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力也是有限的,若是在进士科之中增加明算、明律、格物,则科举之路凭空难了万倍。”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却没有说话,只是待着孟绍虞继续说下去。
后世确实就存在这种情况——哪怕是到了大学本科,别管是用到用不到的内容,总会学上一大堆,倒是专科院校会少很多的内容。
比如微积分这种玩意,平时买个菜买个烟什么的,他也用不上这东西啊。
还有英语,只要是不打算出国留学,很多人一辈子都用不了几回这东西。
然而说这些东西一点儿的鸟用都没有,那就纯属扯蛋了——本科的意义就是大面积培养通用型的人才,然后由研究生时开始再针对人才走向进行细分。
可是像这种事儿吧,自己知道归知道,却没有什么鸟用。
自己一个程序猿能解决掉这些乱七八糟的问题,早他娘的混成国级副国级的人物了,最次也得是个高官的,还至于苦逼的写代码?
眼下这种情况,倒不如好好的听听孟绍虞这种在朝堂上面打混了多少年的老狐狸有什么高见。
沉吟了一会儿后,孟绍虞才接着道:“倒不如先从社学之中增加明算与明律的内容,只作为秀才的考题,不用于举人。至于秀才之后,便是县学之中的事儿了,到时候可以在县学和府学之中增加格物,明算与明律三科,由得学子们自己选择。”
温体仁抚须道:“那孟大人的意思,可是举人之后便要选择自己应考的科目?”
孟绍虞点头道:“正是如此。举人考进士乃是人生之大事,一如前几年之明算科与格物科,其实考题多有简单放水之嫌。”
崇祯皇帝也点头道:“明算与格物科的考题确实简单了些,选出来的进士们入了皇家学院之后也不是很合用,还要跟着学习一段时间才行。孟爱卿的提议倒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由举人之前便定下了自己想要参与科举的方向,也不至于浪费掉太多的时间,更可以在自己科举方向上面多多深入一些。”
孟绍虞躬身道:“微臣只是一点浅薄之见,当不得陛下如此夸奖。”
崇祯皇帝则是呵呵笑道:“孟爱卿既然提出来办法,那么便可以此为据,继续讨论嘛,总比朕自己一个人乱想要强的多不是?”
温体仁点了点头,表示了自己同样赞同崇祯皇帝的说法后才开口道:“孟大人的提议倒也不差。只是这些学子们从举人之时便进行了细分,是不是太过晚了一些?”
孟绍虞拱手道:“确实有这个问题。只是再早的话,便是从秀才之时或者更早便进行细分,学子们所涉猎的东西未免太少了些?”
温体仁点了点头后,便转向崇祯皇帝道:“陛下,若依孟大人之言倒无不可,只是这举人的数量问题,便成了接下来的大问题了。”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道:“朕也是如此考虑。我大明今年有一百万的举人,明年便会有二百万,十年之后呢?是不是会有一千万?到时候,我大明又何来这许多的土地分给这些举人?若是一定要分,势必会侵占百姓之田,到时又如何是好?”
郭允厚却是拱手道:“启奏陛下,微臣倒是有点儿想法。”
崇祯皇帝呵呵笑道:“郭爱卿有话不妨直说。”
郭允厚道:“启奏陛下,太祖立国之初,便定下了对于读书人的优待之政,比如这田地不纳税便在其中。臣以为,秀才与举人多为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文弱书生,太祖之意也多半是为了让这些秀才举人可以安心读书而无后顾之忧。然则举人得中进士之后,便为官身,开始领国朝俸禄,便是失了这田地不纳税的优待,也不影响生计?”
郭允厚的话一出口,崇祯皇帝心中就是一喜,温体仁和孟绍虞的脸色可就不怎么好看了。
按照郭允厚的意思,那就是要等着举人得中进士之后收回这些优待田,该纳税的还得一样纳税,该怎么着的还得怎么着。
要是这么算起来的话,那取消秀才的优待田又所谓何来?岂不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第625章 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难
温体仁和郭允厚的脸色好看不好看,崇祯皇帝并不是太在意——左右都是折腾,与其让这些闹心事儿折腾大明,还不如自己这个皇帝折腾他们这些大臣呢。
想了想,崇祯皇帝便开口道:“朕记得当初取消了秀才们的优待田时,天下物议纷纷,有许多人都在说朕刻薄寡恩。”
挥了挥手,止住了想要开口辩解的温体仁等人后,崇祯皇帝干脆站起身来,踱着步子道:“其实说起来也没有错,对比历代先皇,朕确实刻薄了些。可是,朕没有法子啊。自天启年间到崇祯十三年,甚至于往上可以追溯到嘉靖年间,这哪一年没出过天灾?郭爱卿是户部尚书,对于此事是最有发言权的——往年国库中可有结余?”
