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超级学霸-第7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钱,这户地主要不到钱,最后倾家荡产。短短十县试点,这种情况就出现了三百多起,三百多户小地主或倾家荡产,一夜致贫。或者举家逃亡,不知所踪,这就是青苗法遭到强烈抨击的缘故。”
  大堂内一片窃窃议论声,范宁坦率直白的描述,让众人终于明白了青苗法的本质:‘均贫富’,使大量中小地主破产,轻则动摇社会基础,重则引发造反,确实十分危险。
  蔡京又问道:“请问范相公,既然春耕时农民困苦已经存在几百年,如果青苗法不行,那有没有别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范宁微微一笑,“事实上,现在已经有办法解决了,工商业的大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海外垦荒开矿也需要大量劳动力,他们吸收农村的劳动力,通过挣钱来反哺农村,家家户户手上的钱都多了,只要稍微节俭一点,春耕时节肯定有钱买种子。举个例子说,我老家吴县,农村小娘长到十一二岁都要想办法去大户人家当丫鬟,这几乎是她们唯一的挣钱方法。但现在她们进城在大型纺织工坊里做工,纺纱、织布、剿丝等等,一个月能挣三到四贯钱,比他们做丫鬟多了一倍,对一个家庭,一年就是四五十贯钱,难道还不够春耕时候买种子?”
  这时,另一名士子道:“现在我们谈论到一个问题,说海外粮食太多,导致现在市场上粮食很便宜,斗米二十文钱,农民种粮没有以前挣钱多了,这个问题怎么办?”
  范宁点点头,“这确实是个很大的问题,朝廷也在关注,办法也有,比如对粮食实行官府榷卖,官府高价从农民手上收粮,官府再以适当的价格卖出,各大粮商只能从官府手中买粮,这是一个办法,其次是扩大玉米的种植,鼓励农民用廉价的玉米来喂猪,农民养猪比种粮赚钱,总之就是一句话,使每家每户挣钱的渠道尽量多一点,不能光靠种粮谋生。”
  大堂的气氛十分活跃,大家都争先恐后提问,蔡京又再次抢到了提问资格。
  “年轻人都支持变法,但听说范相公却坚决反对变法,还在报纸上和王相公针锋相对,这说明范相公属于保守派吗?”
  “蔡县尉这句话就错了,我在报纸上针锋相对的不是变法派的王相国,而是保守派的司马相公,不过,我确实不是变法派,但也不是保守派。”
  “小范相公是改良派,我们都知道。”有人抢过话头,大堂上都笑了起来。
  范宁笑着摆摆手,“大家可以有一个误区,总以为变法就好,总以为现在大宋处处保守僵化,拖累朝廷和百姓,必须要彻底打碎它,改变它,所以年轻人都支持变法,但我告诉大家,很多时候变法未必是好事。”
  “小范相公能举一个例子吗?”旁边一名年轻士子问道。
  范宁点点头,“就拿刚才的保甲来说吧!十户为甲,百户为保,三百户或者五百户为一大保,设都保正,十县试验下来,几乎每个乡都出现了一个新的衙门,保衙,下面有几十名保丁,那我就问大家,都保正、保衙和保丁的开支钱粮从哪里来?朝廷财政开支只到县,那么保衙的收入在哪里?事实证明,保衙的开支全部摊派给每家每户,不给,保丁就去牵羊牵牛,百姓告到县里,县里却不受理,反而斥之为刁民重打,为什么?大家知道原因吗?”
  大堂内一片寂静,范宁缓缓道:“大宋自立国以来,财政控制非常严厉,各县几乎都无余钱,县衙破旧,无钱修缮,县官们只能靠俸禄为生,被迫清廉,可有了保衙后,县官们就有了一处财源,保衙上贡,保衙向农民摊十两银子,县衙抽四两,这样一来,县官们都肥了,个个眉开眼笑,高举双手支持变法,所以坚决反对青苗法的官员基本都在朝廷,下面县里却没有多少反对声音,大家现在知道原因了吗?还能说变法就是好事,保守就是坏事?”
  大堂内一片寂静,鸦雀无声,每个人都在沉思,范宁今天给他们上了深刻的一课。
  士子都知道恩师要请女婿吃饭,大家也纷纷告辞了。
  蔡京走上前躬身施礼道:“请问范相公,现在去海外做官还有没有从前的优待了?”
  “蔡县尉是指哪方面的优待?”
  “就是转正方面?”
