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番话下来皇帝差点忘了招他来是商议挂田一事,只顾着听他讲故事去了。
幸而卫成知道见好就收,他又把话题绕回去,提出朝廷发告示的时候重点得放在百姓的利益上,要突出现如今出了这么不要脸的事,朝廷是为了农户们着想,提醒你们不要轻信他人,为了杜绝纠纷让他们赶紧把自己的田地拿回来。
不要在告示上讲大道理,什么国库空虚不空虚,要养兵要赈灾需要粮食老百姓不爱听,这些事离他们太远,他们就只能看到跟前一亩三分地,很多人甚至想不到军队缺粮缺饷会危及全国。
他听不懂,多说无益。
卫成将他能想到的全说了,之后就出了宫,这时候,上京来申冤的几个已经有些等不及了。他们以为事情报给青天大老爷,跟着立刻就会有说法,结果等了两天还没大动静。
其实朝廷已经在商量着解决问题了,具体方案出来之前又不能声张,老百姓没听到风声,难免会有多想的。
就有人嘀咕:“是这事儿他不早说,早知道就不该找右通政。”
“不找右通政找谁?那边就只有右通政大人最愿意为百姓做主。”
“你不看看他们状告的什么?他告的是霸占田地的举人,归根结底是说挂田的事。朝廷真要插手管了会变成什么模样难说,想想右通政是什么出身?他原先也是乡下读书人,家境非常贫寒,中举之后没替族亲乡亲挂过田吗?自个儿就在做这样的事,他能替你出头?不怕引火烧身?”
其他人听着觉得很有道理,又道:“谁让他们藏着掖着不肯说,非要先见官。”
“那朝廷连点动静也没有,是右通政把事情拦下来了?”
“还说是青天大老爷!事不关己才是青天大老爷!牵连上他又和那些鱼肉百姓的贪官有什么区别?”
听到这些说法,来申冤的脸色一变再变,他们跟着又去衙门口说要求见卫成,见面就问那事儿皇上知道了吗?皇上咋说?
看这些人脸上写着怀疑,卫成大概猜到是什么情况,他没跟听是风就是雨的百姓计较,点头说折子早已经呈上去了,朝廷在商议对策,不日就有说法。
“那是我的田,真是我的,还商量什么?”
卫成四平八稳答了一句:“料想全国上下不止是你们遇上这样的事,估摸还有其他没胆量上京申冤的,朝廷总得一次把问题彻底解决了,等上面商议出对策跟着就会有公告法向全国各地,这事急不了,耐心等吧。”
全、全国各地???
他们这案子怎么还牵扯到全国了??
几人从衙门出去时都是恍惚的,又瞧热闹的问他们右通政咋说?其中有人把卫成那话重复了一遍,听的人脸色就变了。
要彻底解决挂田带来的弊端,最简单是不让挂田,是这意思???
看先有些人事不关己,听说要彻底整顿,他们心里一咯噔。这日下衙的时候,卫成又遇到蹲守他的,看样子是逃着地税的人,问他朝廷是不是就不让挂田了?
心里话是朝廷从没让过,是底下人太聪明了想出法来钻空子。
他倒是没这么说,他道:“这不是我说了就作数的,通政司只管将民间冤屈上报,不管断案。这次的案子已经引起上面注意,有同僚在苦思对策。”
“你不怕?你家没有挂田的?这不合规矩不该先处置你们?”
是急疯了才能说出这种话。
卫成还是不生气,说他还真就没给亲友挂田。
这话是当街说的,听到的全懵了。
不可能啊。
这怎么可能?
卫成没说出个所以然,不过这都可以打听,有人说认识他府上哪个奴才,说去问问看。
问到了吗?
问到了。
他府上那个负责采买的婆子说,老爷自己置了田地,分给老家兄弟耕种。估摸着侄儿年岁差不多了,又给他们送了读书心得经文注解,好大一摞。
没等人羡慕,那婆子摆摆手:“想我们老爷二榜进士出身,进了翰林院,做过编修侍读,如今在通政司衙门深得皇上器重,那注解该多稀罕?乡下人不识货啊。”
来打听的问她怎么说?
