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沈默介绍完了枫桥一带的产量,翻了几页笔记,继续说道:“潘家园这一代的稻田,在收获期上仅次于枫桥,平均在70多日,亩产和枫桥那边的差不多,少数几块地偶尔会亩产增加一斗。
收获最晚的就是今日跑的寒山寺一带了,最晚的一批稻子生长期足足有九十二日,不过亩产足足有稻三石二斗、折米两石二斗!这个数字比其他几块田高了至少四斗,而且也比原本一种再熟的稻种单次收成要高。”
在占城稻引入中国之前,其实中国要说一年收获两次水稻那也是有的,但是那些一年两熟不能等同于“双季稻”,因为那大多是靠别的方式实现的。
最常见也最古老的一种,那就是间作、连作,也就是说在同一块田里前一种作物还没收获,就先把后一种作物种下去,在后一种作物发芽到秧苗阶段,前一种也就可以收获了。这种措施的好处是可以节省一定量的每种作物对土地占用时间,但也仅仅是省点时间,对于产量的帮助不大。
第二种是隋唐时候产生的一种二熟法。在江南等气候温润的地带,隋唐时候的稻农已经发现在夏末秋初的时候把成熟的稻株上面三分之二的茎秆连同稻穗一起收割下来、但是保留根茎不去破坏,然后再给植株施以重肥、加强灌溉,这些稻株可以在秋末冬初的时候再长出一茬稻穗来。
这种措施在北方日照、气温、水分不足的地区无法使用,因为那些地方的稻子生长慢、第一次成熟收割已经到了秋末,割了之后再是施肥浇水也来不及第二次生长了。同时,即使在江南,如此操作下第一季的稻子收获量也只有充分成长的单季稻的**成,而第二茬收割的收获量约摸是单季稻的四五成。所以虽然这种稻作名义上是收获了两次,但是实际上总增产量只有三四成,而不是直接翻倍。
按照沈默和钱惟昱如今统计的第一年试作的占城稻的亩产,如果后续的第二季正常晚稻的收成不受生长期压缩的影响的话;那么一年下来,一块稻田的总亩产量至少可以达到原本单季稻的一点八倍、一种二熟稻的一点三倍。
如果沈默可以进一步再育种、改良的话……那几乎是意味着整个吴越国在不增加田亩数量的情况下,粮食总产一下子暴涨三分之一强!
而且,以如今已经深陷其中几乎要进化成科学狂人的沈默的状态来看,让他不下心思改良育种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不还在饭桌上,他已经开始倒腾笔记个不停了。
“嗯,殿下,卑职觉得首先我们可以推广让农夫们结保,每村统一管理,不要在各自的大田里直接育秧苗,而是集中起来,修一些水土保持更好、而且防风保温的秧田,在那里集中育秧。在这些田边多种桑林防风保温、挖沤肥池子及时增肥。这样只要温度够,育秧的开始时间就可以提前到正月十五左右,比现在二月初头早半个月。
然后,就可以考虑大力推广如今寒山寺一带稻田里的那批收成品种了,这批稻子收成产量最大、但是生长期也长约二十天,靠着提前育种补偿了时间之后,就可以去其弊而取其利了。明年蒋舶主那里有新稻过来,我们还可以交叉授粉,分组实验……”
钱惟昱被沈默聒噪地不行,但是又不能不听。毕竟人家这是在给他打工,而且还这么敬业。再加上钱惟昱好歹是有些后世的生物学知识的,对什么“杂种优势”也略知一二,少不得和沈默讨论讨论,每每可以把沈默提点得恍然大悟。
……
截止到四月上旬,这一年苏州地区的十五万亩占城稻总算是都收获了上来。投下去的四千多石种粮经过一万多户农户的辛勤栽种,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收获了四十万石稻谷(如果碾米的话,折米约三十万石,不过这些都是要来年当种子的,所以不会拿来碾米),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在苏州以外的镇东军辖下明州、秀州和台州三地,加起来钱惟昱也在那些地方投放了七八千石的种粮。在当地牧守官吏部署的试种之下,基本上也都取得了两石稻、一石五斗净米以上的产量。虽然单产比苏州少了两成,但是毕竟也有那些州府灌溉系统不如苏州完善、地方官吏民众对新稻种播种不熟、技术支持不力的原因。
因为是第一次试种,钱惟昱亲自出巡劝农基本上是三天两头都有的事情,也着实让苏州军民感受到了新任留后大人的亲民勤政。
忙完了第一季的占城稻收获,钱惟昱总算可以把精力抽回到与马步军将领们协商刮练兵马、整训武备的问题上来了。四月初八这日,钱惟昱按照水丘昭券的推荐,召见了司马球、孙显忠两位马步军中级将领。想了一想,钱惟昱又夹带私活地把他自己非常看好、但是如今在吴越还寸功未立的林仁肇加了进去。
“末将司马球孙显忠林仁肇参见殿下!”三人一到钱惟昱的留后府署、在内牙侍卫引领下直入节堂,见到钱惟昱就纳头便拜。
“三位将军不必多礼。今日召集三位将军来,也是觉得如今我军马步军兵战马稀缺、器械陈旧,战阵配合亦训练不勤。孤此前随略通兵事,然不过是只精水师,对陆战不甚了然。前日水丘昭券老将军向孤推荐三位,还望大家畅所欲言。”
。。。
。。。
第87章一万士官计划?
