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会吧!我们在鲲州养了十万匹马,又拿下了河西,听说朝廷战马总数已达五十万匹,不会连三万骑兵都敌不过吧?”
“不是马的问题,而是骑兵的问题,辽军从小生活在马背上,每个人都是马术大师,宋军骑兵在马上确实敌不过他们。”
这时,一名中年男子道:“我昨天给谏院上了一封信,提出了我的建议,我建议在河西走廊招募一支羌人骑兵,我觉得能和辽军骑兵一战。”
“招募羌人从军,就怕养虎为患啊!”
“这又没关系,战争结束,把他们解散就是了。”
“还是老老实实训练大宋骑兵吧!外族是指望不上的,我觉得发展对付骑兵的新武器才是正道。”
范宁暗暗点头,最后一人说得有道理,发展对付骑兵的新武器才是正道。
……
从酒楼出来,范宁上了马车,他撕掉虬须和眉贴,放进一只盒子里,恢复了本来的面目。
马夫在外面问道:“相公回大内吗?”
“不!去军器监弩院。”
马车缓缓掉头,向京城西北方向驶去。
军器监弩院是一个单独的兵器部门,负责研发弓、弩、投石机以及弩炮等等,位于城外西北两里处,占地约三百亩,从外面看就是一座十分狭长的军营,周围有高墙。
马车缓缓在弩院大门前停下,片刻,弩院的主管官员杜俅带着两名从事迎了出来,他是正八品修职郎,出任弩院主事。
“卑职参见范相公!”
范宁从马车出来,笑道:“没有事先告之,很抱歉,打扰你们做事了。”
“哪里!范相公来视察弩院,是我们的荣幸,相公请!”
范宁点点头,跟随几名官员进了弩院,几名护卫也跟着身后。
范宁进官衙坐下,杜俅让茶童上了茶,范宁端起茶盏喝了一口问道:“现在弩院有多少工匠?”
“回禀相公,工匠有三千八百四十人,大部分都是负责制造弓弩。”
“我不是指制造工匠,而是问研究工匠。”
“研究工匠有三百七十七人,弓弩各一百人,其余工匠都是研究弩炮、投石机和其他相关兵器。”
范宁放下茶盏笑问道:“上次我托弩院研制的蜂窝弩,研制得如何了?”
“样品已经做出来了,但一些细节还需要完善。”
范宁大喜,起身道:“那就带我去看看!”
……
弩院很大,由试验场、研究院、材料库、组装场以及官衙几大部分组成,范宁从官衙出来,侧面便是试验场,远处一架弩炮正在试验发射大型火鹞子。
火鹞子在五代十国时期便研制成功,是最早的一种火器,用纸糊成的火鹞子携带燃烧火药,进行远程火攻,一般是手掷或者用弩发射。
经过百年的不断完善,火鹞子已经能飞到三里外攻击敌军大营。
现在弩院试验一种大型火鹞子,用弩炮发射,范宁有几分兴趣,停住脚步问道:“这种火鹞子能飞多远?”
“如果在高处发射,最远能飞十里,如果在平地发射,大概能飞六七里,是传统火鹞子的两倍。”
“研制成功了吗?”
“基本上成功了,如果相公有兴趣,可以去外面演示。”
范宁想了想道:“下次吧!先去看蜂窝弩。”
众人来到研究院,走进一间院子,院子里放着一架中型弩炮,首先轮子就让范宁眼睛一亮,竟然是橡胶铁轮,这也是军器监重点研制的项目,用铁轮、铁轴取代木轮和木轴,然后用橡胶轮胎,民间已经成功了,只是军器监要造得更加便利结实。
弩炮也是用生铁打制,虽然体积不大,但发射力量更加强劲。
杜俅介绍道:“这是我们最新研制的铁弩炮,重八百斤,能将五十斤重的铁火雷弹射到一百五十步远,是目前天下威力最大的弩炮,虽然很沉重,但一匹马便可拉拽着前进,不过远途最好还是用大车或者船运载。”
范宁上前细看,铁弩炮打造得很精良,两边各有一根上弦铜棒,也就是说两个人就能操纵。
杜俅又解释道:“铁弩炮因为体型不大,只能三人操纵,两人上钢丝弦,一人装弩矢匣,对于上弦士兵有特殊要求,必须力量很大,至少能开五石腰弩,否则拉不开。”
“大力士兵可以挑选,但我现在想知道怎么上箭?”
