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聊完了辽国的事,曹玮顺便又问了一下前段时间宫里大火的事,他虽然知道一些内情,但肯定不如李璋这种当事人清楚,李璋也简单的讲了一遍,不过有些不能说的他也没说,毕竟曹玮是武将,不方便对朝政介入太深。
“对了,第一批的学员明年就要毕业去军队了吧,不知武学安排好了没有,是去河北还是西北?”李璋这时忽然想到学员毕业的事,当下再次开口问道。
提到这件事,曹玮也难得露出几分笑容道:“都已经安排妥当了,你不在的这段时间里,我曾经组织学员去前线历练过几次,军中那帮老将眼光毒的很,而且也卖我的面子,所以等到第一批学员毕业后,都会安排到军中任职,只要他们表现好,武学的影响力就会越来越大!”
“那可太好了!”李璋当即也兴奋的道。
大宋之所以能以文抑武,除了当初赵匡胤定下的基调外,也和武将们不争气有关,大宋的文官哪怕再怎么内斗,但他们毕竟都是读书人,背后有儒家这个庞然大物撑腰,在某些事情上的利益是一致的,用后世的话说,那就是文官有统一的思想做武装,有时候连皇帝也要对文官集团让步。
相比之下,武将们简直就是一盘散沙,虽然出过不少的兵法家,比如孙子、孙武、李靖等人,但他们的影响力远不及孔老夫子,武将也没有形成什么统一的思想纲领,对上文官集团自然是十分吃亏,哪怕武将在某些时期能占据一定的上风,比如一个朝代的开国之初,但后期还是会被文官集团打压。
不过现在武学的出现却弥补了武将们的这个缺陷,如果日后军中的武将都出自武学,再加上武学除了教授兵法外,也一直向他们灌输忠君爱国的思想,同样的经历会让这些武将们更加团结,日后在面对文官集团时,也能更容易的形成一个统一的利益团体,从而达到与文官集团相抗衡的地步。
当然现在武学才刚开始,连第一批学员都还没有毕业,所以上面的这些都只能是李璋的设想,而且他也没有告诉过任何人,当然不排队有些聪明人看出了他的打算,但李璋并不介意,因为他用的是堂堂正正的阳谋,除非他们能让武学直接关门,否则就只能等着武将慢慢的被整合成一个整体。
学员即将进入军队,李璋也十分关切的询问了一下这方面的事情,曹玮也详细的给他讲了讲,有些事情都是李璋离开的那段时间发生的,所以有必须让李璋了解一下。
“对了,刚才我在校场上见到一个看起来十分老成的学员,似乎年纪不小了,不知道山长你有没有印象?”李璋这时忽然想起刚才在校场见到的那个人,于是随口问一句道。
第四百三十七章 满门忠烈
武学连年扩招,现在光是学员就有一百两百多人,李璋也只是随口一问,并没有希望从曹玮这里得到什么准确的答案,毕竟他也只是一时的好奇,那个满脸大胡子的学员怎么看都不像年轻人。
不过出乎李璋意料的是,曹玮听到他的询问先是一愣,随后就开口问道:“你见到的是不是一个满脸大胡子,看起来足有三十岁左右的学员?”
“没错,对方是不是军中来的,现在军中招募学员的年龄放宽了吗?”李璋也有些惊讶的点头道,看样子曹玮竟然还真认识对方?
