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佘安听了太子平实坚定的声音,脑中闪过自己局下每个人的面孔,突然发现只是一个多月的时间,那些贫民子弟果然有着脱胎换骨的变化。他又想了想家族中最近一位上过沙场杀敌的亲戚,好像是族中的叔公,当年随着李如松将军平定过壬辰倭变。
他正想的出神,突然听到萧陌的声音如同平地惊雷,中气十足地喊了一声“属下在”。
“萧陌,你任右部五司时间虽短,却能严格执行操典,在此次防疫中表现极佳,今特进你为右军部千总一职,愿你日后克勤克勉,再立新功!”太子殿下沉声宣布着人事任命。
“属下愿为殿下效命!”萧陌行了军礼。
“五司司务先由十局百总佘安兼任,待有功之日,再行晋升。”朱慈烺道。
殿下竟然知道我的名字!佘安整个人都弹了起来:“卑职谢殿下隆恩。”
朱慈烺示意他坐下,飞快地扫了一眼案上的大纲,又报出几个晋升任命,并不都是百总升千总,也有小队长升旗队长,旗队长升百总的。这些人并不在场,都将由他们的长官回去宣布。
人事任命之后,朱慈烺顿了顿,说道:“最近朝中有重臣上本,请圣皇将三大营交给孤。孤以为此任重大,不知诸君以为如何。”
三大营若是归于东宫掌管,那不是又有人要升官了么!众人仿佛被挠到了痒处,纷纷挪动身子,恨不得甩开膀子大吼两声。
佘安望向前排的萧陌,从背影上看,这位刚晋升成为右部千总的侍卫营第一高官有些按捺不住,正微微晃动背脊,颇有些欲言又止的感觉。
“萧陌,你说。”朱慈烺在左部中部千总空缺的时候先任命了萧陌,可见对他信任之重。
作为第一个敢从锦衣卫里跳出来的人,萧陌从来不缺勇气。他起身道:“殿下,卑职以为,能拿到三大营的兵额固然好,但其中龙蛇混杂,若是直接混入东宫侍卫营,恐怕会将尚未巩固的军心消磨掉。”东宫侍卫营是他见过最朝气蓬勃的军营,实在不愿意让老旧暮气的京营拖累。
朱慈烺点了点头,又点了几个百总的名字,从他们的答复中看其才干和性格倾向。其中有只认命令没有想法的,倒是很适合中层军官的位置。就在太子殿下准备结束这个问询环节的时候,突然看到自己印象并不很深的一位军官主动站了起来。
“殿下,”佘安觉得自己的心脏几乎要跳到了喉咙口,“咱们侍卫营还缺辅兵。”
朱慈烺微微有些诧异,问道:“我们每个小队都有火兵,外加两千备调的辅兵,还不够么?”
佘安强忍着天旋地转的感觉,道:“殿下,卑职曾听族中去过朝鲜平倭的长辈说过,大军在客地,运送辎重粮秣,基本是二夫供一人。如今咱们在京师还看不出来,一旦出了京城,若是辅兵不够,恐怕会耽误军事。”
“大胆!”田存善作为总训导官一直在后面旁听,终于忍不住叫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说的客地是哪里!”
佘安勇气一挫,正要请罪,突然眼前一黑,原来是萧陌站起来遮住了自己。
“殿下亲自领兵自然无碍。”萧陌沉声道:“我皇明文重武轻,客军不被接纳是常有的事。卑职也觉得,殿下不可能事必躬亲,即便亲冒矢石,也还有个分身乏术的困扰。”佘安是他的老部下,萧陌当然不能眼看着佘安被人呵斥,何况他也觉得佘安说得在理。
“军议之中各抒己见,实事求是。”朱慈烺扫了田存善一眼:“不懂就好好听着。”
田存善脖颈一缩,不敢再吭声了。
“佘百总说得有道理,”朱慈烺点了点头道,“县官不肯接纳客兵,一个七品文官可以呵斥二三品的高阶武将,这都不是没有的事。文士以此为谈资,我听了却是痛心疾首。借着这话我且荡开一句,若是天命皇明中兴,荡平贼寇,功臣庙里必然都是甲胄戎服如诸君者!”
