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魏国针对西蜀与东吴的作战,以往采用大军区大兵团的对阵方法,虽然军事指挥卓有成效,但对中央的威胁也大。为了削弱大军区指挥官过大的军权,避免他们拥兵自重,他将对吴国作战的大军区分解成几个小军区,此举削弱了对中央的威胁,同时也减少了对吴国的威胁。
司马昭到了49岁的年纪时,对朝廷的掌控已经稳如泰山,超过了当年的司马懿。虽然他还没有篡位,但他想要篡位的野心已暴露无遗,只是他目前暂时还实在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就,觉得自己的威望和能力都与父兄相去甚远。
司马昭做事独断专行,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皇帝曹髦纯粹就是他的提线木偶,最后皇帝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在心腹面前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自己准备发动针对司马昭的宫廷政变。”
但是在这个时候,朝廷内外全都是司马昭的眼线,包括皇帝曹髦所信赖的三个心腹,其中就有两个是司马昭的人,所以皇帝想要造反的消息很快就被司马昭得知,曹髦也很快就知道自己被出卖了。
5 特别明显的败笔——源于事先没有危机预案曹髦虽然是个莽撞的年轻皇帝,但毕竟是曹家的血脉,既然暗中政变的阴谋败露,曹髦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亲自率领几百名由禁卫军和老弱仆人组成的队伍公开上街讨伐司马昭。仗着天子的身份,一开始倒也所向披靡,因为谁都不敢当众与皇帝对抗。
但皇帝这么胡闹下去也是不行的,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在背后忽悠了一个不知深浅的蠢蛋太子舍人成济,让他在大庭广众之下用长矛将皇帝刺了个透明窟窿。皇帝死了,成济也背了黑锅,被司马昭假惺惺地就地正法了,但当众弑君的阴影就此笼罩了司马家族。
成济临死前说是贾充教唆他干的,这下贾充也就暴露在众人面前了,大家说他才是刺杀皇帝的幕后黑手,不杀贾充会让司马氏背上弑君的恶名。司马昭看到朝廷中众人议论纷纷,就询问了群臣之首——颍川陈氏掌门人陈泰,也就是陈群的儿子。陈泰提出必须腰斩贾充以谢天下。司马昭与司马师不同,他不是一个冷血的人,宁可与颍川陈氏决裂也舍不得杀贾充,只是将成济夷三族。
可见司马昭对自己真正的朋友还是很爱惜的,不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最后他逼着太后将曹髦追贬为庶人,另立老实听话的曹奂为帝。
司马昭一生的命运是非常好的,他所做的事情几乎事事顺利,到他52岁时,司马昭得到了一个做梦都想不到的好消息:蜀汉灭亡了。
钟会与邓艾各率一支队伍去进攻西蜀,钟会所率的是魏军主力,在半路上与姜维所率的蜀军主力耗上了,大家谁也不能轻易打败谁,于是只能僵持着。
邓艾率领突袭部队甘冒奇险,在根本就没有路的崇山峻岭中穿行,又是玩攀岩,又是裹着棉被从山岭荆棘中翻滚而下,从西蜀的背后偷渡阴平小路,悄悄摸到了成都的后门绵竹,在绵竹邓艾又出其不意地以少胜多完败诸葛瞻。
最让邓艾意想不到的是,他这一次突击行动把在成都的蜀汉后主刘禅给吓坏了,刘禅做梦都没想到魏军抄了他的后路,一下子失去了冷静判断,竟然在坐拥坚城、兵力对比还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开城投降,让邓艾意外获得了大胜!
