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了,先这样吧!祝你们玩的开心,我要忙了!”
说完把手机递给晓晓,转身去找耿导演。
刚才耿导演找他说什么事,结果刚开口就被陈哥给打断了。
“不好意思啊,耿导!刚才您要说什么?”
“哈哈!没事!我刚才想说,既然你暂时不打算烫蜡,那么我们就先回去了!”
“这就走啊?!不多玩几天?”
“不了,已经出来十多天了,回去还要抓紧时间做后期的剪辑、制作、配音,争取过了元旦就开播!等你准备烫蜡的时候,提前通知我,我们再过来补拍一些镜头!”
耿导演有句话没好意思说,他们的经费不多了!
东方卫视虽然是大台,台里也不差钱,可是他们纪录片栏目,只是个冷门的栏目,给他们的经费真的没多少。
“那行!那晚上我给你大家送行!”张梁也想关于自己的纪录片早点播出,也不再强留。
“这个可以有!”耿导演也不和张梁客气,很干脆的答应下来。
说完耿导演想了想又接着说道:“对了,关于上‘挑战不可能’的事,我已经联系的差不多了!那边正在确认档期!应该很快就会联系你!”
“让耿导费心了!”张梁连忙表示感谢。
“谈不上费心!也就是打个电话的事!关键是你有真本事!你要是在‘挑战不可能’出了名,我这部纪录片,也能借着你的光!”耿导演笑着道。
“不管怎么说,还是要感谢您的提携!没有您,我连‘挑战不可能’的门朝哪开都不知道!”张梁谦虚的笑着。
晚上张梁把周文涛、陈哥都叫上,一块给耿导演送行。
酒场上推杯换盏,临别的祝福话,各种挽留邀请,就不多说了。
第二天,把耿导演一行人送上火车,张梁回到家具厂继续干活。
拔步床虽然做出来了,可是还有其他的配套家具要做。
卧室里的两组四开门的圆角柜,梳妆台,圆桌、圆凳,客厅里的罗汉床,太师椅,茶几,电视机柜等等这些都要赶在结婚前做出来。
还有答应陈哥的那套书房家具,时间对于张梁来说,非常的紧张。
不管时间再紧张,该有的工序一个不能少。
拿过王宇飞他们下好的木料,张梁先检查了一遍,尺寸没有错误,才开始开榫琢卯。
检查不等于不信任,这是对工作的负责。
每进行下一道工序之前,进行检查,这也是张梁多年来养成的习惯。
这样可以避免材料浪费,多做无用功。
张梁最先做的是比较复杂的罗汉床,三张罗汉床的料一块开榫琢卯。
两张自己家客厅用的,一张是陈哥家的。
很快进入工作状态的张梁,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他的眼里只有手中的凿子和手锤。
手锤敲击凿子,演奏出一曲和谐优美的乐章。
第75章 拜师?
束腰变腿折足罗汉榻,榻和床是有区别的。
古语,三尺五曰榻,八尺曰床。
这句话里很清晰的说明了床和榻的区别。
床长宽,榻狭窄。
过去的老木匠对罗汉榻有一个新形象的说法,“独睡!”
