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到这里,老太监停住了手脚,如果下面真是那块用小篆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石头”,老太监可是决不敢碰的。
不过老太监不敢碰,不等于李二不敢碰,只见老李大手一伸,直接抓起绸布丢到一边,然后就从里面捧出一块人头大小的正方型印玺。
传国玉玺,真的是传国玉玺!李二心中狂跳,死死的抱着印玺,像是生怕它突然飞了一般,直到半晌之后才有些恍然,命内侍找来印尼,一翻折腾之后,在宣纸上印下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小篆体的大字。
想当初,隋炀帝是死在外面的,所以当时他死的时候传国玉玺根本不可能带在身上,而李渊等人攻入长安的时候同样也没有发现玉玺的影子。
传国玉玺似乎就像长了翅膀自己飞走了一样,彻底没了踪迹。
所以别看大唐已经立国十余年,但是如果依照正统文人的说法,他李家皇帝没有传国玉玺,这皇帝之位名不正言不顺。
现如今,时隔一十二年,传国玉玺终于现世,而且还是直接落在李二的手中,这怎么能让他不高兴,怎么能让他不激动。
老头子都没作到的事情,李二办到了,老头子没找到的东西,李二找到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足以度天下悠悠之众口。
良久之后,李二从狂喜中回过神来,高声喝道:“来人,传萧禹、王珪、褚遂良、岑文本、孔颖达、颜师古等人觐见。”
传国玉玺找到了,但并不等于它就是真的,想要得到天下人的承认,还是需要一些在文化圈比较有名气的人来帮他证明一下。
时间一点点过去,当李二第八次派人去催的时候,萧禹等人终于气喘吁吁的赶到了甘露殿。
“来来来,几位爱卿,让你们看一样好宝贝。”不等几人把气喘匀,李二就把几人拖到桌案边上,指着桌上的传国玉玺说道。
“传,传传,传国玉玺!”萧禹、王珪当初曾在隋皇宫任职,自然识得传国玉玺,乍一见到,猛然就是一惊。
余其孔颖达、颜师古、褚遂良等人就算是没见过,也是从各种书籍之中看到过传国玉玺的描述。
所以看到玉玺的一瞬间,便已经认了出来。
“几位爱卿,品鉴一下,看看此物是否为真。”李二很满意众人惊讶的态度,上前两手抄起传国玉玺,就递到了萧禹手中。
“这……”看着递到手中的传国玉玺,萧禹也是有些发懵,这东西他就算是见过,也是远远的看着,啥时候亲手拿过?刚刚一口叫出传国玉玺,也就是看着像而以。
不过李二都递到手上了,拿就拿着呗,扫了一眼之后赶紧递给王珪,顺便说一句:“陛下,臣认为此乃真品无疑。”
“哦?萧爱卿为何如此肯定?”李二一边命人用他最喜欢的那套茶具上茶,一边和声问道。
为何如此肯定?你一个大唐皇帝拿出来的玉玺,谁特么敢说是假的?即便是假的,只要传大的皇帝陛下不说,谁敢说?
不过这些终归是吐槽之言,萧老头只敢在心里想想,说到嘴边却变成:“陛下,传国玉玺自秦皇制成之后,传至西晋末年,为后赵石氏所得,而得玺十九年后,石氏更别出心裁,于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四字,此玺之上,同样有此四字,是以臣认为,此玉玺为真!”
第359章 人心如鬼蜮
萧禹的回答让老李同志十分满意,不由将目光转向刚刚将玉玺递出的王珪:“爱卿,可识得此玺?”
