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奋斗在新明朝(随轻)-第6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次日就是大朝日,按惯例还有文华殿朝议。景和天子御殿升座,群臣礼拜完毕,便开始议论种种国事。
  约摸一个时辰后,诸事已毕,天子突然垂询道:“昨日的新报纸,众卿可曾阅过?”
  徐首辅代百官对答道:“两种报纸,臣等皆看过。”
  景和天子感慨道:“朕看了明理报首页,甚是感慨。朕居于深宫,不想宫外民生还有如此艰难处。”
  “陛下心存仁慈,此乃大明黎庶之福也!”徐首辅很公式化的答道。
  景和天子从袖中掏出报纸,递给旁边内监,晓谕群臣道:“朝廷要正确对待舆论啊,朕在报纸上做了批示,工部接旨罢。”
  批示?这是什么?群臣面面相觑。现有奏章批答的固定程序里,没有报纸批示这种形式。
  内监捧着报纸下了丹陛,工部胡尚书连忙上前接旨。他领了报纸低头看去,上面写着“着工部拟定办理条陈上奏”,还盖着鲜红的天子宝玺大印。
  这算怎么一回事?这样批示是合法圣旨吗?


第六集 名震京师 第621章 批示的奥妙
  工部胡尚书早就想致仕了,只是朝廷一直没有合适人选接任,天子心目中的接班人秦侍郎资历还不够,所以他才一直拖着当这个尚书。因而他心里根本不想惹麻烦,今日天子给了“批示”,他也就顺手接下了。至于其中门道,想归想但不愿公然顶撞天子。
  之所以让群臣诧异,同时叫拿着“批示”的胡尚书暗暗犹疑,实在是因为在报纸上批示并下发这种事太史无前例。
  在国朝按照规矩,百官佐理诸事,天子垂拱而治,百官与天子之间的政务联系方式是奏章与批答,内阁与司礼监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为这个程序背书的。这样才是一整套被文官视为“合法”的程序。
  天子对奏章的处理叫做批答,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到,其中有一个答字,其实是很被动的。没有进奏,就没有回答,也就是说,先有官吏军民上书,后面才有天子批答,正所谓垂拱而治也。
  另一方面,天子随意就政务下发诏令给外朝叫中旨,被视为乱命,要遭到文臣抵制的。至于胳膊能不能扭过大腿,那就看双方的本事了,有时能扭过有时不能扭过。
  当然现实里确实也有天子主动用手诏宣示圣意,但前提是手诏要先发到内阁,由内阁签署并重新草诏后,再次以奏疏形式上奏给天子,然后批答了才算生效与合法。
  这些奏疏程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天子的话语权。比如有些事情,假如能做到全体文臣都装聋作哑、视而不见,那么天子即便使尽浑身解数,只怕也难以发出一道合乎自己心意的圣旨。
  为什么在国朝,司礼监、厂、卫这些法外势力饱受诟病却能经久不衰?那是因为历代天子需要这样的左膀右臂来实现自己的意志,不然在制度内和舆论上要受到很大约束。
  现在天子给工部尚书胡大人的这个东西,既不是普通的圣谕批答,也不同于一般手诏,听天子自己起了个名字叫做“批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就成了让胡尚书发愁的事情。
  老尚书忽然想到天子方才说过的一句话,立刻心头雪亮了。记起天子说了“要正确对待舆论”,这话很耳熟,仔细想去却是昨天李佑反复强调的!
  当即他可以断定,“批示”这种坑人得东西一定也是李佑的主意,也只有李佑才想得出这种另辟蹊径的主意!
