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易怒道“不说也罢。”
姬川终于一出方才刘易言语冲撞自己之气,当下言道“赵王有意辖怀荒,御夷二镇,在塞北设弱水州都护府,刘兄你因当初在怀荒镇,与番人多打交道,故而这一次赵王亲点你的将,是要委以重用的。”
刘易听了大惑不解地言道“赵王,设五统军节制草原番军,早有体制,这都护府又是何意?”
周旭言道“刘兄,这你就不懂了,当初大汉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节制西域五十五国,班定远之事,你知道吧。”
刘易点点头,言道“班定远之事,谁能不知,一介书生,投笔从戎,万里封侯。”
姬川言道“不过这西域都护府,又不一样,除了节制乌侯秦水左右的草原各部,还有契丹,高句丽的屯兵,以及怀荒镇,御夷二镇的汉军。”
“你要知道,眼下仅怀荒,御夷二镇,户数就已是达到两万户,而弱水州中的汉人,更接近三万户,这相当于一个中郡的户数。而不用说数万高句丽,契丹屯兵,以及十几万帐草原番部,故而现在弱水州不可视作番外之地,已是番汉杂居局面。”
刘易拍股言道“我知道了,这弱水州都护府,不仅要节制番人,还要管辖汉军,让番汉之间和睦相处。”
姬川点点头,言道“正是,这等用意。赵王真是高瞻远瞩,若是不能协调番汉之间,一旦汉人越来越多进入弱水州,番汉之间必生冲突,到时就难以治理了。”
周旭按桌,正色言道“真不敢相信,赵王胸中的雄图伟略,我等能在其麾下驱策,开创一代盛世,真是此生之幸事。真是令旭期待,不知将来会是如何一个王朝,屹定于幽州之上。”
姬川点点头,言道“说的是,故而这几日我们虽是操劳,但所议的一切都是为了新朝能媲美三代之制,让子孙后代一劳永逸。”
“三代之制!”周旭听了不由犹然神往。
三代乃是每个儒生的梦想,众所周知孔子尚周,一生以恢复周礼为己任,而之后的儒生,更是认为,三代之后,连汉晋等朝,也是有乱而无治,而南北二朝,大隋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
故而儒生更是言必称三代,一切以三代之制与今相较,周旭听姬川这么说,心底便是燃起了熊熊之火,无限憧憬。
姬川则是清醒一些,他认为三代之中有些,已是不能古为今用了,但无论如何三代,还是最理想。作为商贾出身的刘易当然不能理解二位为何作如此之想。
周旭突然言道“孔子尚周,墨子尚夏,老子尚三代,赵王若是立万世之制,当以三代何者为准呢?”
姬川闻言,凝眉言道“此非我所能知呢?现在赵王正与温长史,魏郡守等商议此事呢?”
“现在?”周旭讶然。
姬川则是点了点头。
此刻幽州刺史府内,温彦博,陈孝意,魏征,王珪,卢承庆等人正一并站在李重九案前。
温彦博言道“启禀赵王,闻之立国在即,这是幽州十几名乡老,联名奉上的万言书,其中言复三代之治,建万世之基石……”
说了一半,李重九将手头的书札一合,言道“三代之治,我看不必了。”
第四百三十九章强大的门下省
幽州刺史府内,烛火通明。
今日政事堂议论了一日,众官吏早就十分疲倦了。
不说温彦博,卢承庆等人,就说魏征如此一日工作八个时辰的工作狂,此刻精神都有些疲倦。唯独只有李重九反是神采奕奕。
李重九目光扫过众人,众臣都勉强坐直,而早就精力不济的温彦博揉捏了一下双眼,强打起精神,众人都知开国立朝,最重就是定下一国之制,有了制度,之后典章法度才有了行驶的可能。
故而温彦博等人都是一刻不敢怠慢。
温彦博先是问道“为何王上言,三代之治,不可持呢?”
先秦诸子,除了法家之外,无人无不推崇三代,所以而今读书人,都认为三代乃是最为典范朝代,否则也不会有王莽当初托古改制之事。
李重九笑了笑,言道“诸位都累了,反正今日肯定是要谈到入夜,也不急于一时,就在刺史府下榻休息。”
众官吏一并道是。
李重九向外问道“厨房都准备什么点心呢?”
外人禀报言道“启禀王上,夫人担心您议事太迟,故而早令厨房备下了银耳瘦肉粥。”
李重九点点头言道“能盛几碗,够我与几位爱卿共食?”
