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立即作出了回应的,先是全面免除工商实业所需承担的苛捐杂税,随后。为了“本省实业发展”,更是出台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虽说远不及中央创办的那些工业区的优惠力度,但是至少可以保证一点。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被挽留了下来,毕竟,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背井离乡前往他省他地投资,毕竟对中国人而言千百年来,“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的道理,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所以,他们更愿意在本乡“造富乡亲”或者说于本乡成个人事业。
而这一些,最终都导致一种结果,国内实力人物将个人的视线,从国内政治转移到实业财富,从对权力的追逐转之为对财富的追随,同过去掠夺民财不同,现在。他们是通过实业投资挣取财富,尽管他们的第一桶金,并不见得干净。但这至少是一种变化,至少他们的财富可以加快中国的发展。
“……尽管在过去的一年间,国内各省的实业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各省实业大发展的同时,陇海铁路沿线工业带的发展却更为迅速,经过五年的发展和过去两年的“产业转移”之后,这条铁路线成为了中国仅有一条“轻重工业带”,这里供应着全中国85%以上的机器,可以说,中国实业得到充分发展的一个前提就是。陇海工业带的存在。”
眉头微微一扬,穆湘玥的脸上闪过一丝得意之色,因为过去的一年,正是他全面掌控公司的一年,尽管公司是沿着当年李子诚制定的路线前进,但是至少这种变革是在他的引领完成的。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在去年获得一等嘉禾勋章,那是为了表彰他为中国实业作出的贡献。
“两年前,陇海工业带一年只能够生产不到三万部机床成套轻工业设备亦不超过三万套,而此时,在市场的带动下,经过两年的跨越式发展之后,这里的产能不仅满足着国内的需要,甚至还出口到国外。
而最明显的例子是,就是机床。
机床是产业之母,尽管早在1867年江南制造局制造出第一台机床,但是从1867年直到民国二年,中国自行制造的车、刨、钻、锯机床不超过一千部,而且性能质量远逊于欧美,直到民国二年,连云港机器修理厂的建立,中国才算是拥有真正的机床工业,在随后的两年间,随着连云港重型机械厂、六合通用机械公司、六合纺织机械厂、徐州重型机床厂、西安通用机床公司、郑州矿用机械公司等一系列的机床的建立,中国才算是拥有牢固的机床工业……”
“嗯,”
点头打断穆湘玥的话语,李子诚补充了一句。
“机床是工业之母,没有机床工业,就不会有现代国家,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
民国四年,在李子诚主持国务院后,国务院提交国会通过了《机床制造事业法》由此掀开鼓励机床制造业的法案,按照这一法案,机床制造业制造一马力机床可获得一元免税,而购进国产机床的企业亦可获得一元补助,尽管那时中国的机床制造业已经建立,但因建设的需要,每年仍有半数的机床依靠进口。
民国三年四月,为加快公司的机床制造业的发展,通过摩根银行、汇丰银行以及淮海银行融资3。745亿元,同时向美国派出规模庞大的机床采购团,在采购多达四万部机床的同时,同时还采购了新的大型压机等各种大型机床,尽管其中20%后来因美国自己需要而被美国撤销,但这一批机床的采购,还是缓解了中国机床工业的急需,为实现机床国产化铺平了道路,那时自己抓住了那个关键的尾巴。