佘安听了这话,突然鼻头发酸,刺得眼眶中水雾蒙蒙,嘴巴如同被铁夹夹住了一般,竟然是一个字都吐不出来。
萧陌也是没有说话,躬身行礼,复入座中。
朱慈烺扫视场中,见武长春坐在席中也是略有所思,轻咳一声,叫道:“军法官。”
武长春这才惊醒一般,起身行了军礼,道:“卑职在。”
“若是我们收编三大营,其官兵必须严守我东宫军法,但凡有悖逆之者,严惩不贷!”朱慈烺厉声道。
“卑职明白!”武长春面无余色,颇有些铁面无私的味道。
朱慈烺又叫到单宁:“单宁,你作训部也要及时将新招纳进来的官兵加以操练,堪用者补入正营,不堪用者淘汰为辅兵,乃至于开除军籍,逐出不用。”
“卑职明白。”单宁远没有萧陌的气势,大约也是因为想调离作训部回到正营被太子否决了的缘故。
倒不是朱慈烺不相信单宁能打仗,只是因为单宁在操练方面实在很有一套。这人从小受父辈指导习武,知道该如何教授一个从来没有基础的人。一旦人有了些搏命的技艺,自然胆气粗壮,再去学长枪、长刀,事半功倍。
可以说,这一个月下来,朱慈烺在新兵操练上花的心思最少,而且惊喜地发现侍卫营的操典达标率高达百分九十以上,这无疑是单宁的功劳。
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七一章将军韬箭射天狼(四)
看到单宁流露出来的落寞神情,朱慈烺决定提前说军衔的事,以免麾下人才失去工作热情。
“我读了这十余年来的兵部塘报,发现一桩有趣的事。”朱慈烺缓了口气,道:“但凡大战,或是溃败,或是大胜,很少有僵持之后全身而退的战例,诸君以为这是什么缘故?”
这回的问题偏向于技术性,众人纷纷发表见解,大多是集中在士气上。士气虽然看不到摸不着,但的确是个很重要的隐藏因素。一旦士气崩溃,再强大的军队也只有在投降和被歼灭之间做出选择。
朱慈烺听了众人说完之后,微笑道:“我倒觉得,士气崩塌只是表象,根本缘故还是失了兵胆。何谓兵胆?将为兵胆!士卒们日日与你们这些长官一同操练,服从你们的命令,一旦到了沙场上,性命相搏,却突然找不到你们了,自然会丢了胆气。胆气一丢,平日里的操练自然也就用不上了。”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太子虽然说得浅显,但绝非书生之见。
“然而沙场上瞬息万变,尤其是两军相接,谁能保证长官一定能安然无事?”朱慈烺道:“所以我想了法子,在军官甲胄上做个标记,即便士卒找不到自己的长官,也能知道该听谁的命令。”
这个法子就是军衔。
严格来说,这并不是朱慈烺原创的制度。
早在战国时代,商鞅在秦国定制二十等爵,将整个民、军、官混为一体,将士兵纳入了衔级体系,制定出普及于整个秦国的阶级制度。当时就通过甲胄的不同形制,表明军中阶级的差异。
“把各官的衔阶绣在战袍和头盔上,只要还是身着甲胄,就能让周围的兵士认出来,迅速列阵继续作战。”朱慈烺道:“诸位以为如何?”
众人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爵位,并没有太大啊期待。
“日后任职与俸禄,以军衔定官俸,以职位定加禄。”朱慈烺补充了一句。
如此一来,所有人都紧张起来了。
朱慈烺早在大内就已经详细地考虑过军衔制度。只不过他到底不是军迷,不可能信手拈来。好在他的特长是企业内控,制定内部员工分级工资是基础中的基础。再配上军旅剧里普及的常识,要制定一套军衔制度并不困难。
“具体的军衔制度,会由训导官发到个人,等整合了三大营之后,各级军事主官满员,然后举行授衔大典。”朱慈烺宣布道。
军议很快就在众人的期待中结束了,所有人都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讨论这军衔会是什么模样,是否能够混个将军衔。这倒不是他们心大,而是他们将太子所谓的军衔,理解成了散阶。
按照明朝军制,武职从六品初授忠显校尉,加授忠武校尉。再上去一级,到了正六品武职,就可以授昭信将军,升授承信将军。再加上军中千总大多都是六品,东宫侍卫跳一级,所以授个昭信将军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朱慈烺并不是没想过用散官作为军衔制度的母本,这样对于明朝武将能够产生天然的亲近感。如果只是枯燥单调的“上中下”排列,显然缺少了皇明的文化传统。
不过对于从未接触过军官阶层的矿工纤夫来说,各种繁杂的将军衔号会让他们头晕转向,更别说从混乱中辨别高级军官,服从领导。
思考再三之后,朱慈烺还是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