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砰地一声枪响,巨大的后坐力顶在李凯的肩膀上的同时,一发点五零口径的铜披甲钢芯穿甲爆破弹射了出去,直奔目标而去。
子弹准确击中了海恩斯的头部。李凯从望远镜里清晰的看到了海恩斯的脑袋被打爆了,变成一团直径数米的红色血雾。在海恩斯对面的英国将军兰德满脸鲜血和脑浆,正傻愣愣的站着,满脸的茫然。
由于子弹的超音速飞行,英德军队都是先看到海恩斯的脑袋开花,再听到枪响。
“是谁开的枪?”
英军方面很快有指挥官询问,但是没人应答,也没人看到,因为李凯所在位置太远,他们的肉眼根本看不见,也没人认为子弹会是从900米外打来的。
“他们杀了将军!”
德军方面顿时炸了营,看着无头的海恩斯的尸体缓缓栽倒在地,德军顿时开火。
啪啪啪的密集枪声中,英军兰德少将顿时被打成了马蜂窝,身体不由自主的抖动起来,像是牵线的木偶一般。
这一刻,双方再无谈判的可能性了,顿时都杀红了眼。双方不计代价的冲锋,都想着冲到阵地中间被自己的将军的尸体抢回来,由此也造成了双方更大的伤亡。
很快,德军抢回了无头的海恩斯的尸体,英军抢回了被打成马蜂窝的兰德将军。由于英军人数占据上风,德军同英军激战一个小时后,害怕被英军后续部队包围,被迫撤退。
英军乘胜追击,并调集大部队。与此同时,德军也紧急调集大部队,赶来增援,双方于是在伊斯梅里亚西北运河区爆发激战,致使运河瘫痪。
由于双方都没有爆发大战的准备,而且十分突然,双方军队都失去了最高指挥官,一切变得非常混乱。
当夜,英德双方的最高统帅部都得知了这次事件,纷纷指示各自部队,要求先行停火,以免事态扩大。于是英德双方军队战至凌晨四点方才纷纷撤退。
第二天,英德军队在苏伊士运河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的消息不胫而走,世界为之哗然。英德双方在苏伊士运河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英军阵亡兰德少将以下官兵800余人,伤1000多人,德军阵亡海恩斯中将以下600余人,伤900百余人。整个苏伊士运河区停运,同盟国和协约国双方驻军全部提升至一级战备状态,大战一触即发。
英德作为主要当事国,25日当天立即进行了激烈的外交博弈。英国指责德国无理挑衅并引发大规模流血冲突,必须给英国解释。同样德国指责英国无礼挑衅,造成德军大量伤亡,要求英国政府承担一切后果。
双方外交官在柏林和伦敦大喷口水,都不想退让,以至于两国关系急剧紧张,纷纷在国内下达了二级战斗准备的命令。
与此同时,协约国和同盟国也都大为紧张。尽管他们都预料到会爆发战争,但是当战争真的临近时,他们心里也打怵。毕竟国家不分强弱,胜负对双方的机会都是均等的。各国平时叫嚣的欢,但是真打起来时,都心里没底。
正文 第378章 一战爆发
英德两国都没有做好立即开战的准备,因此双方都没有立即向对方宣战,而是分别联系各自的盟友,协商一旦爆发战争时各自和盟友间如何配合和援助的问题。同时,英德两国也在各自国内展开各种准备工作,例如鼓动民众支持,准备战争物资等。
英德两国的外交部官员们都继续粉饰太平,宣传一定会和平解决问题,不会爆发战争,藉此来试图麻痹对方。双方都明知道对方不会上当,但是也不遗余力。
协约国和同盟国纷纷召开首脑会议。同盟国方面,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四国特使在柏林开会,由于意大利态度暧昧,立场不坚定。德国和英国的冲突并没有影响其他三国的利益,因此其他三国也不是那么积极。这使得同盟国内部无法达成一致。
反过来,协约国方面的情况较好些。
法国和德国是宿敌,法国一心想夺回被德国占领的阿尔萨斯和洛林重工业区,因此从把英国拉下水那天开始,法国就计划着让英德爆发大战,继而英法组成对德作战联军。法国认为英国的海军足够消灭德国海军,进而从德国西部和北部登陆,法国则从南部进攻,则南北夹击可以迅速打败德国。因此法国坚定的支持英国对德作战。
俄国的态度有些不坚定,俄国和德国的关系还达不到兵戎相见的地步,俄国只跟奥匈帝国和土耳其帝国拥有领土和种族争端,俄国更关心的是巴尔干问题。希望斯拉夫人能够脱离奥匈帝国的统治。所以,英国和德国的军事冲突中。俄国表现的不是那么积极。