榻的作用,和现在的双人沙发,非常相似,可坐可卧,可用来招待贵宾,累了还可以躺在上面小歇片刻。
清朝以前,甚至民国初年,国人待客的最高级别一直在床上或炕上。
其实就是沿袭了罗汉榻待客的习俗。
就像在床上、炕上招待客人一样,古人用罗汉榻招待客人,以表示亲密无间。
张梁的动作流畅,手锤敲击凿子的声音清脆,像山涧流淌的泉水,不急不躁,充满了自然和谐的韵味。
张梁专心开凿榫卯,五姐夫已经完全适应老师的身份。
把王宇飞、赵建波等人召集起来,一块过来观摩张梁开榫。
“罗汉榻分为又有无束腰和有束腰两种类型,眼前梁子做的就是有束腰罗汉榻。
一张罗汉榻上用到的榫卯连接,有八九种之多,这在家具中算是比较复杂的。
其中最复杂的莫过于床面和床腿连接的高束腰抱肩榫了。
梁子现在开凿的就是高束腰抱肩榫。
高束腰抱肩榫是一种组合榫卯连接。
它同时把腿足、束腰、牙条三种家具构件紧紧连接在一起。
抱肩榫采用45度斜肩,并凿三角形榫眼,嵌入的牙条与腿足构成同一层面。”
五姐夫随着张梁的工作进程,给大家详细讲解着各种榫卯在家具上的应用。
一张罗汉榻上有四个高束腰抱肩榫,三张罗汉榻,等于张梁给他们演示了十二遍,还有五姐夫在旁边讲解制作抱肩榫的要点,这要是再学不会,那就不用再继续学木匠了。
“梁子现在做的叫做走马销,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榫卯连接,太师椅、架子床都用得到走马销。
走马销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榫卯连接,榫头形状是下大上小,榫眼的开口是半边大,半边小;榫头由大的一端插入,推向小的一边,就把两块家具构件紧紧的扣在一起。”
专注工作的时候,时间流逝的总是飞快。
时间就在张梁演示,五姐夫讲解中,不知不觉间溜走,一天的工作就这样结束了。
张梁收拾好工具,站起身来,笑着问道:“怎么样?看明白了吗?如果还不明白,就找几块废料,自己做个小型的抱肩榫和走马销的模型出来!多摸索几次就熟悉了!”
“知道了,班长!”
“明白了!”
“好了,大家下班吧!晚上就不陪你们吃饭了!”
“呵呵!不用,班长快点回家陪嫂子吧!”
“是啊!班长早点回家陪嫂子吧!”
先把五姐夫送回家,张梁才带着晓晓回家。
一进家门吓了一跳,好家伙,家里满满当当的一屋人。
看到张梁进来,都站起来热情的和他打招呼。
“梁子回来了?”
“梁子下班了?”
“小叔回来了!”
“··············”
啥情况?自己什么时候这么受欢迎了。
张梁有些摸不着头脑,这些人有的他认识,自己本家的亲戚,也有些面熟但是叫不上名字,应该是外村的。
只能稀里糊涂的打着招呼,胡乱应付着走进屋。
用眼睛询问老妈,这些人是来干什么的?
不年不节的一下子来这么多人。
“梁子,这个是你侄子小伟,你栋华哥家的小子,小时候你还抱过他!”张梁的二大爷站起来和张梁套着近乎。
这个二大爷是张梁三爷爷家的,也算是很近的亲戚了。
“二大爷,我知道,我栋华哥家的老二!长的和我栋华哥年轻时候一模一样,没想到一晃都这么大了!是个大小伙子了!”张梁笑着道。
“这不是,这熊孩子不争气,初中毕业就下来了,整天到处瞎混,我心思着让他跟你去学手艺,将来也好有口饭吃!”
“行啊,没问题!”张梁笑着答应下来,转身看看屋里其他人,都带着一个十四五或者十六七岁的半大小子。
笑着问道:“三大爷、姑奶奶、舅姥爷,你们来也是为这事吧?”
“是啊!可不就是这事嘛!这孩子,上学不用功,早早的就下学,在家种地也没啥出息,想着跟你学点手艺!”张梁的姑奶奶笑着说道。
农村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初中毕业,十五六岁,正是干嘛嘛不行,吃嘛嘛不够的年龄,不上学了,下地干活根本指望不上,一天到晚就在街面上瞎胡混。
种了一辈子的人,每一个想让自己的孩子跟着种地的。
一般情况下,都是等孩子再大大,送到技校学的手艺,将来好有个吃饭的本事。
正好,张梁回来开了个家具厂,在老妈的宣传下,几乎全镇的人都知道,东方卫视都相中了他的手艺,给他拍电视。
都上电视了,那手艺能差了?
跟着张梁学手艺不比上技校花钱学手艺强?
最起码张梁不能好意思收他们的学费。
就算学不出来,也只当是帮着给看孩子了,省的出去闯祸。
于是大家不约而同的,跑到张梁的家里来,想让自己家的孩子跟着张梁学手艺。
“跟我学手艺没问题!”张梁环视一周,笑着说道:“不过,你们是想让他们到厂里当学徒工,边干边学呢?还是拜师学艺?”
“当学徒工和拜师学艺有什么区别?”二大爷问道。
“当然有区别,当学徒工,虽然少但是有工资,至于学多少,全看他们自己的努力,以及他们和师傅们的关系!没有人专门去教他们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