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品富贵(午后)-第6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甚至他在心里说,若是宋公在朝堂,就凭这么一闹,再有功,也将你官职拿掉了。

那能这样玩?即便当年那场风,也不过掳财物,强迫百姓自发地去宋朝,也没有对燕云妇人下手。

雷有终嘴角撇了撇,不以为然。

但这时就是想阻止也不可能了,结果一抢,兵士全部分散。王均伏兵杀出,一个是成编制的,一个是分散的,无数官兵被杀死,李惠也当场斩杀,雷有终等人靠绳子才逃出成都城,一口气逃到汉州。

本来这是王均的一次大好时机,宋朝官兵施暴政,你施仁义,收买人心吧。但他更残暴,因为有许多乡绅出城迎接官兵,结果王均将这些人一起抓捕入狱,以及整族肢解,有的百姓逃出城都城,派骑兵在后面追杀,一个不放过。然后将全城丁壮包括僧道一起抓起来,割头发黠面刺手背。编入叛军中。

之后雷有终陷入恶梦,宋军会攻城的招数他们全会,放火药包,里面的人趴下,挖地洞炸城墙。里面早就有了壕沟,听到有声音,专门制作的特长长矛刺去,全部刺死。天下放气球,随你的便,敢不敢放三千个气球往下跳。那正好是活靶子。

宋军于是制造了一个叫洞屋的攻城器械,谁知道刚推到城墙下面,下面早挖空了,人刚登上洞屋,重量增加,一二三全部掉到坑里。连毛都看不到了。

宋军只好建土山放箭,但这也不是办法,因此秦翰又发明了一个器械“雁翅势敌棚覆洞车”,这一回更轻一点,然后推到城墙下。

但城中又出现一个“喜相逢”,一模一样的战棚,两个棚子相接。人家居高临下,用早准备好的毒箭一顿乱射,宋军全部死在喜相逢下面的覆洞车里。

王均还没有平定,内乱再度开始。张思钧持功骄恣,巴西县尉傅鬏有一匹好马,张思钧求之,傅鬏不给,张思钧以其运输后勤误期将此人斩杀。家人跑到京城来诉冤。

看看这乱的……

若是这个倒也罢了。

反正四川掉到坑里,一年两年五年都不想好了。

就在这时候吕端去世,这对赵恒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几年宋朝平稳过渡,吕端无疑起了重要的贡献。

关健黄河又来了。

二月起大雨就下个不休,五月黄河从郓州王陵埽决口,进入淮河与泗水。这一淹又是无数州县庄稼毁于一旦。南方同样出了事。

北方在下着大雨,夏粮几乎泡在水里。两浙路一滴雨星也看不到,庄稼欠收倒也罢了,前几年风调雨顺,赵恒又在各州府建设了大量常平仓。

实际以前赵匡胤时各州就有一些州仓,赵匡义时,因宋九提议,也在各地建设了许多常平仓。不过没有制度化,并且主要集中在北方,此次赵恒设常平仓,有了好底子,也制度化了。还有一点,这时候人口还没达到巅峰,土地没那么紧张。胥吏也没那么黑心。发展到宋神宗时,常平仓制度同样崩坏,王安石不得不改革仓法。

救济的粮食有,经济也还可以。

但要命的是大旱引起的灾疫。

一些缺水地区不得不从远方取水,这些水源造成污染后,百姓喝下去便会得痢疾。还有些低洼盐碱地因为水量减少,碱性与盐份增加,容易繁殖霍乱弧菌,导致霍乱爆发。

这次大旱便是导致大规模的霍乱,也就是二号病发作。

赵恒觉得天塌了。

这时他也顾不得什么权谋术了,写了一份诏书给宋九。刻意还让他的亲信太监邓永迁去苏州传旨。

邓永迁来到苏州,宋九正在带领大家伙儿救治患者,预防传染。

这种烈性传染病传染起来太快了,以宋九都没有防范。

过了好几天,宋九才想起来它就是霍乱。不要说治疗,这时代根本不能治疗。

但基础知识他还是知道一点,下令所有百姓不得吃生水,不管这个水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更不得吃生食物。

若有患者立即隔离起来医治,治疗的大夫必须戴上手套与口罩,出来后手套与口罩必须用开水煮沸,隔离区分为三处,一处是疑是霍乱患者,一处是疑似康愈者,必须隔离一段时间,确保无事,才能让他们回家。

