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新秩序(八宝)-第4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甚至他们还严重低估了上党地区卢龙军的兵力!

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想——李诚中亲自到了上党,又在这里聚集重兵,卢龙军想干什么?敬翔第一反应就想明白了卢龙的意图:他们准备全面占领泽州,兵出太行,进军东都了!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宣武军的战略重心就要立刻转变,除了从晋州战场抽调兵力增援上党以外,敬翔觉得,或许自己应该尝试着向梁王建议,暂时抛开十年来的仇怨心结,将首要作战对象指向卢龙了。

敬翔继续向下看,准备找找高平一战中的第一目击当事人侯言的情况,可是军报就此结束,只在最后留下一句话,说是侯言不见踪影,正在努力搜寻。

莫非侯言战死了?敬翔感到相当头疼,如果像侯言这样的一方重将都在此役中就此战殁,那肯定是近年来宣武军少有的耻辱。

敬翔立刻拟就一份公文,要求贺德伦全力搜寻侯言,生要见人,死要见尸,务必找到他,弄清楚高平丢失的详细情况,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想知道李诚中有没有出现在高平城下。

公文蜡封,以八百里加急送往上党,只需两天时间就能赶到泽州。可是信使才出发了不到一天,贺德伦的第二封加急军报就送到了敬翔的案头。

敬翔展开一开,身体晃了晃,好悬没有晕倒在地。

侯言降了!这是宣武近五年来投降敌军的第一员统兵大将!

失神的敬翔强行压住焦虑的心思,将军报读完,可是后面那些贺德伦自陈将坚决守住泽州、不失寸土、誓死捍卫东都和汴州北面屏藩的决心,无论如何都让敬翔鼓不起信心来。当然,他依然勉力给贺德伦发了一份公文,鼓舞他的斗志,并且宣称将速速调兵前往支援,让贺德伦一定要守住泽州。

公文送出后,敬翔感到浑身无力,他几乎已经可以确定,燕王李诚中有至少九成的可能已经到了上党,而卢龙军下一步的作战目标也就自然不言而喻了。

东都危险了,汴州危险了,宣武危险了!

除了来自卢龙军的严重威胁外,敬翔又想到了河东军的健锐兵锋、凤翔军的趁势而起、西川军和荆南军的联袂北上、淮南军的兵入徐州……河南大地,可谓风雨飘摇啊……

殿下,不可再行观望犹豫了!这是敬翔发自内心的想法。他立刻起身,带着贺德伦的两份军报,向行在赶去。

梁王仍旧称病不见,敬翔于是厉声要求值守亲卫将贺德伦的公文送进去,自己则在外面等候。

等了良久,值守亲卫终于出来传唤:“敬相,殿下在书房相侯。”

敬翔点了点头,深深吸了口气,让自己镇定下来,然后跟着亲卫向内而行。

梁王卷着一方毛毯,坐在案椅之上,伸手指了指旁边的绣墩,让敬翔坐下,又命人沏茶。

敬翔斜身坐下来,看了看梁王的气色,却见梁王面上露着几许憔悴。他知道梁王并非真个身体有恙,所不适者,应是心病所致。也不知道梁王躲起来一个月不见人,究竟是在思虑什么,敬翔甚至揣测,或许梁王在这一个月里,其实也在观望之中。

那天节堂上军议的一幕,再次浮现在敬翔的心头,他能够体谅到梁王当日的愤怒和伤心,作为一个有着帝王之志的大人物,忽然间发现手下将领们都有自立之心,这无论如何都是高兴不起来的。

可是不管如何,敬翔都要在今日劝服梁王,只有梁王接纳了自己的策略,才能让宣武这个好不容易发展到天下霸主之位的藩镇不至于就此解体,才能让这个团体更进一步!

第七十五章转折(七)

ps:感谢铁人兄和果果大的打赏,感谢zc58、萧天云、zcp420的月票鼓励。

十二月二十八日夜,绛州城内梁王行在内书房中,梁王和手下头号心腹敬翔彻夜长谈,直到天色渐明,敬翔才熬着通红的双眼离开了行在。

十二月二十九日,绛州城中陆续冲出数十名由高阶文官领头的使者队伍,向着各个方向撒了出去。其中官阶最高者,为河南道观察使、宣义军节度副使李振,他去的方向是西川。

正旦之际奔波于道途,基本上没有人会感到高兴,但李振此刻却很是兴奋。作为梁王谋臣中的左膀右臂,敬翔在谋划此事中当然征求过他的意见,他对此也是赞同的。但他不会像敬翔那样直触梁王霉头,要知道,提出此策之人,哪怕功劳再高,在梁王心中也会留下一根永远消解不去的锐刺。别看梁王终究采纳了敬翔的方略,可谁知道会不会从此对敬翔有所提防呢?

