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越沧海(无财)-第4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钱惟昱从惊喜中回过神来之后,马上追问道:“那今岁夏粮平均亩产可以达到多少呢?寡人不曾记得这许多数字。”

“回禀大王,苏州一府,凡是使用鸟粪石分量达标的田地,经过统计平均亩产三石四斗。20斤鸟粪石至少换来了百斤以上的白米增产。其余桑叶、茶叶产量增加更为明显——因为水田原本还可以施用农家稀肥,山地坡地因传统水肥不易保持,鸟粪肥易于保持,足可使桑叶增产一半、茶叶增产四成。”

“那便即刻将此成效写入朝廷邸报,明发各镇,着申明地方,来年全面推广!”钱惟昱摩拳擦掌地下令道,心中则揣摩着台湾海南那些雨水丰沛、日照气温适宜的地区,有了鸟粪石之后,说不定可以一年丰收三季了吧?

钱惟昱的这个猜测没有持续多久,到了五月份的时候,台湾和海南陆陆续续传来消息,从此确保两岛全境每年稳定高产三季稻米已然可以敲定。仅此一项,便让吴越国又相当于平白多了一个淮南十二州产粮区的粮食产量,国力底子进一步被夯实。

……

建隆二年连续的大丰收之间,对云贵的大理国用兵的时间也逐日逼近了。第一季占城稻夏粮入库之后,大丰收的海南、珠三角稻米便被朝廷或平价购买,或征收地筹集了两百万石。如此巨量的收购贮粮依然没有导致岭南的粮价上升,吴越之丰饶,从此可见一斑。邕江之上,平底的漕船往来络绎不绝,花费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就水陆交替把一百多万石军粮运到了曲靖以东的罗平、富源二砦——

这中间运途损耗也有三四十万石,主要是因为富源和罗平附近还无船可以通行,必须依靠大象、黄牛驮运或拉车,沿着吴越人修建的简易官道前行,还要给协从运粮和保护沿途路径的苗人等部族一定的“赏赐”以保障安全。但是考虑到前沿的富源和罗平距离昆明不过三百里地、距离羊苴咩城还要再增加七百里,这个运输损耗已经是可以接受的了。(前文章节曾经说过羊苴咩城是昆明城,属于揣误,非常抱歉。羊苴咩城应该是现代的大理城,特此更正)

富源、罗平二砦已经变成了巨大的军火库和物资库,除了军粮之外,到入秋的时候为止,广州都护钱仁俊把三百万支弓弩箭矢、五万发大小铁质、铅质炮弹、两万桶火油一并运到了城内,连带着足够装备两万军队的替换用盔甲刀枪、神臂弓。唯有火药和火炮之类的兵器没有提前部署,这些受到严格控制的核心装备需要朝廷大军出征时随军携带。

七月末,夏日最炎热的时段已经悄然过去了,在杭州整备了许久的亲从都兵马约三万人,由林仁肇率领,在钱惟昱授命践行之后,照例在杭州登上海船,浮海向南。中秋节时分,三万军队在邕州取齐,与钱仁俊派出的两万岭南兵马、以及一批批逐渐赶来的蛮夷仆从军合兵一处,进行了半个月的气候适应性休整——略微北方地区来的军队,到岭南作战一定要进行至少半个月的气候适应性调节,否则快速出征肯定会留下很多非战斗性减员的后遗症;已经有过岭南和交趾讨伐经验的吴越人,自然不会在这一点上冒险。

九月初一日,大军在邕州誓师之后,约摸6万多人的军队就从邕州继续走水路进兵,前到百色,后分赴罗平、富源。这6万多兵马里面林仁肇统帅的亲从都3万人、广州都护府兵2万,其中半数是钱仁俊多年带的节镇老兵,还有一半是南汉国灭亡时投降过来的潘崇彻从南汉降军里面挑选可用之兵组成的。最后剩下的一万多人装备略微简陋,由侬民富和陈览等广西壮侬、交趾越南族领袖统领,侬壮和越南人虽然战斗素质和武器不比吴越人,却胜在野性好斗,山地丛林战颇有天赋,因此也在少量携带,作为斥候先锋等用。

至于潘崇彻从南汉降军里面搜刮的一万兵马,说实话传统军事素养依然是各军当中最不够看的,不过毕竟是三五个里面挑一个,不至于和原本的南汉军那样老弱病残都往里塞,至少基本的军纪和素质还是可以人人保障的。这支部队之所以要带着,是因为钱仁俊在岭南镇守这些年来,也陆陆续续收拢了一些当年灭南汉与越南时敌人留下的战象,这些战象北方来的吴越人不善于调教,还是要交给本地兵管理。