  胡老尚书没有猜错,这个主意确实源自于李佑,而李佑则源自于上辈子记忆。虽然以他的短浅见识,一直参不透“领导批示”四个字的原理,但他很清楚,这是很奥妙的法门,值得让天子学习的。
  批示不同于批答,可以管用,也可以不管用;可以想让它管用,也可以不想它他管用;可以是合法的,也可以是不合法的。
  而且该管用时,批示对象若没当回事,那就惨了;不该管用时,批示对象却真当回事了,那就更惨。
  总而言之,正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也。这种功法再配合有心人制造的“民意”、以及报纸这个平台,在标榜言路畅通不可侵犯的大明朝廷里,算是打破奏疏批答体系另造了一个舆论生态圈,太有利于天子反制群臣了。
  只要在位的天子不是蠢货,都会欣然学之的。故而昨日归德长公主听到这个想法后,兴奋地用“天才”来称赞情夫。
  胡尚书心里在考虑,别人心里也在琢磨。虽然似乎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却代表着礼法程序,须知风起于青萍之末,故而群臣皆不敢疏忽。
  从权力伦理角度而言,这“批示”来源于报纸民情,并非那发源自天子内心私欲的手诏,臣属想要抵制和反驳都很不合时宜,法理上也不充分。天子之下都是臣民,没有大臣敢公然说臣不是民,那是造反。如果将呈送在天子眼前的报纸当做另一种形式的上疏,也未尝不可。
  事情若只是如此简单就好了,殿中大臣无不是久历宦海的人物,很多人深入考虑的其实是君臣权术博弈方面的问题。
  这《明理报》明显是现有体制之外的事物,上面可以说自由得很,什么内容都有,连“艳妇裸尸横陈”这种东西都出现了。那天子拿着报纸做批示,打着民意的幌子,同样也自由得很。
  报纸毕竟不是奏章,天子可以想批示就批示,不想批示就不想批示,看重的地方就批示,不关心的地方就无视。在这种局面下,而群臣若要随着天子的批示而动,那么岂不相当于天子在舆论和政务中重新掌握了很大的主导权?
  对群臣而言,民意放在嘴上须得重视几分,其实可以不用太当回事,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但不能不把天子当回事。
  有过地方官经历的朝臣如石祭酒这样的,此时突然想起一个词——裹挟民意。
  在地方做过官的都清楚,常常会见到缙绅大户依仗本土势力来绑架民意要挟官府。而目前天子的这种打着听取民意旗号下发的批示,就十足十的像是裹挟民意的做派!
  堂堂一国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裹挟民意给大臣下批示,听起来很好笑……众臣感觉这简直就是拿着鸡毛当令箭,一时间却想不到什么好法子应对。
  单独是君上,可以围拢之,单独是民意,可以无视之,但君上加民意组合起来呢?只怕就不像以前那般好对付了。
  其实群臣这点心思,说白了都是私心杂念,不好宣之于口,总不能公然跳出来说,天子你重视民意是不对的,你就是为了打压吾辈话语权。所以半晌过去,仍没有人主动出头,毕竟不是生死存亡之事。
  “退朝!”正当衮衮诸公还在左思右想时,听见内监高声喝道,天子起身离开了殿中。
  群臣退出文华殿,不免交头接耳议论今日“批示”之事。有人对胡尚书苦笑道:“大司空!这回你可头痛了。京师街道乃多年痼疾,绝非一夕之功,谁能一时半刻就办得满意。”
  胡尚书叹道:“李佥宪误我!”
  “是极,若非李佥宪办报,焉有今日之事。”旁人随口附和道。


第六集 名震京师 第622章 冰火两重天
  工部是第一个,却不是最后一个。《明理报》接下来的举动,向京城表达了就是不走寻常路的决心。
  《明理报》的第二期首页,批评光禄寺采买用品压榨商家、索取贿赂,京中商户怨声载道;第三期首页,抨击顺天府审案进度过于缓慢,大牢中囚犯久待不决,多有拖延至死者;第四期首页,用大篇幅绘声绘影的揭发了某徐姓首辅家的奴仆不法,当街口出狂言并仗势殴打良民,抹黑朝廷形象。
  原来此类事情最多口口相传,影响有限,如今却上了发行量一万的报纸,私论变成了公论,真真正正做到了一夜之间满城皆知。被点到的人,至少这张体面是挂不住了。
  与后面这几期相比,第一期就挨了指责的工部胡尚书忽然觉得自己挺幸运的。至少《明理报》开张那期只说工部不作为,没去揭老底说工部所负责营建中的种种问题,简直太厚道了。
  而天子好像得到了新玩具,频频在报纸上做出批示下发,给了几位当事人很大压力。对天子来说,这种可以摆脱官僚机器的束缚和蒙蔽,尽情掌握主动权去追责问责的感觉确实很新鲜。
  一时间朝堂上群臣侧目,众人终于可以做出确定性的判断。肆意妄为的《明理报》果然是有黑后台的,其实就是宝座上那一位!
  但是仔细分析过这几期《明理报》,很多人反而稍微松了口气,因为纵观这些被抨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