文士即便到了中年也极少会大腹便便,瞧着就很有文人的范儿,其瘦如竹!王雱在心里嘀咕着,却仍是与范纯礼一同向梅尧臣三人见礼。
范纯礼在国子监待过,杨直讲是认得的,只看了一眼、回了他们的礼,便和梅尧臣一样将目光转到王雱身上。
这少年生得唇红齿白,好生俊秀!最了不得的是,他还有一双灵黠透亮的眼睛,明明漆黑如墨,却泛着灼亮的光。都说“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这诗里的“梅花”指的约莫就是这样的毓秀少年。
而且这少年,年纪也太小了些。杨直讲看向梅尧臣,想用目光询问梅尧臣“是不是不要太为难这孩子”,梅尧臣却没看向他。
梅尧臣冷淡地对范纯礼说:“考核只能单独进行。”
范纯礼见着梅尧臣就觉得有些不妙,想要给王雱一点提示,却不知怎么避开梅尧臣和杨直讲他们的目光。他是个老实人,只能乖乖退了出去。
王雱见范纯礼神色不对,心里已经有了准备,在梅尧臣两人的示意下坐定,一一回答他们轮流出的经义考题。
有王安石和司马光盯着,王雱对经义想不熟都不行,不过他有心当个平平无奇的新生,答起题来会“恰到好处”地迟疑一会儿,甚至还用乖巧焦急的小眼神儿向看起来比较友善的杨直讲求援。
杨直讲觉得题目过难,偶尔会给王雱一点提示。
王雱磕磕绊绊地把经义题都答完了,梅尧臣脸上看不出喜怒,只点点头表示他过关了,又给他写了一道论题,让王雱绕着论题写文章。
梅尧臣抬手在旁边点上一炷香,表示让王雱在两炷香内写完,一会儿他们过来验收。
王雱看着梅尧臣优雅出尘地点着香,心道这年头的文人就是讲究,叫人写作文还要点根香,这香还不是普通的香,还是香喷喷的那种檀香。王雱大胆举手发言:“今儿风大,要是这香不小心灭了怎么办?”
梅尧臣:“……”
杨直讲看了眼梅尧臣,总算觉出梅尧臣有些不对头。他笑道:“我们会算着时间,你不必担心。”
王雱再次大胆发言,隐约透露出自家的贫穷本质:“我们平时不点香的,两炷香到底是多久?”
杨直讲道:“两炷香约莫是半个时辰。”
王雱点头:“那我懂了。”他看了看论题,琢磨了好一会儿才摊开纸、拿起笔准备动手。
杨直讲走到外头看了王雱一会儿,叫主簿在旁边“监考”,自己边和梅尧臣往直舍走边问:“我怎么觉得你不太喜欢那小孩?”
梅尧臣否认:“没有的事。”
杨直讲刚才与王雱一道过来的范纯礼以及那封来自范仲淹的保荐信,依稀有些明白是怎么回事。
梅尧臣当初曾与范仲淹交好,多有诗文往来,后来梅尧臣给范仲淹写了篇《灵乌赋》,劝说范仲淹要学报喜之鸟,莫像乌鸦只报凶煞,招惹事端。范仲淹给他回了信,在信中写了句“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再后来,庆历新政失败,梅尧臣又写了一封《灵乌后赋》和《谕乌》讽刺范仲淹结党营私。
范仲淹没有再回应。
文人圈子没有秘密。梅尧臣屡试不第,靠从叔荫官才得以出仕。偏偏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期间重点抑制这种类似走关系的荫官方式,哪怕欧阳修极力向范仲淹举荐梅尧臣,范仲淹也没取用他。
是以曾经有些交情的两个人,在庆历年间已然分道扬镳!
这种事情,谁都不好说。当时范仲淹外放,连个敢去给他相送的都没有,只有一些清望之官敢于为他送行。
这王雱拿出的是范仲淹的保荐信,怪不得梅尧臣特意给他挑些难题。
杨直讲没再多言。
两炷香时间到了,主簿将王雱写的文章送到直舍之中,多说了一句:“梅直讲出的题挺难,我看那孩子写到两炷香结束才停笔。”
杨直讲看了眼梅尧臣,接过文章看了起来。
乍一看,这文章写得四平八稳,没甚突出之处,不过行文酣畅,洋洋洒洒近千字,眨眼间便看完了,通篇条理清晰,主旨分明,有理有据。细细一品,行文还有些熟悉感。
杨直讲对着王雱现写的文章琢磨一会儿,恍然想起来了:这不就是照着《五年科举三年模拟》上的范文写的吗?完全是仿着司马光行文来的。还真别说,这小孩还真学得有模有样。
想到保荐信还有司马光的份,这孩子实打实的师从司马光,杨直讲没了为难的心思,转头看向梅尧臣:“我觉得这小孩文章写得不错,你也看看?”