“算是吧,不过他不是边军中选拔出来,而是从禁军中主动要求来的。”曹玮说到这里时,脸上也露出了几分赞赏的神色,看样子他不但认识对方,而且还十分熟悉。
“禁军?”李璋听到这里也露出惊讶的神色。
所谓禁军是指驻扎在京城一带的军队,当初大宋实行强干弱枝的政策,全国最精锐的军队都编入禁军驻守在京城,而禁军也是各军中待遇最好的,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久不上战场的禁军早已经不堪大用,反而是西北与河北的边军越来越精锐。
不过禁军虽然战力低下,但却是个铁饭碗,特别是将门中的子弟,一般都喜欢安排到禁军中任职,即安全又有丰富的军饷可拿,而且升职也快,有这些人在,禁军能打仗才是怪事,所以武学在军中选拔学员时,都是直接在边军中挑选有功之士,这也算是对边军一种变相的奖励,所以禁军中的人应该不会来到武学才对。
曹玮也看出了李璋心中的疑惑,当下开口解释道:“这个人你可能不知道,但他的祖父和父亲你应该听说过,那就是当年大名鼎鼎的杨无敌,以及让辽军闻风丧胆的杨延昭……”
“他是杨文广?”没等曹玮说完,李璋就猜到了对方的身份,当即也十分惊讶地叫道,当初在河北时,他就听呼延守信讲过许多关于杨延昭的事,而且他也知道,在真实的历史上,杨延昭并没有一个儿子叫杨宗保,反而是演义中的杨文广才是他的儿子。
“咦?你知道文广的名字?”曹玮听到李璋一口叫出杨文广的名字,当下也十分惊讶的问道,杨文广只是禁军中一个不起眼的将官,虽然祖上很有名,但杨家在将门中也不算是特别有名,至少现在比不上他们曹家。
“哈哈~这也是巧了,我去辽国时路过遂城,呼延兄的火枪军就驻扎在那里,他也和我讲了许多关于杨老将军,以及杨家的事,所以我也知道杨老将军有个儿子叫杨文广,而且在禁军中任职。”李璋当下半真半假地笑道。
“原来如此,那就难怪了!”曹玮听到这里也不由得大笑道,他都忘了呼延守信现在驻扎在遂城,那里可是杨延昭曾经驻扎过,并且数次大败辽军的地方。
“杨文广今年得有三十岁了,他怎么会忽然跑到武学中来做一个小小的学员?”李璋这时再次好奇的追问道。
按照原来的历史,杨文广其实也可以算是一个颇有作为的将领,他先是在禁军中任职,后来曾经随名将狄青平定了侬智高的叛乱,后来还曾经驻扎过西北与西夏人交战,并且多次打败西夏大军,算是颇有作为,当然杨文广在军事上的表现依然无法与他的祖父和父亲相比,与曹玮这样的名将更是差距巨大。
“文广今年三十有三了,连儿子都成年了,甚至他儿子今年也刚来武学,他是去年来的,比他儿子就早一界,有时候父子两人同在校场操练,想想都挺尴尬的。”曹玮说到最后时,也不由得有些唏嘘的摇了摇头。
“为什么啊,有杨老将军的功劳在,杨文广应该能在禁军中混个不错的职位吧,日后若是各地有了叛乱,他也可以‘班行讨贼’,只要有本事立下军功,日后升迁也不是问题,何必跑来武学中吃苦?”李璋听到这里更加惊讶的问道。
所谓班行讨贼,其实就是按照为官的次序随军出征,这也是禁军武官最常见的升迁之路,禁军虽然很少有打仗的机会,但禁军中的将官时不时会被派出去随后出征,虽然不是真正的独领一军,但却可以分来不少的功劳,日后升迁自然也更快,事实上历史上的杨文广就是靠着平定陕西各地的叛乱而得到的升迁。
“哪有那么容易,禁军中到处都是被各家塞进去的人,如果按照排资论辈,以文广的年纪,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才有领军的机会,他这个人素有大志,当年就想去边军中任职,但因为种种原因最后还是只能去了禁军,这些年他在禁军中也不得志,去年他特意找到我,无论如何都要来武学,我看在他父亲的面子上也不好拒绝,于是只能答应了下来。”曹玮最后再次叹了口气道。
杨文广算是曹玮的子侄辈,当初杨延昭在世时,两人的交情也相当不错,毕竟英雄重英雄,甚至在河北时,两人还曾经互相配合攻打过辽军,可惜杨延昭比他大十几岁,在大中祥符年间就去世了。
李璋听到这里也点了点头,将门其实本来可以作为一个武将集团与文官集团相抗衡,但可惜将门却不争气,内部也是一盘散沙,早就被文官集团打压的不成样子,杨文广这种名将之后也的确不容易进到边军中,比如呼延家这帮子猛将,如果不是李璋,呼延守信现在也只能在禁军中混个小官职。
“说起来文广也真是够拼的,为了早日进到军中,连脸面都不要了,三十多岁的人了,却还和一帮刚成年的孩子一起操练,而且日后进到军中也要从底层将官开始做起,不过我相信以他的才能,只要有仗打,日后肯定可以快速崛起为军中名将!”曹玮这时再次开口道。
他是看着杨文广长大的,所以对杨广的本事也极为赞赏,如果不是造化弄人,现在杨文广早就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