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士子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消息最为灵通的一份子,二十二字从宫中刚一传出,变引发了长安城众多士子的围观,叫好。儒家历代讲求忠君爱国,时常有大儒因为国家的软弱,国家的腐坏而痛心疾首。二十二个字一出。早有士子取过笔墨将其一笔一划的重重写下。贴身藏好。更有的直接举着手中抄拓好的二十二个字,满街狂奔。高声呼喊。往日里严肃的武侯,对此也是笑一笑。紧紧衣甲昂首阔步的巡视着长安的每一处街道,每一片里坊。
这样的君主,怎能不让所有人为之昂首挺胸,这样的君主,怎能不让所有人弹冠相庆。这样的君主,必将是开创一代盛世的良君。要像汉朝。那句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有如暮鼓晨钟一般,在华夏子民的心中,阵阵回响。几百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句话也渐渐地少被人提起。可而今,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更唤起了华夏子孙骨子里留有的那份骄傲。
“梁伯,您慢点。小心脚下。”一个身穿武侯衣衫的中年男子对着手拄拐杖的老人说道。边说边顺着老人的脚步走了过去。似乎想要搀扶老人一般。唐朝的武侯,类似于今日的片警,几个人分管一处里坊。对于坊内的大多数人自然是熟悉的不能再熟。眼前这个唤作梁伯的老人,也是着坊内比较德高望重的老人了。只是人年岁大了,腿脚有些不利落。
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坚定地走着,虽然不快但胜在厚重。可这步速对于一个老人来说已经是相当的危险的了。老人见是武侯与自己搭话,脚步不停出声回道:“志德啊,老夫年岁大了。可这腿脚还是利落的紧。不用你扶我。”
“这。。。梁伯,您这是要哪去啊?”那被称作志德的武侯。小心翼翼的虚搀着老人。嘴上询问道。这梁姓老头平日里也就是和一帮棋友下下棋,读读书,逗弄一下孙子。身为武侯的志德从未见过老头如此“稳健”“急迫”过。
“志德,你可听说陛下要在宫门前立下六根龙柱?方才老夫那小孙子从私塾回来。说陛下圣言: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和亲。。。老夫活了八十二个年头了,历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朝头一次见到这么雄武的君主。老夫高兴啊!老夫要去宫门前给陛下下个跪,行个礼,喊那么一嗓子万岁1!咳咳!”老人一激动,竟然有些气喘的咳嗽。
那叫做志德的武侯连忙轻手在老人的背后捋了捋。担心的说道:“梁伯,您慢点,我去喊几个小子来,扶着您去!呦,顾业!巧了,梁伯要去宫门。你要是有时间能否送上一送。”志德一扭头,正看到另一个坊里的青年向外走,顺嘴问道。
“梁伯!”顾业对着老人行了一礼,开口说道:“正巧,小子也要去宫门给陛下磕个头。”
梁伯听那叫做顾业的年轻人也要去宫门前给李世民磕头,心情大好。连忙拍着顾业的身体说道:“好!好!”说完还满含深意的看了志德一眼。仿佛是在怪他不和自己一同去。
志德看了看自己身上的武侯制服,无奈的摇了摇头,他何尝不想去宫门?只是指责所在无法脱身罢了。
这一幕,在长安城各个里坊中上演着,来自长安城不同地方的民众自发的组织起来,向宫门前走去,人越聚越多,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发自内心的骄傲。而这正是因为黄俊明的一句话引发出的国魂,不屈不挠的大国之魂!