梅尧臣接过看完了,点头说:“可以。”
他虽然与范仲淹交恶,却也不至于刻意阻拦一个半大小孩进国子学,那与他从小到大读的圣贤书大不相符。
而且这小孩文章写得平平无奇,都是些拾人牙慧的陈腔滥调,让他入国子监也无妨。
平平无奇的王雱顺利获得入学资格,被主簿告知明日一早可以带着铺盖过来报到。范纯礼如释重负,又帮王雱问清楚他可以住哪个斋。
这“分斋法”是曾经的胡校长提出的,他极力往上面提出开太学火禁请求,让太学生可以留宿学校。
后来国子学的家长们眼馋太学的国家公务员考试通过率,要求统一管理,于是分斋法就在整个国子监贯彻下去了。
所谓的分斋法,指的是按照学生的偏好选择住哪一斋,比如主修《三礼》的就住礼斋,主修《易》的就住易斋,以此类推。
国子监的□□材是《九经疏注》,一看就知道你要学习的内容有多广泛,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九经都精通,总得有主有次。
因此胡校长当时提出分斋法,让志同道合的人可以住在同一个宿舍,平日里多交流切磋。
主簿问王雱:“你准备主治哪一经?”
国子学的住处最不好协调,因为国子学收的都是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弟,时常会收到些自由散漫的学生。
庆历年间经过一轮严抓,上课时人齐多了,可后来范仲淹外放了、胡瑗调走了,要再强迫这些官宦子弟乖乖住在国子监可不容易!
哪怕让他们住进来了,问题也一堆,这些人不比寒门子弟,有书念就很满足,他们相互之间可能有彼此看不惯的,真把他们放在一处简直能打起来!
至于严惩他们,谁来严惩?这可是得罪人的事儿!
主簿在心里叹息着,等王雱回答。
王雱想了想,说:“……《周礼》吧?”他的理由冠冕堂皇,“这本我爹和我老师都教过。”
主簿点头:“我带你去礼斋看看。”
范纯礼道:“不必劳烦您了,我认得路,我带阿雱去瞧瞧。”
主簿自然乐得轻松,含笑目送他们离开。
前往宿舍的路上,范纯礼给王雱讲了梅尧臣与范仲淹的过往。
得知范仲淹和他这位大学教授还有这么一段恩怨,王雱不仅不担心,反而还觉得兴致勃勃:“当官当成这样也不容易啊,到处都能碰到得罪过的人!”
范纯礼看着一脸踊跃的王雱,猛地想起自己这小师弟可不是省油的灯。
他这小师弟一直鬼精鬼精的,在青州时也有过不少阴阳怪气的人,结果被他这小师弟折腾几回后都缴械投降,主动为“共建繁荣青州”做贡献。
王雱和范纯礼一起溜达到国子学的宿舍去,比起一旁热热闹闹的太学宿舍,国子学这边要冷清多了,连个人影都瞧不见。王雱扭头问范纯礼:“听说考进国子学是有钱领的,一个月多少来着?”
你小子买个铺子都不带眨眼,还介意国子监给监生发的那点钱?范纯礼一阵无语,对上王雱期待的目光后只能应道:“三百文。”
王雱非常满足:“不错,我也算是自力更生了,靠自己的本领月入三百文!怪不得《劝学诗》里写‘书中自有黄金屋’,念书真的能赚到钱啊!”他和范纯礼说出自己全面的规划,“我已经想好了,第一个月领到这笔钱,我就去寺里买一串平安符,给阿琰妹妹她们一人送一个!师兄,到时我给你也买一个。”
范纯礼说:“……行,我等你的平安符。”他又问起王雱为什么选礼斋。
王雱的想法很美好:“这可是六人间,一个不慎可能遇到些不讲卫生的室友,多惨!有底气主治《三礼》的,肯定能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得整齐一些。”
范纯礼想了想自己住校时遇到的室友,一阵默然,认同了王雱的想法。王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