钱惟昱把司马球、孙显忠和林仁肇招来,说了他如今整顿军制的大致想法。因为思路还不明晰,所以钱惟昱比较倾向于结果导向型:他提出的要求是,至少在三五年之内,以把自己麾下的陆军彻底建设成可以碾压南唐、南汉陆军的存在。至于未来有没有可能和雄踞中原的北朝发生冲突,目前暂不考虑。
定下了以南唐、南汉为唯一假想敌的基调之后,三名中级将官也有了一些努力的方向,当下三人也不避讳,在钱惟昱面前唇枪舌剑的讨论了一番,有些力主加强训练、有些却说要弥补清查军中空额、整训吸纳新鲜得力的兵员,还有说要改良装备、淘汰锈蚀破损的陈旧武器,种种说法不一而足。
钱惟昱也不偏帮,当下只是让他们畅所欲言,而且把每一条想到的都记下来,不要厚此薄彼——虽然执行的时候总归有轻重缓急、需要排个优先级次序。但是只要是对提升军力有价值的事情,总归迟早是要做的。
过了两柱香的时间,三人总算是整理出了一个条陈,由资历相对较老的司马球统一汇报:
“殿下,末将等以为,如要精炼马步新军、对抗南唐,如今面临的问题还非常众多,绝非一朝一夕可成。总的来说,我军有四个努力方向:
首先是训练,如今我国的兵马,距离最近一次的大规模决战也是二十多年前文穆王即位前与徐温在常州的决战——而且那一次,我军也是守苏州获胜、攻常州败北。此后忠献王年间闽地、苏州、无锡、江阴等处的历次作战,陆军都是在水师打出优势局面、或者偷渡敌后得手之后,作为辅助手段扩大战果的;抑或是在两军相持的时候固守坚城、以逸待劳。至今没有打过大决战、硬战。
如此一支部队,要想拥有野战决胜、攻城拔寨的能耐,只怕没有数年战阵合练、严加整训则不得用。如今镇东军四州兵马,堪用精锐无非是原亲从上都五千人、昆山、吴中兵合计约五千人,其余两万人都久不习兵马。
训练之外,其次的问题是兵员。因我国承平日久,虽有外敌使将校不敢吃空额过重,但兵员也多有缺损退役后不得补充的情况,末将等估计军中各种原因导致的空额约有一两成——当然,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估计南唐军中这个问题也是只多不少。而且如今天下大乱,各处不在籍的流民甚众。每到战阵来临,多有将校私自强征不在籍的流民入伍充数,对战力也是一大损害。
第三重要的问题,乃是军备器械。如今我国在各国之间,论粮秣充足、给养便捷可谓冠绝诸国。但因常年不战,兵器朽烂锈蚀多有不及修补更换,且陌刀、机弩等精良昂贵的兵器缺损后,往往只以木枪、竹弓等替代;兵马军械相较前唐旧制都多有不及,也不如武肃王在位时投入。
最后,则是马匹不足,如今镇东军节镇治下,合格的战马仅有两千余匹,其中成建制骑兵部队只有两个指挥、一千人,其余千余战马为后备备用、或各级将校军官所骑乘。我朝战马多靠历年与辽国小规模海路贸易所得,故而难求。”
兵源、训练、装备、战马。钱惟昱在心中把司马球和孙显忠、林仁肇总结出来四个问题在自己心中过了一遍。
训练肯定是要加强的,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