——————————————————————————————————————————————————————
1:万岁一词原为在西周、春秋时,“万年无疆”的口语简化。汉高祖刘邦临朝时,“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只不过这是一种礼仪,而属于皇帝的“万岁”,始于汉武帝时。《汉书。武帝纪》载:“元封元年春正月,武帝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登礼罔不答”。“呼万岁者三”,是谁呼的?荀悦注曰:“万岁,山神称之也。”15年后,汉武帝又称自己“幸琅邪,礼日成山。登之罘,浮大海。山称万岁”。连山神、山石都得喊他万岁,臣民岂能不呼?从此,帝座前“万岁”声不绝于耳,他人称之,即成谋逆、大不敬了。不过由汉到唐,万岁一词也常常用到太子,皇后,以及受人爱戴的臣子身上。专门用于皇帝一人其他人不能使用的时候是在宋朝。
正文 no、126 万民柱
no、126 万民柱
感谢利昂、 sxgz31sm、dacidabeideh 、墨荆四位朋友的月票。╭雨の印记℡的打赏。非常感谢。
太极宫门前,长安城老幼青壮近千人主次有序的面向皇宫站好。每个里坊最德高望重的老人站在最前,梁伯赫然在列。九月的黄昏也带着暑气,梁伯身后的人也越来越多。丝毫不顾汗水打湿衣襟。所有人不发一言,就这样静静的站着。他们相信李世民会出现在大家的面前的。
宫门处的守将见宫门出的人越聚越多,本来还有所忌惮。但看民众门都是一副和颜悦色的样子也打消了驱赶众人的念头。连忙派人向李世民禀报。
李世民与黄俊明在宫内谈了两个多时辰,从儒家救世谈到了天庭众仙,从天庭众仙谈到了天仙宫武道。随后话题在隐晦最初,谈及到了佛教救世。
对于佛教所谓的救世,黄俊明可是深恶痛绝的,虽说口号喊得响亮,但出于种种状况所行之事无一让黄俊明这个从小就在道教环境中长大的人有所喜爱。将话题引回三教救世观。也存心想给佛教在下个绊子。
当然二人对宫外发生的事情是一无所知的。在黄俊明看来,现在的佛教虽然在李世民的打压下,已经收敛了许多,但是和尚庙里还有和尚,斩草要除根这一点黄俊明可是深深地信服。不说想让佛教在大唐绝迹,但也存了和尚可以有但寺庙不能存的想法。佛教不是有苦行僧么?那就让所有和尚都去做这劳什子苦行僧去吧。黄俊明虽然如此想。却也不能直接说出来。李世民虽然现在打压佛教,可以后呢?所以黄俊明只得一点一点的说着佛教的弊端。
“……。所以,陛下,佛教实际上是标榜着救世而灭世的宗教。”黄俊明解决了武道一事自然放开了许多。最后一个一锤定音给论佛教救世的观点收了尾。
李世民自听了黄俊明说出那六句二十二个字之后,精神可是亢奋的异常,黄俊明所说的话,句句都能沾上道理。让李世民无暇去寻找漏洞:“仙师,这佛教……”
“陛下,宫外长安城内民众聚集在一起,不知道要做什么!”没等李世民一句话说完。门外传来了太监标志性的嗓音。
早在李世民询问黄俊明天仙宫武道一事的时候,李世民就已经遣散了身边随侍的太监宫女。并告知无大事不打扰。这太监出声显然事发生了他们处理不了的大事。也是。皇宫外站了几千上万的民众,无论太监还是侍卫都做不了这个主。
“仙师,这。。。”李世民向着黄俊明看去。眼中满是歉意,似乎是觉得这等俗事打断了黄俊明即将说的道教救世观有些挂不住脸。
黄俊明说不郁闷那是假的。刚给佛教下完绊子,李世民还没说怎么处理就被打断了。况且自己一会还要说道教的好呢,一贬一褒,不更能体现出道教的好么。不过长安城的民众聚在宫门前这可是大事。黄俊明可没有这胆量去阻止李世民处理。略一思量黄俊明对这李世民说道:“恭喜陛下。”
李世民被黄俊明这没头没脑的一句话弄得有些发愣,出声回问道:“哦?敢问仙师。喜从何来?”
“陛下且容贫道先卖个关子。”黄俊明轻笑着从座位上起身。“至于喜从何来,陛下稍后便知。”
对于是喜事这一点黄俊明并不难猜,整个长安城的民众聚在一起,人数想必是相当的庞大。可这么多人竟然没有冲撞皇宫。而且方才太监的语气也不是十分的紧张恐惧,想必就不是什么坏事。既然不是坏事。大家又聚在一起,那就是喜事喽。
李世民闻言也从作为上起身。随手整理了一下衣袍。对着黄俊明一引:“仙师,请。”
黄俊明可不敢走在李世民前面,虽然二人言谈甚欢,可在这封建王朝,等级观念深入人心。虽然黄俊明平日里对等级观念不屑一顾,可是在李世民面前还是收敛一下好,于是黄俊明也是对着李世民一引。说道:“陛下先请。”
李世民听言也不做推辞,推开门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