那婆子压低了声音告诉他们:“别看老爷这些年官运亨通,听老太太说他早年气运并不好,转运还是在成亲以后,之前连着倒霉连院试都考了四回,前三回没进得去考场。那段时间老爷落魄极了,听说一度想过放弃科举回家务农,还是老太爷跟老太太把人劝下来的,劝得不容易。就在我们老爷最苦最难的时候,他两个哥哥提了分家,甩了负累。也是老天有眼,没让老爷倒霉太久,他跟着娶了太太进门,然后就转了运,秀才举人进士顺顺畅畅考了上来,二榜进士馆选进翰林院得了皇上五百两救济大家总该听过?当时老爷还分出二百两送回老家置办田地给兄弟耕种,先是送田,后是送书,听说那些书还是抽空批注的,好几年时间才弄出一套,送回去给他大哥二哥转手卖了,八十两,因为这事我们老太爷病了一场,听说之后气得不轻……反正我们老爷没给家里挂过田,我忙呢,不说了。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谁都不容易啊。”
她说走就走,来探话的傻眼了。都忘了本来是为挂田的事情来的,只记得那婆子说,右通政把他精心批注的经文送回老家,被他哥哥八十两卖了。
这是哪里来的祸害???
正常人办得出这事?好好的放着人不做,做什么畜生?
稀里糊涂的卫大卫二就在京城里出名了,一个分家,一个卖书,这两件事人尽皆知,简直就是天大的笑话。
大官兄弟发达之前你瞧不上他,发达之后他伸援手你还是瞧不上他……
真他娘的绝了。
一般人还只是当笑话听,读书人听完胸口闷疼,得亏两兄弟没在京中,否则一天天的得有人排队到他家门口去蹲点儿看傻子。
先是置田给他们耕种,又盼侄儿争气送书回乡,右通政为这对兄弟想得够远。别的不说,那摞书就价值千金,兄弟当到这份上,真是仁至义尽了。
好些听说之后都愤愤不平。
说还管他们作甚?
这种人穷困潦倒那是活该!自个儿作的!
第131章
卫家那些事俨然成了皇城根下最热门话题,别说普通百姓,就连官宦人家都在议论。纳闷一家兄弟差距如此之大是一方面,也有在官场上同卫成打过交道的觉得事情没这么简单。
两兄弟兴许的确人蠢不自知,不光办了傻事,还招惹了他惹不起的人。
想想看,要不是主家授意,做奴才的敢出去乱说?
只要想到这里,事情就简单了。
卫成对他两个哥哥的忍耐明显到极致了,他是故意把事情捅穿让人人都知道,都可怜他,同情他。以后两兄弟再要生事,没人会帮,老百姓已经站了队,都在替卫成不值。
难怪同届那么多进士他出身最差偏让他爬上去了。
这人够聪明也够狠,该他发达。
京中还在议论卫家兄弟,针对举人家霸占百姓田地一事朝廷有了说法。
大臣们几番商议,最后还是那套办法,跟着京中就张了榜,告示陆续发往全国。朝廷给了民间一年时间,让他们解决土地纠纷,责令衙门调查清楚,挂到举人名下避税的土地全要在一年内归还农户,要是存着侥幸心里以后再起纠纷,字据全不作数,朝廷只承认契书。
告示好大一页,要紧就是这段,听官差通读过一遍之后,来申冤的先松了口气。
他们的田地能要回来了。
悬着的心放下来之后,就有人想到以后都不能挂田?习惯了占便宜之后,要让他把好处给吐出来,心里能不难受?好在一起上京的人之中有人嘀咕说:“反正我是再也不敢了,这回就是天大的教训。”
“这么说也是。”几人这才开心一些,他们又问那霸占田地的不受处罚?
官差说核实之后若确有其事会惩罚他,又说朝廷会下文书去他们当地,责令地方官严肃处理,让他们回去,别在京城滞留。
得了这话,一行人跪下谢了恩,跟着就准备出京了。
走之前他们去了趟通政司,说先前误会了卫大人,来给他赔不是,谢他为民请命。
卫成看着他们走的,待他们走了之后又招来衙差问过,问外面是个什么情况?是不是已经闹起来了?
外面啊……
是有人闹,每当有人闹事,就有其他人告诉他“你要是信得过举人家,也可以不要回来,继续挂着,以后人家不还你田别上衙门哭诉就行”。虽然说心疼,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