这真是极其意外的胜利,你想邓艾如此艰险地偷袭,能随身带多少军粮?能不能撑得住一周都成问题。就算绵竹被他们占领了,北方军队初入四川,一时未必能掌控住大局,邓艾的军队人数并不多,守卫绵竹需要人,不守卫绵竹又会丢了。成都城坚粮丰,支撑两年都不是问题,邓艾实在想不出个中缘由。
司马昭是大领导,属下的所有功劳最终都是他的,邓艾也罢,钟会也罢,既然灭了蜀国,就都算是他司马昭的政绩。所以,终于消除了三分天下中最重要的一支力量,坐拥灭蜀之功的司马昭获得了巨大的威望,此时的司马昭已经是相国、晋王、加九锡,具备了篡位的一切条件,距离皇位只剩一步之遥。
司马昭54岁时,他感觉自己大功告成,信心满满,可以改朝换代开国称帝了,正在这个节骨眼上,他突然中风,猝死。结果是他的儿子司马炎成了晋朝的开国皇帝。
6 一个人的成功需要多方面的配合——难得各种优势聚在一堆司马昭有一个好的家族传承,世代高官,上层关系众多。父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兄长强悍、短命,而且还没有后代,在父亲去世后又扶持了他一程,替他扫平了前进道路上的诸多障碍,让司马昭轻易接掌了巨大的权力。
司马昭因为自己是高官后代,从小一起玩大的朋友们也都是官二代,所以掌权后大肆提拔世家子弟,打破了士族与寒门的平衡,原来曹操所提倡的“唯才是举”政策被彻底废除,历史又回到了官僚世袭的老路上,寒门被士族碾压,除了拼了命去立军功外,再无出头之日。
在司马昭的任上发生了公开刺杀皇帝的惊天大案,这件事情本来可以做得更稳妥、更恰到好处,但司马昭处理得比较失策。毕竟在那个年代,皇帝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刺杀了皇帝,无论你如何辩驳都没有用处。
司马昭唯一的遗憾就是寿命比他父亲短了些,在东汉时期,一个人能像司马懿那样活到七十多岁算是长命的,说明司马家族有长寿基因,司马懿毕生经历无数忧患,也没见他得抑郁症,照样健康地活得比曹家四代人都长,在垂老之年还能领兵打仗。司马昭在接班人的问题上还犯了犹豫不决的毛病,要么坚定立次子司马攸为储,要么干脆立长子司马炎为储,但他却是一开始想立次子,被手下一劝又改主意立长子,导致司马家族的子弟为了争夺继承人位置而明争暗斗、分崩离析。
7 计划不如变化快——人生永远充满着意外《晋书》里说,世宗司马师,是创立基业;而太祖司马昭,是成就大事,这两位有很清晰的先后继承关系。
司马懿虽然目光如炬、明见万里,但历史的发展和后事的变迁实在是他所无法完全预料的,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在杀曹爽夺政权与平定淮南第一次叛乱之后,司马懿就去世了,临死前他对未来是做了安排的,按照当时的情况看,司马师是他的合法继承人。从司马懿生前的态度和做法来看,他并没有预料到司马师的早逝,所以在他心中,司马氏的继承关系应该是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攸的顺序。这里面其实就没司马昭什么事,司马昭当时也就是个跟班的角色,好在他自己也无野心要取代他大哥,他与大哥之间的配合还是很紧密的,兄弟俩基本上不存在什么心病。
父亲死后,政局仍面临着诸多变数,虽然表面上平稳,但暗地里波澜涌动。司马师主政之后,面对不少复杂的局面。在朝内,司马氏的野心刚刚凸显,朝内有一批大臣对曹魏怀有忠诚;在边境,手握重兵的大将们并未明确地支持或者反对司马氏,他们的主要目的是维持自己的权势和军队;在边境之外,吴国新主政的诸葛恪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对曹魏摆出了进攻态势。
就像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去世后,勇猛果毅的大哥又驾驶着航船驶过了波澜壮阔的海面,直到将船开进了相对风平浪静的港湾后才移交给了弟弟司马昭。在司马师执政的五年时间内,他平定了朝中对司马氏不满的政敌的叛乱,镇压了一心维护曹魏利益的反对派,拉拢了一大批朝廷重臣支持司马家族,结成了有利于司马家族的利益共同体。司马师在战斗失败时勇于承担责任,不推诿给别人,反而安抚诸将,激励士气,再接再厉,在合肥新城击退诸葛恪获得大胜;在身患眼疾的情况下,亲自率军平定毌丘俭、文钦的淮南叛乱,基本上稳住了淮南地区的形势;任用和招募大批人才,为司马氏集团内部的新旧更替打下基础。
直到大哥司马师意外去世,小弟司马昭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司马昭就像是当年的江东孙权那样。孙权也是由父亲孙坚打下基础,然后再由兄长孙策继续经营到一切平顺,才接手维护,但孙权在上任后也完成了赤壁之战这一重大战役,赢得稳定江东政权的巨大政绩。
当然司马昭同样不含糊,首先他完成了权力的平稳交接,没有让父兄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落入他人手中;然后是平定诸葛诞的淮南叛乱,这之后一直到西晋建国,淮南地区基本稳固,没再出大乱子;更重要的是派遣钟会、邓艾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