就像现在的日本,固然日本同样迎来了历史上有名的一战“天佑”,但是这场“天佑”,有了中国的作为竞争对手和对比对象之后,却显得很是苍白无力,从去年年初开始,出于的工业上的需要,日本也向美国派出了机床采购团,尽管他们和美国的机床制造商签署了3600万日元的合同,但是其中大多数因为美国自身的需要而被取消,而且其机床价格亦远高于战前,机床数量的不足,严重限制了日本的发展。
在欧战之前,凭借着对历史的了解。以及两年发展积蓄下的技术工人,公司从美国大量进口机床,以至于当年美国出口机床的60%都是销往中国,而那时。日本的机床数量倍于中国,而现在,中国的机床数量却数倍于日本,这正是这场“成金潮”最成功的地方,等到战争结束之后,中国将具备全面压倒日本的优势地位。
事实上,直到民初。中国对日本一直都着经济上的优势地位,只不过这种优势是中国以轻工业为主,日本重工业相较中国更为发达,这种经济上的优势地位并不明显,而现在,业已形成经济优势,却是中国重工业全面压倒日本工业,甚至较之欧洲国家亦不逊色。
而现在形成的重工业、消费品工业、金融业以及其它各行业的优势。最终将会在几年后得到充分的展现,到那时,任日本如何努力。亦无法改变中国对其行成的全面优势,而到那时,甚至不需要战争,只需要……唇角轻扬着,有着后世成功经验作为借鉴的李子诚清楚的知道,有时候只需要通过适当“竞争”,就可以让一个国家陷入崩溃。
“……经过两年的发展,在实现机床国产化的同时,一批批新式的高效能、高精度的机床开始生产出来。在民国三年4月,中国仅拥有2。75万台机床。其中5400台属于陆海军兵工厂,生产武器装备,另外2。2万台则属于民间工厂,其中1。8万台属于六合公司,而到了民国五年五月,的中国却已经拥有21。3万倍机床。其中2。3万台机床属于陆海军兵工厂,另外17万台属于民间工厂,而其中属于六合公司以及下设子公司的多达14万台……”
这或许就说明了,六合公司对于这个国家的重要性,同样也说明了过去两年前,陇海铁路沿线所取得的发展和发展速度,而且现在,中国每年新拥机床的数量都在以五万部以上的速度增涨着,到明年,甚至可能达到六位数量的增长速度,当然,这一切有一个前提——拥有足够的产业工人。
但当穆湘玥道出这些字眼时,他的脸上却没有了任何得意之色,更多的却是些许隐忧,随着六合公司的发展,这家企业势必将会成为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巨鳄”,他的力量足以影响整个国家。
心想着未来的六合公司,穆湘玥不禁朝着似是在沉思着的李子诚看去,他能够意识到,随着六合公司的这种“无止境”的发展下去,到那时,甚至可能会出现——“公司拥有国家”的局面,尽管,在过去的几年中,公司一直执行着“抓大放小”,扶助中小企业,建立龙头企业的发展方式,但是这种发展,在进一步加快公司发展同时,却又带来的了一个副面效应——六合公司一直牢牢的控制着中国各个行业的上游行产业,而这种控制,更进一步加强了公司对中国经济的掌控,也正因如此,有时候穆湘玥才会有一种“隐形工商部”的感觉,因为只要愿意他就可以掌握着一切,甚至就连工商部的那些科长们,在制定政策时,亦需要询问公司的态度,不是因为李子诚是国务总理,而是因为公司的实业界的影响力和操控力远超过政府,只不过在这种对话中,公司更多的是通过“产经联”这个所谓的产业经济的民间组织对话,从而避免外界“说三道四”。
抬起头,注意到穆湘玥的表情似乎有些不太对劲。
“藕初,这几年,你辛苦了!”
在出言安抚他的同时,李子诚又随口问道。
“怎么,藕初,是不是还有什么其它的问题?”
对于穆湘玥,李子诚心下一直怀揣着浓浓的感激之情,正是因为他的存在,才使得他可以当现在的这个“甩手掌柜”,很多人都说公司能有今天是自己的功劳,可只有自己才知道,如果没有穆湘玥,恐怕公司……也正因如此,在去年公司又一次进行调整之后,自己断然决定给予其5%的公司股份,这不是公司下属子公司的股份,而是六合公司的股份,仅只是5%的股份,就足以让藕初成为中国排名前几位的巨富,这只是对他努力工作的一种承认,当然也是他应得的回报。
“致远……”
犹豫着是否提出这个忧虑,最终,穆湘玥还是把这句话给生生吞了下去,或许,有些事情并不是他能改变的吧,如果没有公司,现在的中国可以获得如此迅速的发展吗?显然不可能,这或许就是发展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