当年南汉全盛时候拥有战象七八百之多,越南战象也有三四百;这些国家的灭国之战中,被吴越军队击毙的战象占了一多半,剩余的不是逃散就是投降时缴获。钱仁俊统治岭南期间经过数年恢复和搜捕,好歹是从这两个亡**队的遗产里搜刮出了300头战象,便一并交给潘崇彻的两都兵马统帅;考虑到气候的因素,这些大象将来如果要用于北方的战争,那是很难做到的,气候和大象巨大的食量注定了在北方运用战象会产生后勤灾难。但是在对付大理乃至其他南方蛮夷的战争中,大象如果运用得法,还是能够发挥很大的余热的。

经过半个月的分批行军、休养整顿。建隆二年九月月中前后,六万多吴越军队便在罗平、富源等砦集结完毕。再往前,他们就会进入大理国的东川郡、石城郡境内(今云南曲靖)。

。。。

。。。

第387章出兵大理

大理国,自段思平灭杨氏立国,至今垂25载。在大理国之前,杨氏的“大义宁国”立国不过8年,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再往前追溯,便是立国约三十年的郑氏“大长和国”(称帝27年,加上此前有实无名控制南诏末代傀儡5年,故称约30年),以及与唐朝几乎同始同终的南诏了。

唐末时,南诏的亡国主要是因为在中原黄巢起义的同时,南诏末年的君主们曾经试图对蜀地用兵,开疆拓土,但是屡次被唐末名将高骈击败,连续数次都发生了几万人规模的南诏主力远征军被唐军全歼的战例。如此再三后,统治云南数百年的南诏国便被内部的郑买嗣瓦解了。

建立大长和的郑买嗣是蛮夷化的汉人,他自己的势力自然是不够巩固统治的,需要拉拢一些地方上的蛮族部落才能稳定自己的地位。在郑买嗣乃至大长和郑氏存续期间,主要依赖的是从相当于后世昆明、楚雄一带东边来的黑彝族人部族。但是到了大长和末年,郑买嗣的子孙能力不足以驾驭,黑彝族人杨氏便渐渐做大,最终兵变篡逆改建大义宁。

大义宁立国不到八年,国都羊苴咩城的白彝族又在段氏和高氏势力的支持下翻盘回来,灭了大义宁改建大理国。

总的来说,一言以蔽之,唐末以来五六十年间,云南的政治史便是蛮夷化的汉人、黑彝族人、白彝族人分别依次掌权建国。从地域上来说,也就是云南东部以后世昆明、楚雄玉溪一带为中心的黑彝族;和云南西部以后世大理、丽江一带为中心的白彝族之间的反复斗争。其中黑彝族到了现代,就被统称为彝族;而白彝族则改叫白族;一个滇东一个滇西互相对掐。

同时,这一期间政权的更替者们,也没能耐把前朝的势力连根拔起,依然是只能监控利用或者有限地制约——比如大义宁杨氏立国之后,只是把原来的国主赶下去了,政权更替了,但是除了羊苴咩城之外,外围传统是白族聚居的地方,依然是白族的族长土司们说了算,朝廷的官员根本派不过去,这才有了后来段氏可以反扑成功的伏笔。但是同样是段氏立国之后,昆明玉溪楚雄曲靖一带,也照样是黑彝族说了算,朝廷插不下手去。这种局面就和春秋五霸时候,得了天下的人只不过拿到了周天子的大义名分,实际上无法“王权下府”。

说了这么多,或许有人会觉得晕头转向,那么摊开一份地图来看一下,就可以大致了然大理国遭到吴越入侵之前的态势。

大理国的行政区划,大约是四郡八府,外加边防四镇。面积包括如今的云南省全境、四川的大渡河流域及以南、贵州西南部、以及现代缅甸老挝与中国接壤的一部分。

“四镇”相当于中原的“军”这种单位,主要是军事用途的,在国境的四方都有一个镇防守。比如蒙合、镇西都是在如今滇缅边境的腾冲保山西南边,防守缅甸的蛮夷为主;

北边的镇叫成纪镇,在丽江北部的大山里,靠近现代四川的攀枝花,是大理国防备蜀地政权的边镇——在五代十国时候,原本对云南割据政权威胁最大的军阀,其实反而是蜀地政权,在前蜀王建时期,蜀国就多次和郑买嗣的大长和发生战争,王建还多次可以借助高骈败南诏的余威取得胜利,所以边防四镇之中,唯有防备蜀国的成纪镇待遇最好,甚至修城墙还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