老王珪也不是傻子,有萧禹在前面作了榜样,他又何能例外,当下便言道:“陛下,臣认为此玺为真。”言罢,也不等李二再问,便指着捧在孔颖达手中的玉玺一角:“概因西汉末王莽篡权,命安阳侯王舜逼孝元太后交出玉玺,遭太后怒斥,而后太后怒中掷玉玺于地,玉玺被摔掉一角,后以金补之,从此留下瑕痕。”
闻王珪之言,李二眼中笑意更甚,不由得连连点头,又将目光投向孔颖达。
“陛下,此玺真假老臣实难识得,不过叔玠所言未免有道听途说之嫌,王莽篡权索要玉玺之事不假,《汉书·元后传》的确记有其事,然其中并未提及玉玺缺一角的事情,后来史书中也未见有崩角镶金之记载。所以,老臣以为若是以此为据怕是有失公允。”
孔颖达这老家伙也是聪明,他没见过玉玺,为了脑袋着想,不敢说玉玺是假的,但如果说是真的又怕影响自己的名声,所以干脆不作评论,只是婉转的提出王珪的推论的证据不足。
而且老孔也知道,李二是让他们鉴别真假的,既然是鉴别真假,那就不能大家都说是真,那就没了鉴别的意义。
所以不如找个模棱两可的理由争上一争,将来对外也好有个说法,证明这玉玺并不是他们集体伪造的。
果然,老孔头话一说完,李二脸上的笑意更浓,只有有争论才能辨真假,反正现在没有下结论,争上一争只能让玉玺更加有传奇色彩,同时也增加了其真实性。
“陛下,臣觉得此玺应该是真的。”褚遂良迎向李二看来的目光,抬手指着玉玺上面的几处不起眼的凹痕说道:“陛下请看这些深凹进去的位置,这里的痕迹这分明就是物件久处于水底才能形成的水垢因为没有好好清理,一直留存到现在。”
假,真是太假了,几乎所有的老狐狸都纷纷侧目,傻子都能看得出来,那些痕迹不过是长期置于一处无人触碰,产生的一些灰尘,这老褚竟然能生生说成是水垢,这特么也太能扯了。
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为祈求神灵,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镇浪,结果玉玺由此失落。八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玉玺奉上,自此传国玉玺重归大秦。
这个传说几乎所有的老狐狸都能背出来,拿这个说事儿,简直比王珪那个老货说的还不靠谱。
于是乎,老货们争争讲讲的对着一块“石头”品鉴了大概一个时辰,最后一致认为,这“石头”是真的,的确就是秦始皇让李斯雕的那块传国玉玺。
老李高兴了,狠狠一拍巴掌就要大赦天下,结果被萧禹、王珪等人阻止,但最终李二还是找了个借口,免了一年的农税。
李承乾知道这条消息之后只是淡淡的一笑,表示自己知道了,这事儿老头子只要一天不说,他便一天不打算过问,理由很简单,老头快对他快要没耐心了,再得瑟一定会宗正寺的“干活”。
“獠牙”在突厥表现得很是抢眼,可现在的问题是“獠牙”越是抢眼,老头子对他的戒备心就越重。
将作监的事情他已经好久没有去参与了,前些日子听说“水力冲压机”制作好了,而且成功冲压出了一件套“铁罐头”。
不过柳敏却没有来报喜,只是把东西呈给了老头子。
单单这一条已经足够证明李承乾的猜测,李二在开始收回放出去的权力。
既然如此,李承乾索性躲得远远的,老头子想要收权那就收好了,此时只有十一谁的他完全没有必要去争这些东西,权利虽好,但命更重要。
老头子是一个要面子重名声的人,玄武门事件之后,老李一直在挽回自己的形象。
所以只要李承乾认为,自己只要不干太出格的事情,老头子就绝不会因为一点怀疑和不满就直接把他给废了,这一点他还是很有信心的。
至于说老李会不会用其他方式来逼他,那就要另当别论,毕竟历史上李二无比宠爱李泰这一点,让李承乾十分怀疑老头子的动机。
曾经的历史轨迹中,那位太子是一个瘸子,而大唐又有立长立嫡的传统,所以如果没有意外,李二老了之后,势必会将皇位传给他。
可是纵观有唐以前的历代帝王,何偿出过一个肢体残疾的?所以太子跛脚,应该是好面子的李二最大的心病。
然而跛脚本身不能成为废太子的理由,至少在大唐不能成为理由。所以,李承乾推断,老头子很可能是在利用李泰,借着无比宠爱李泰,对曾经历史上真实的太子殿下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以致于最后将那个苦逼的家伙逼的不得不造反,以此来达到更换储君的目的。
这一切是李承乾的推断,作为一个无比崇拜曹操,一个信奉“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现代人,他不介意用任何恶意去揣测除了自己之外的任何人。
皇位的争夺是残酷的,没有一定的实力之前,最好的办法就是忍。
所以,当老李收回权利的时候,李承乾忍了,将作监的事情他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