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德略有所思:“照此说来,他是不堪其扰,要逃!”
“不错。”茅适道:“咱们不妨杀个回马枪,尾随那个童子,多半能够找到赵先生的藏身之处。”
陈德捻起一缕马鬃,叹道:“何必如此呢?他既然铁了心不为我用,咱们再另外想办法就是了。”
“我一个罪卒有什么关系?”茅适道:“将军风华正茂,真要在此消磨么?”
陈德心中一动,终于还是摇了摇头。
茅适轻轻一咬牙,突然拨转马头,一言不发地朝来路奔驰而去。
陈德下意识地追了两步,终究还是停了下来。
“将军,咱们跟过去么?”随从问道。
“回城吧。”陈德摇了摇头,心中暗道:就算真的找到这个贤人又能如何?天下隐居的文才之士不知凡几,又有几个人能够如诸葛卧龙一样指点江山呢?
茅适却不这么想。
他知道读书人的思路跟武将的大相径庭。
想当年曹军师不也是个生员么?在卢都督营中只能做个抄抄写写的小书吏,管管粮草军资。一旦上了山,出谋划策,杀人越货,绑票勒索,黑吃黑……人家诸葛亮是三步一个计策,他是一步三个,走两里地都不带重样的!
自己这等武夫觉得困在了朝鲜,毫无办法。找个读书人来看看,说不定能柳暗花明呢!
更何况寻常生员哪有不远千里跑来朝鲜当隐士的?
这赵启明多半是个有故事的人。故事等于阅历,有阅历的读书人总能给人一点惊喜吧。
茅适一路策马回到只有三五户人家的山村中,翻身下马,不想惊动外人。他到了赵启明家门口一看,正巧看到那朝鲜童子拎了一个篮子,里面装着碗筷等居家杂用,轻快地出了门,也没有锁就往村外走去。
茅适认准了那小童走的方向,却不追他,而是返身进了赵启明的屋子。
这屋子乃是大明法式营造,比周围朝鲜贫民的房屋高出了两头。茅适一边翻找,一边暗道:这个穷乡僻壤哪里去找会大明样式的工匠?多半是这赵启明自己就懂营造之事。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个能人啊!
等茅适翻了一圈出来,心中更是确定赵启明要跑。
整座房子,除了家具不便搬运,其他能带走的都已经带走了,恐怕这小童就是最后一次来这儿了。如果陈德晚来两天,多半就是真的鸟去巢空了。
——这死心眼的读书人,让你做官又不是要你的命!跑什么?
茅适腹诽一句,朝那小童离去的方向追了过去。
那小童步子本来就小,又提了东西,走得慢,浑然不知有人缀在身后,仍旧欢乐地唱着童谣,朝主人藏身的山中走去。
赵启明当初选择了平安道平壤府隐居,正是看中了这里的山脉连绵。
ps:求推荐票,求月票~~~!
六零一倚剑东冥势独雄(2)
赵启明从崇祯十八年坐船到了朝鲜,用龚鼎孳给的银两置地造房,已经四年了。
说起来正是他在此处定居,才引来了几户朝鲜山民,用他从大明带来的铁制农具开垦荒地,种植庄稼,才形成了如今的小小村落。
可以说,赵启明虽然不是地主,却实在被人当做圣人一般尊崇,一年四季的果蔬都不需他担心,自有农人送到家中。每年秋收之后,村民也会送新米过来。
赵启明又投资松商,从人参贸易中赚了不少钱,但始终不肯花钱购买田土。
恐怕早就预备了这一天,田土可是带不走的。
茅适追到山中,不见小童的身影。不过此时已经能够从地上看到两条车辙痕迹,顺藤摸瓜便找到了一个隐蔽的山坳。
山坳中有一座茅草小屋,就像是猎人偶尔过夜、休憩用的。在这座小屋门前有两块开垦出来的菜田,已经冒出了蓬蓬绿色,显然一直有人照料。一头黄牛在菜地边吃着草,看到了外人方才发出一声低沉的哞声。
“你找谁?”
茅适正往茅屋走去,突然身后传来一个中年男子的声音。
茅适回过头,却见阴面的山坡上有个农夫,身穿褐衣,头戴斗笠,双手拄着一柄锄头,警惕地望着自己。
“你既然跟我说汉语,自然知道我是来找谁的。”茅适匪气未泯,毫不着色地按着刀柄就往坡地上走,一副自来熟的模样,道:“你在挖渠?”