  范宁笑眯眯道:“现在朝廷新制度规定,科举官员五年皆可转正,但海外为官确实有优待,去海外为官,三年可以转正,莫非蔡县尉有兴趣?”
  蔡京点点头,“卑职是今年的进士,还要为官近五年才有能转正,如果能去海外为官,就能尽快转正。”
  范宁笑道:“你就算现在申请获批,也要在春天时才能出海,在海外呆三年,实际上你也只提前一年转正,况且海外任期最短五年,这里面的得失你要考虑清楚。”
  蔡京迟疑一下道:“卑职觉得去海外为官更能锻炼自己的能力。”
  范宁暗暗点头,这个蔡京确实有眼光和胆识,知道海外为官的资历会更好,范宁便笑道:“现在主要是南大陆需要官员,你要去海外为官,只能去南大陆,你如果愿意,我可以帮你在吏部提一提,让你申请后能尽快获批!”
  “卑职愿意,卑职这次进京就是为了此事,会尽快提交申请,感谢范相公助力!”
  蔡京深深行一礼,这才告辞离去了。


第七百一十七章 应州春至
  春来春去,落花匆匆,转眼到了四月上旬。
  大宋再改年号为熙和,暗含全家团圆之意,期待收复云州,使幽云十六州全部回归大宋。
  云州就是大同府,辽国改为西京,是辽国西部重镇,事实上,辽国并没有放弃西京的想法。
  尽管辽国财政短缺,募兵困难,但辽国还是以强压的方式从东京道的桓州、正州、渌州、定州以及宣州的熟女中征召了三万军队,放置在大同府,增加大同府的防御,使大同府的辽军兵力从两万人增加到五万人。
  这天上午,一支骑兵沿着一片森林边缘疾奔,骑兵队约五十人,是一支典型的宋军斥候队,经过几年的战争,宋军的战马大大增加,全军战马配备已达四十万匹之多,基本上一半以上的士兵都配备了战马,虽然很多士兵并非骑兵,但配备了战马后,军队的机动性便迅速增强。
  比如十万西军从陕西路调到河北路,仅仅用了十天时间,就是十万大军人人配备了战马。
  目前宋军在大同府南面的应州部署了八万五千军队,由老将杨文广统率,这五十名骑兵斥候便从应州出发,一路北上大同府,探查敌军的情报。
  宋军的斥候有两种,一种是卧底斥候,潜入城内,用各种身份掩护来探查情报,另一种便是外围斥候,这五十名骑兵就是外围斥候。
  事实上,大同城内早就有宋军的卧底斥候潜入了,他们不断送来情报,但按照情报制度,一些情报还需要外围斥候来印证,比如敌军的装备等等。
  从应州一路北上都是在大同盆地内,地势平坦,气候比较干燥,不知什么时候,以什么渠道,大宋的玉米传入了辽国,在大同府尤其广泛种植,它非常适合大同府的土质和气候,加上亩产又高,所以普及得很快,往年的麦田已经看不见了,到处是一望无际的玉米田。
  “旅帅,就是那里!”
  一名士兵指着远处几座房舍,看起来像是农民房舍,但他们发现里面住的并不是附近农田,是七八名辽军士兵,这几名辽军士兵过来种田的,按照宋军的经验,辽军士兵种田也会换成当地农民的打扮,但这几名士兵还是穿着军服,应该是刚来不久。
  旅帅观察了片刻,他一摆手,五十名骑兵从各个方向包围而去。
  一名辽军士兵忽然发现了不对,转身便逃,一边大喊,一边奔跑,一支箭嗖地射来,从后面射穿了他的脖颈,士兵栽倒在地。
  但他的叫喊已经惊动了屋里的其他士兵,他们挥刀冲了出来,宋军的箭矢从四面射来,瞬间又射倒三人。
  “其他抓活口!”
  旅帅大喊一声,宋军士兵不再射箭,操起短木棍和大网冲上去。
  只片刻,剩下的三名辽军士兵都被宋军的大网牢牢罩住,动弹不得,他们的兵器也被收走。
  宋军士兵将他们如粽子般的捆绑起来,搭在三匹马上带走了。
  ……
  应州州治叫做金城县,也就是今天的应县,应县作为大同府的南大门,修建得格外高大坚固,有护城河环绕,应县虽是一座防御性极强的坚城,但娄烦关一战,大同府的辽军只剩下两万人,不足以分兵守城,辽军只得放弃应州,北撤死守大同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