郭允厚躬身道:“启奏陛下,自嘉靖年至崇祯四年以前,国库之中从未有过结余,甚至于不时亏空。自崇祯五年以后,国库之中只能算是略有节余,然则每年节余也不过是几百万两而已。”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道:“众位爱卿都听到了吧?不时亏空,略有节余!都说大明富有四海,可是这银子呢?”
崇祯皇帝的话一出口,温体仁便一起低下了头,眼观鼻鼻观心,不予置否。
天启七年之前,国库之中确实没有多少结余,亏空之事倒也正常——可是天启之年之后再说这种屁话,您真的不觉着亏心?
要说国库没剩下多少银子,这倒是事实,可是这银子都哪儿去了?
征辽,征鞑靼,征吕宋和爪哇,征朵甘思和乌思藏,没完没了的迁移百姓实边,还有社学,哪一样不要银子?
光是一个盐政,因为您老人家定价五文钱一斤的政策,国库得拿多少银子去补贴?
如果不是因为收了商税之后又开了海禁,还有各地军队对外征战时不停的搜刮,国库里面别说什么结余了,不亏空个几千万几万万两,那都是太祖爷显灵!
再者说了,就算是国库里面没多少结余的银子,您老人家的内帑里面可是有不少的吧?
每年的福寿膏还有什么盐油一类的进账,可都是进了您老人家的内帑,根本就没往国库里面送过一文钱!
崇祯皇帝显然也知道这些——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崇祯皇帝的脸色都没有变一下。
内帑的银子怎么了?
朕是不是有这么一大家人要养?大小老婆好几个,儿子女儿也好几个,不都得花银子?
还有每年动不动就给百姓们一些赏赐,这些不需要花银子的?
更别提还有皇家学院这么个饕餮一样的吞金巨兽——刚刚过去的崇祯十二年一年的时间里,皇家学院里面就扔进去了两千多万两的白银!
朕的内帑也没有余钱,爱咋咋滴!
厚着脸皮嘿嘿笑了两声后,崇祯皇帝才开口道:“朕的内帑之中,倒不能说是没有一点儿的结余,但是皇家学院之中花费颇多,内帑如今已是备感吃力,朕正合计着,是不是将皇家学院拨到户部之下。”
郭允厚老脸一黑,躬身道:“启奏陛下,国库之中虽有些结余,然则无力供应皇家学院,望陛下三思。”
温体仁也赶忙躬身附和道:“陛下三思。”
别人不知道皇家学院有多么能烧银子,但是温体仁和郭允厚却是知道的一清二楚。
哪怕是平时里没怎么去过皇家学院,更不知道皇家学院到底烧掉了多少银子,但是光凭着皇家学院的规模和人员编制也能大概的猜出来一些。
让国库接手皇家学院这么个吞金巨兽,然后还不能对皇家学院指手画脚,岂不是等于给自己找了一群活祖宗?这不是有毛病是什么?
温体仁觉得自己和郭允厚再傻也绝不可能傻到这个份上。
崇祯皇帝则是颇为遗憾的道:“罢了,皇家学院不划到户部,还是归于少府吧。至于方才郭爱卿所说的,朕倒是有些想法,几位爱卿不妨替朕参详一番。自童生而始,至进士而止,依童生、秀才、举人而划分三等,一应优待田亩尽数收回,只是每月按各等不同,给予相应数量的钱粮补贴,如何?”
……
温体仁和郭允厚皆是无语——论到搞事情,没有比这位爷再擅长的人了!
如果单纯的从收回优待田这条来说,那么天下间的童生和秀才肯定没有什么意见,因为这些人本来就已经没有了优待。
但是还保留了一定数量优待田的进士们肯定就会不愿意,甚至于反对了。
毕竟,五十亩优待田一年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