李振没有参与到这件事情上来,却并不意味着他的收获就会少,想到也许不久之后,自己也能封国,他就由衷的感佩敬翔,你子振还真是可以算得上风骨健朗啊,这种主意也敢当面提,在这一点上,我李振是比不上你了,不过虽然佩服你,却也不愿去学你!

李振愿意此事能成,也盼望此事速成,因此一路上风餐露宿,快马奔行,由绛州向南,过蒲州,自汉中入剑南,直入益州,抵达成都。

适逢成都大雪,将这座天下有名的大城铺点得银装素裹,李振一行在雪地上踩着梅花朵朵。被光禄大夫、麟德殿文章应制杜光庭接入馆驿。

杜光庭原是朝中内供奉,僖宗时为避黄巢之乱而随天子入蜀,长安克复之后,杜光庭感到天下凌乱莫如蜀中安稳,便请命留了下来。

王建崛起后,对这位名满天下的道学大家十分仰慕,征辟他出任自己儿子的老师,对他恭敬有加、信任倚重。要论他在蜀中文臣间的地位,至少在西川重臣中位列前三,只在唐道袭之下。几与韦庄并重,就连大诗人冯涓、张格等人也比不上他。

李振对此感到非常有面子,欣然入住馆驿,等待蜀王传见。

转过天来,杜光庭亲自来到馆驿,接引李振去见蜀王。王建封蜀王后,位于玄中宫旁的西川节都府正在按规制翻新扩建为新的蜀王府,故此,杜光庭带李振到达城东的太城。蜀王目前暂居于郡守府中。

一进大堂,扑面而来的热气令李振浑身感到暖洋洋的,适应了一会儿堂上的明暗,终于看清楚西川的今番接待自己的布置。蜀王居于座中。两旁分立几张条案,条案后趺坐几人。李振大前年来过成都,并不完全陌生,其中。观察使唐道袭自己是认得的,当年自己还赠送过他许多贵重的礼物,这次同样为他带来了厚礼;武信军节度使、都押衙王宗佶也与自己相熟。两人曾经有过长谈,言辞中王宗佶对宣武的声势相当敬畏,他也是李振此行需要拉拢的重点对象。

另外见过的还有节度判官冯涓,但李振和他没有打过交道。冯涓是王建帐下重臣,但年岁已老,上次李振出使成都的时候,冯涓患病在身,故此李振只是登门看望过一次,不曾交谈。

至于其余两人,李振没有见过,因此,他与唐道袭和王宗佶点头致意之后,又向冯涓简单问候了一声,便在杜光庭的指引下,入座客席。

唐道袭在席间为李振引见其余两人,李振得知后连忙起身,向二人躬身施礼,原来此二人一个是韦庄,一个是张格,都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这两人近两年才为避战乱而投奔西川,韦庄被征辟为节度府掌书记,张格则出任益州别驾。

僖宗之后的二十年间,如杜光庭之流的大唐名士为避战乱,纷纷躲入蜀中,也令成都府成为这个时代天下有名的文词圣地。看着堂上众人,李振不禁为之感叹。杜光庭、冯涓、韦庄、张格名满天下,无一不是一时俊杰,此刻却聚聚一堂,光是今日赴宴的阵容,便足可留传纪念了。

说实话,李振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有点被唬住了,不过酒宴大开之后,他还是很快平静下来。

酒过三巡,菜过无味,节度判官冯涓颤微着长须问道:“李观察此来蜀中,不知所为何事啊?”

李振呵呵一笑:“为山南而来。”

话一出口,举座默然,蜀王自顾自吃喝,冯涓则微笑捋须,其余人俱都不语,只唐道袭冲李振频使眼色,示意他莫要乱说话。

李振却不理会,直接盯着蜀王道:“殿下,某此行成都,是想问问殿下,西川和宣武的盟约,是否还作数?”

蜀王吃喝不下去了,只得干咳一声,道:“这个……咳……自然作数。”

李振追问道:“然则西川兵进房州之事,却又何解?”

蜀王略显尴尬,转头望向王宗佶,王宗佶对此事本身便不赞同,对蜀王的目光视若无睹;蜀王又看向唐道袭,希望唐道袭能帮忙圆场。

唐道袭连忙道:“李观察误会了,西川与宣武素来盟好,宣武有难,西川自然要鼎力相助。赵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