“那是当然了,夫人命人给您熬了一大锅了,小灶的火也没有熄,王上有什么想吃的,尽管吩咐下人去做。”
李重九不由深赞杨娥皇的体贴,言道“那好,你们看有什么做的,随意送上几样来,不过银耳瘦肉粥必须先端上来。”
不久冒着热气的银耳瘦肉粥,一碗一碗的端上来,虽分量不多,但十分精致。
“多谢。王上赐宴!”
魏征等人早已是饥肠辘辘,一并称谢之后,就拿起勺子喝粥进食。
李重九亦朵颐大嚼,不久厨房又奉上一篮子羊肉葱饼,还有一锅鲫鱼熬得鱼汤。
天寒地冻中,众人喝着热气腾腾的鱼汤,就着羊肉葱饼。不多时各个吃得十分惬意,疲倦之情一扫而空。
王珪更是长舒了一口气,笑道“多久没吃过如此饭食了。”
众人皆是放下碗筷,伸了个懒腰,重新回到正题。
李重九言道“三代之时,一方所治。口不过数万,故而君主处理政务,下能通上,有过即改,故而政治清明。”
“而隋室丧乱之因,乃其君自专,其法日乱。天子万乘之重。又自专政务,日断十事而五条不中,中者也就罢了,其如不中者如何,下意不能通上,改过时,悔之已晚?一日万机,己多亏失。积年累月,这才积重难返。”
李重九的话,简而言之,三代之时,君王治下人口较,地方不广,所以言路便达。下不能瞒上,这点放在现在就很容易解释,现在但凡人口众多的大国,政治就很难清明。但弹丸小国,因为容易治理,反而却十分富庶,百姓生活指数高。
温彦博不是容易被说服的人,当下问道“那如此要大治,何其难也?”
李重九言道“故而吾认为,天子必须任用贤良,高居深视,百司各奉其职,让庙堂之上,尽是盈正君子,而远离苟营小人。故而我决定先定制,再定法,否则典章再齐备,若官吏都不思遵守,典章法度又有什么用?”
李重九这番话,是近代政治思想认识的菁华,但温彦博,王珪等人竟是一并点头,表示理解,这倒是令李重九颇为意外,看来真是不可低估这个时代精英的智慧。
王珪问道“那么按王上的意思,我们应是抛开先人之法,自定体制吗?”
李重九摇了摇头,这当然是不可以的,如果说国人追崇三代之制,是一种返古逆流而动的错误,那么抛开一切,自创体制,那么就是乌托邦了,那是空想主义。旁人想想也就罢了,若为政者也是如此头脑不清晰,这就是一种病,必须治。
李重九言道“孤大体还尊崇隋室五省六曹,在此之上,孤稍作修改。”
听李重九不准备大作更张,众人都放下心来,现在幽州好容易才有了一些争霸天下的苗头,绝不能东改西改,当作试验田来对付,那一切就别提了。
温彦博在中书省任过文林郎,故而深悉隋朝的典章制度。
温彦博言道“所谓五省六曹,五省,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秘书省和内侍省,而尚书省,六曹吏、户、礼、兵、刑、工。”
“五省之中,秘书省,掌图书籍藏整理,国史编纂,天文历法,可谓清闲,而内侍省,则为侍奉内廷的宦官,故而大隋官吏们,将不重要的秘书省和官宦担任的内侍省去除,直接称为三省六曹制。”
李重九点点头,三省六曹,已是十分接近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三省六部之制了。
实际上唐承隋制,三省六部制大体上不变,三省由天子直隶,授命御天下亿民,万里疆土,六部而直辖尚书省。
一般中书省起草政令,交给天子,天子批示允可后,交给门下省,门下省通过后,书上可之,即可交给尚书省实施。而不可,则打回中书省修改,重新走一遍流程。
只有中书门下二省,以及皇帝亲允三者亲允的政令,才交由尚书省六部来具体实施,天下各州,郡,县,军州都直接向六部负责。
说白了,就是所谓的权力,就是决策权,议政权,行政权三者。中书省议政,门下省和皇帝决策,尚书省行政,再说白一点,就是中书省提议要去干什么,门下省和皇帝一起拍板拿主意,尚书省去干活。
而一千年之后的明朝,变成内阁提议要去干什么,皇帝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