杜俅一摆手,一名工匠抱上一只铁匣,杜俅将铁匣递给范宁,“这一匣有三十支弩矢,每支弩矢长八寸,目前是用枣木箭杆,我们正在研制杀伤力更强大的铁弩矢,相公请过目!”
范宁接过箭匣,见前面有盖子,扯掉盖子,里面密密麻麻的排列着小孔,每个小孔里放着一支弩矢,箭头在外,横六竖五,一共三十支。
“那怎么操作?”
“直接装上去!”
杜俅将铁箭匣放进弩炮槽口中,四面扣上,微微笑道:“这样就可以发射了,三十支弩矢同时射出,射程可达三百五十步,然后取铁匣,再换上另一只剑匣,操纵非常简单便利。”
范宁缓缓点头,这不仅是守城利器,更是对付骑兵的犀利武器,和诸葛连弩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比诸葛连弩更先进,使模块化箭匣,堪称科技的跨越,宋军只要有足够的生铁资源,使用铁弩矢完全不在话下。
第七百章 精钢契机
杜俅微微笑道:“范相公要不要试验一下?”
范宁欣然点头,杜俅立刻令人将铁弩炮拉去试验场。
范宁特地跟在铁弩炮后面,注视着两个橡胶铁轮,确实非常轻松自如,近千斤重的铁弩炮竟被两人拉到了试验场。
试验场已经清空了,长达四百步,也就是说,除了床弩、超级投石机和火鹞子外,其他远程投射武器都可以在这里试验。
铁弩炮固定在发射台上,由三名士兵操作,远处三百五十步外摆了数十个木人,穿着辽军士兵的盔甲。
“范相公,可以开始了吗?”
范宁点点头,杜俅立刻喝令道:“准备射击!”
两个体格强壮的士兵同时拉动弦杆,只听‘咔!’一声轻响,弦钩已到位。
另一名士兵将弩矢匣装进弩槽中,尺寸非常精准,恰到好处,又用铁扣牢牢扣住铁匣,只要操作熟练,十秒钟内就能完成。
铁弩炮自然放在地上,呈三十度仰角,发射悬刀在上面,范宁上前扳动悬刀,‘嘣!’一声沉闷的钢弦声响,铁匣子停在发射槽口上,只见三十支弩箭飞射出去,瞬间变成了黑点。
远处三百五十步外的数十个假木人俨如被疾风扫落叶一般,啪啪啪倒下了一片,二十个假木人只剩下三个矗立,其他被射中的木人纷纷倒下。
范宁快步走上前,只见倒在地上的假人有的被射中,有的是被强力撞击倒下,而三十支弩矢因撞击力太大,大部分都损坏了。
只有五支能重新返回利用,范宁摇摇头,“这一支箭矢至少要花费两百文钱,这样损耗太大,必须启用铁弩矢。”
杜俅点点头,“卑职明白了,铁弩矢还在试验,最迟一个月后拿出样品。”
这时,范宁又问道:“有没有设计一种单兵操作的蜂窝弩,也不用一次三十支箭,一次射出五支,两百步左右的射程,能不能做到?”
旁边一名弩匠主事道:“范相公提到的单兵蜂窝弩,我们也正在研制,主要利用大黄弩发射,原理和铁弩炮差不多,现在还有两个难点需要突破。”
“什么难点?”
杜俅接口道:“一个难点是原来的大黄弩是十石弩,重五十多斤,十分沉重,现在我们想用精钢打制,中间是空的,弩身只要两根手指粗的精钢便可支撑,尽量简化结构,虽然是用精钢做成,但重量却轻了至少三十斤,第一个难点就是精钢数量太少,宋朝的生铁偏软,加入炭后,虽然硬度加大,但还是不适合做弩身精钢,目前我们发现只有一个地方出产的精钢适合。”
“哪里出产的精钢,乌兹钢?”
杜俅摇摇头,有点犹豫道:“是来自北岛的精钢,只可惜数量太少。”
范宁大笑,“问题不大,我去天子商量解决这个问题,还有什么难点?”
“第二个难点就是需要很大的力量拉弦,以前大黄弩需要两名士兵拉弦,我们想办法把它做成七石弩,那么一名士兵躺在地上可以用脚蹬手拽上弦,但前提是,这名必须非常高大强壮,力量相当于一个半普通士兵。”
范宁点点头,“这个办法可以解决,以后成立重弩兵就是了,但重要的是,一千名重弩兵一次可以射出五千支弩箭,这才是关键,你们明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