患者除了派大夫专门隔离医治,平时鼓励他们多喝一些盐水与糖水。

然后向百姓讲解了一些关于霍乱传染的知识,以及预防的手段。

也顾不得能不能解释他这个知识从哪儿来的了。

至于朝廷更苦逼,只能派使者遍祭山川祠庙,为民祈福。

闻听宋九发起冶疗,又派人送去大量草药。

邓永迁来到苏州,宋九所做的事便是说服。许多患者家属不愿意将亲人送去隔离,宋九只好戴着口罩带着许多官吏,挨家挨户地劝说。

并且将这些方法用快马送到其他州县,让其他州县依法炮制,减少瘟疫的蔓延与危害。

诏书很简单,召宋九速速回京担任东府首相。

迟得不能再迟的东府首相。

宋九没有立即接旨,而是说道:“邓总管,如今两浙瘟疫肆虐,让宋某如何进京?”

“放心吧,朝廷已派了太常少卿王仲华前来接任。”

王仲华宋九知道,十年前赵匡义设磨勘院,让魏廷式和赵镕、李著一起担任同较三班院殿直考核武官,张弘、高象先、范正辞一起担任同知幕职州县官考课考核地方官员政绩错失,王沔、谢泌、王仲华一起担任同知京朝官考课考核京官政绩错失。应当还行,至少担任苏州知州能马马虎虎胜任。

就象他的前任,他的亲家张去华在苏州做得也还可以,后来改任杭州。但宋九心中略有些疑虑,张去华在苏州做得很好,但在来苏州之前,已担任了好几年各种的转运使之职,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若是平时倒也罢了,苏州底子差不多让自己打了起来,萧规曹就,就不会出问题。然而眼下瘟疫肆虐,弄不好死上几千人不在话下的。

似是知道他的疑虑,邓永迁又说了一句:“宋公,我来之前,陛下托我带一句口旨给你,朕累了。”

第四百九十五章第一权臣

仅三个字,宋九无法拒旨。

不过他心中在笑,这叫累啊,若是有李继迁,你才叫累呢。不过这半年来赵恒确实苦逼了,灾害,造反,强敌入侵,全部摊上了。

于是宋九将苏州的官吏一起喊来。

说的还是瘟疫。

紧一紧,瘟疫危害不大,几场雨一落,自动消失,松一松,可怕的二号病传染起来,还不知得死多少百姓。

大家还没反应过来,他就骑马奔向北方。

可能再迟上一会,会有无数百姓夹道相送,甚至阻拦他回去。但在苏州做了那么多,要这个虚名没用,况且他的官职全部到达了巅峰,虚名对他来说未必是好事。

尽管是一个宽松的皇帝上台。

但非是立即去京城,而是到了郓州察看决堤情况,步军都虞候张进、内侍副都知阎承翰正在带三万名各州来的丁夫塞缺口,朝廷也做得不错,调来许多粮食救济灾民。古代的生产力也就那么一回事,做到这一步算是可以了。并且朝廷因郓州低势低洼,索性拨出一笔钱将郓州城移于高处。

可这个不是宋九主要看的,然后顺着黄河堤岸,一路看到孟州,经过京城地界也未入,甚至亲自察看各河段的积沙与河水含沙量的情况,再往前就是三门峡了,宋九这才风尘朴朴地返回京城。

差一点就累倒了。

“岁月不饶人哪。”回到家中,这时一家人也乘船回到了京城,宋九叹息道。

“那就不要那么拼命。”玉苹爱惜地说。

“就这几年吧。”

内治上没有多大问题了,经过赵恒的改革,已经将他带来的一些变革得到了巩固。当然没有永恒的制度。也许几十年后新的弊端会再度产生。就象二祖发起的改革,成功得不能再成功,然而三祖上位后,没有及时矫正一昧追求经济,带来精神文明上的忽视。于是种种不好的现象产生。但与二祖有何关系?

因此,这些年来悟出这个道理后,他也渐渐松懈。

换上朝服,去了中书。

中书人事再度变动,首相是张齐贤、李沆,副相是王化基与向敏中。

除了李沆宋九不大了解外。其他三人可以说都是老朋友了,甚至说是老部下。

西府首相是王显,此外王继英与周莹为宣徽北南院使,与王旦、钱若水并同知枢密院使。难道枢密副使渐渐让临时的同知枢密院使代替,或者说在这个宋真宗眼中军事不重要。

宋九交接。

张齐贤与李沆笑了一笑。

这两人对权利欲望都不强烈,因此也没有怎么排斥宋九。

至于向敏中与王化基这两个晚辈更没话说了。

倒是陌生的李沆先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