正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管是同盟国方面,还是协约国方面。他们内部还无法完全达成一致,因此协约国和同盟国之间的全面大战暂时还无法爆发。
不过,屋漏偏逢连夜雨,中华帝国中央情报局派出的第三小队已经在巴尔干动手了。
当中华帝国赴欧洲访问团在访问同盟国和协约国之后。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华帝国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也试探一下访问成果,顺便提出乐意帮助奥匈帝国和俄国解决塞尔维亚的问题,做出一副为了化解欧洲矛盾的和平天使形象。
中华帝国愿意斡旋,得到欧洲各国各界人士们的一致赞誉,不论是协约国还是同盟国都看到了中华帝国的强大,都台面性的附和一下。同时也为了给国民一个交代。
就这样,中华帝国欧洲访问团扮演起了斡旋者的角色,调停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冲突。
但中华帝国显然不会真心实意的帮忙,在调停过程中。不但没有缓解双方的压力,反而造成双方更加激烈的碰撞。俄国要求巴尔干的斯拉夫人获得民主独立的权利,但是奥匈帝国则不放弃对巴尔干国家的控制,导致双方矛盾无法调和。
苏伊士运河冲突爆发时,奥匈帝国正在中华帝国特使的唆使下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
早在中俄战争过后,德国两任参谋长施礼芬和小毛奇都同奥匈帝国总参谋长赫特岑多夫会谈过,讨论对塞尔维亚的战争计划。他们都认为,俄国国内困难较大。无法插手巴尔干战争。
经过中华帝国从中鼓动,威廉二世一时冲动明确向到访的斐迪南大公保证。假如俄国插手奥塞冲突,德国将援助奥匈。
在德国的大力支持下。中华帝国也表示愿意在战时向奥匈帝国提供武器装备和补给物资。于是奥匈帝国底气足了,决定在邻近塞尔维亚边境的波斯尼亚地区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时间选定在12月28日,这一天是土耳其进攻塞尔维亚的战争纪念日(1384年12月28日)。奥匈帝**队这次演习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出动了两个兵团,奥匈帝国的目的是先吓唬一下塞尔维亚,然后不战而屈人之兵。
为了配合军事演习,斐迪南大公夫妇受奥匈帝国国王的命令,前往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进行访问,实际上是向塞尔维亚王国示威。
中华帝国中央情报局第三小队也随着进入塞尔维亚,并通过塞尔维亚反奥人士萨拉热窝警察局副局长马尔蒂斯作为中间人,收买了塞尔维亚的黑手党组织,令其刺杀斐迪南大公夫妇。
黑手党只认钱,立即结下了这个任务。
29日早些时候,黑手党组织便在奥皇太子所要经过的大街上布置了7名刺客。上午10点左右,斐迪南夫妇在城郊检阅军事演习之后,乘坐敞篷汽车傲然自得地进入萨拉热窝城,驱车前往萨拉热窝市政厅参加一个招待会。
一长列皇室汽车缓缓驶过人群拥挤的街道,因为马尔蒂斯的关系,只有稀疏的宪兵和警察布置在道路的两旁警戒。斐迪南坐在第二辆车上,索菲亚坐在他的右边。波斯尼亚军政府长官奥斯卡?波蒂奥雷克将军坐在左边的位上,司机旁边是侍从官哈拉希伯爵。
当车队经过市中心米利亚茨卡河上的楚穆尔亚桥,驶进阿佩尔码头时,埋伏在这里的第一个暗杀者没能动手,因为一个警察走过来站在他面前。相距不远的另一个暗杀者察布里诺维奇突然从人群中冲出来,向斐迪南夫妇乘坐的车掷出一枚炸弹。
一位目击者说:“由于大公反应迅速和沉着,炸弹没有达到目的。他从汽车座位上拾起炸弹,扔到大街上。我几乎不能相信我的眼睛。”
炸弹爆炸时,8人受伤,包括大公的副官。警察逮捕了一个叫加布里诺维克斯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