坡地上已经开出了一条笔直的小水渠,里面汩汩流淌着山泉。这农夫正在横向开渠,要将山泉水引到旁边的地里。
“这里能种什么?”茅适问道:“赵先生。”
那农夫正是陈德苦苦寻访的赵启明。
赵启明见来人道破了他的姓名。又见他一手按刀,自知没有逃跑的希望,索性大大方方道:“人参。”
人参从被人们发现之后,一直是大补元气的圣品。许多年代久远,药效强劲的老参甚至还有吊命的功效,被吹得神乎其神。如果从历史人文角度来看。明与建州女真,以及朝鲜在东北的混乱局面,也完全可以说是“人参战争”。
当初正是汉、满、朝三国的参客因为挖参而逐渐积累下了血仇。
“嗬,还从未听说过人参能种的。”茅适低头看地里不知是野草还是人参苗的绿叶,颇为不信。
赵启明也不多解释,只是出于尖刻的天性,随口回了一句:“那是你见识少。”
茅适被呛了一口,心中却是大喜:这种出口伤人的水平跟曹军师简直就是同门师兄弟啊!
可别小看呛人这事,首先那人得有个好脑子。反应够快。其次还得有自信,也就是一股超越常人的傲气。有这两条打底,断然不会是个庸人。更何况这赵先生还会种人参,甭管能不能种成,起码说明这人真真敢想啊!
——不是庸人,绝不是庸人!
茅适心中暗爽。
赵启明见这武夫冲着自己怔怔出神,脸上还流露出一股诡谲猥琐的笑容,不由暗寒。道:“你此来何事,直说吧。”说着又用锄头去摆弄水渠。
“想请先生出山。”茅适如言直说了。又一把夺过赵启明的锄头,道:“这力气活还得看我的。”说着扭动腰肢一锄头下去,果然刨出一大块泥土,比赵启明温柔的手法自然大为不同。
赵启明没有直接拒绝,只是道:“别挖太深,山参过涝则死。”
“这般难伺候?”茅适道:“难怪只听说挖参。没见过种参的呢。”
“那是,”赵启明停了停,“也是因为北地读书识字的人少,没读过《农学》。”
“《农学》?”茅适十几年没做过农活,又一味求快。几下就已经有点喘了。
“那是你们太子写的,教人如何稼穑。”赵启明索性到一旁树下休息,又道:“其所谓天地水风气五论,的确发人深省,言前人之未尝言。”
“殿下还会农活?呵呵,我没读过,就看过殿下写的《操典》。”茅适道。
“如果天下真有生而知之的圣人,大约就是皇太子那样的吧。”赵启明叹道。
茅适听赵启明吹捧皇太子,不知怎的心里就高兴,对这脑壳有病的书生也多了一份好感。
“哎,你们为何来朝鲜?”赵启明问道。
“我们?你是说提督朝鲜军务总兵官陈德将军?”茅适道:“我们辽东师给东虏沾了点小便宜,于是嘛……”
“被发配了?”
“他那叫贬谪,仍旧是军官。我才是被发配的。”茅适叹了口气:“我要是不犯错,说不定还能当个师长呢。”
“你不怨么?”赵启明问道。
“怨谁?”茅适不以为然道:“要是再给我选一次,我还是得犯那个错。”
“你这般坚持,显然不认为自己错了,就不怨发配你的人么?”
“不怨。军法就是军法,怨什么怨?”茅适嘿嘿一笑:“现在总比我以前强,那时候还在山上打家劫舍呢。”
赵启明长叹一声,仰头望天,正是晴空之中点缀着朵朵白云。
他觉得人生真是一场玩笑。以前他死活看不上成国公朱纯臣,但现在自己的下半辈子却得在“道义忠贞”的压力之下为他尽忠。
他原本还想着:皇太子如此嚣张跋扈,必然难逃圈禁的下场,到时候自己用心谋划,替朱纯臣报仇,也算全了主宾之义。谁知道皇太子竟然越发昂扬,恍如光武再世,竟然起沉疴,肉白骨,硬生生将整个大明从覆灭边缘拉了回来。
此时若是再存着报仇的念头,那简直是千古第一蠢人了。
赵启明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带着朱纯臣的唯一骨肉,远走他乡,平安度过一世,也算是全了自己的名节。
谁知道大明的触手终究是伸到了朝鲜。
“你们找我做什么?”赵启明道。
茅适停下锄头:“陈将军想请先生出山,助他在朝鲜一展军威。”
“你们是从哪儿听了我的名字?”赵启明不是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