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沉吟了半晌之后,崇祯皇帝才开口道:“既然如此,那么各地的县尉问题就优先解决。”
一听到崇祯的说法,房壮丽顿时就有一阵蛋疼的感觉袭来。
县尉这个官职可以说是不入流,负责一县的治安和抓捕盗贼的工作,级别在县令之下。
而且本朝原本也没有这个位置,或者说这个位置的正确称呼应该是典史,只是不知道崇祯皇帝抽什么风,非得又给改回县尉这个称呼。
当然,区区一个称呼而已,没有人会在这种小事儿上面跟皇帝去较劲,也就由得崇祯皇帝做主更改了。
问题是,崇祯皇帝现在既然开口要优先解决县尉的空缺,那么必然就是有一定的打算,或者说搞事情的可能性更高。
果然,崇祯皇帝接下来的话让房壮丽感觉更加的蛋疼:“县尉之职,关乎民生,朕有意让卫所之中的老兵退下来之后担任县尉和捕头一职。”
见房壮丽打算开口反对,崇祯皇帝直接挥手道:“房爱卿先不忙着反对。
让这些老兵退下来担任县尉,好处可是多的很。
其一,这些老兵都是厮杀惯了的,就算是面对什么凶案,也不会怯场,不会像文官担任县尉一样。
第二,也正是因为这些人都是老兵,完全可以按照卫所的制度来管理训练捕快,也能让百姓们更放心不是?
第三,就是解决了五军都督府对于老兵安置的头疼问题,最起码成国公和英国公,都得念着你的好儿不是?”
房壮丽则是很想呵呵以对。
第一条理由是成立的,第二条根本就是扯蛋——县衙的衙役和捕快什么的,也都是有家有口的人,真按照卫所模式来管理,这全天下还有人愿意当这个捕快和衙役?
至于第三条,只怕才是你老人家最根本的目的吧?
把这些卫所老卒安排到大明各地担任县尉,最基层的武力组织就掌握在了五军都督府,或者说直接就掌握在了您老人家自己的手里!
但是在左右衡量了一番后,房壮丽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最快的解决方法,最起码近万人的缺口里面,因为这一招就能去掉两千左右。
剩下的那八千怎么办?
崇祯皇帝却是轻笑一声后,开口道:“就从积年老吏里面选。由吏部出题,主簿,县丞,凡是干满了三年以上者都可以应考,合格者可以升档外放至县令嘛。”
房壮丽斟酌着道:“若是如此,那其他考举上来的仕子?”
崇祯皇帝呵呵笑道:“依然如同以前一样,先去各部行走,历练合格了再外放。若是直接把这些刚刚脱离了书本的书生们放到官位上,那不是对他们好,而是害了他们,甚至于有可能被老吏给架空的可能,到时候一个个的不是成了蛀虫就是成了废物。”
留下了房壮丽,崇祯皇帝直接又召唤了礼部尚书孟绍虞进宫。
大明的科举制度,也真到了应该改一改的时候了。
当然,崇祯皇帝想要改动的,不是从根子上直接改掉,而是打算先一点点的撕开一条口子。
比如说,先把恩科变为常例,以后的春闱科闱改成每两年一次?
要不然,这些官员总不够用,也是个大问题。
至于说以后,有了第一个口子之后再想慢慢的放开第二个口子还是难事儿?
慢慢的来嘛!
面对崇祯皇帝想要把科举由原本三年一次改为两年一次的打算,房壮丽本能的想表示反对。
理由很简单,如果不是打算大批量的干掉现有官员们,原本三年一次考举上来的人数基本上就够用了,甚至于还有富余。
但是在仔细考虑了一番后,房壮丽还是放弃了劝说崇祯皇帝的打算。
无论现在是不是改变科举的年限,崇祯皇帝砍起人来都不会有丝毫的手软。
与其像现在一样人少不够用而头疼,还不如让这些官员的数量多起来,到时候自己也能省心一些呢。
至于孟绍虞就完全没有这个顾虑了。
崇祯皇帝经常开恩科,那是属于额外的,不是常例,这种事儿跟自己没什么关系。
但是把固定的三年一次科举改为两年一次,那妥妥的就是自己的政绩。
无论崇祯皇帝是不是总砍人而导致官员不够用,都不会对这一点产生任何的影响。
最起码,这天下的读书人都得念着自己的好儿吧?
深深的呼吸了几次平息下激动不已的心情后,孟绍虞才躬身道:“陛下英明。若是把三年之期改为两年之期,既解决了频繁开恩科的麻烦,又解决了大明人才紧缺的问题。”
崇祯皇帝则是似笑非笑的道:“既然如此,那就打从崇祯十三年起吧,以后每两年一次科举。至于恩科,到时候再看情况决定什么时候加开恩科。朕的意思是,以后尽量减少恩科或者干脆就不开恩科了。”
今天这事儿就算是成了。
跟自己刚穿越过来的时候不一样,那时候为了不往煤山那棵老歪脖子树上面挂,或者说出于一种歇斯底里的发泄心态,自己可以砍人再砍人,挥舞着屠刀解决一切问题。
但是现在不成了,大明这么好的环境,自己还能光举着屠刀杀?
杀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却不是唯一的方法。
理论上来说,应该有无数的好方法可以解决大明的问题,自己犯不着在这种已经稳定了无数倍的基础上再大肆杀戮。
那不叫刚,那叫作死——人必须得看得清自己才行,不能小瞧了自己,也不能太过于高估了自己。
历史上多少牛人,就因为太过于高估自己而倒霉的?
帝辛是一个,杨二是一个,近点儿的正德同样也算一个。
就算不提这哥几个,那刘野猪够不够硬气?是不是比自己更有才?结果呢?
如果不是晚年下了罪己诏,他老刘家的江山社稷都快要不稳了!
崇祯皇帝看的很清楚,自己现在差不多就处于这么一个转型的阶段,不能再依靠着单纯的杀戮来解决问题了。
当然,这里指的是对内,至于对外,大明朝的百姓们不会关心自己家的皇帝又屠杀了多少外族。
他们只会关心自己的兜里是不是又多了几文钱,是不是能分到更多的地。
至于死了多少蛮子,没有人会关心。
第616章 大明版人才培养计划
治理个国家真困难,要是能像玩游戏那么简单就好了——建造基地然后发展势力,接着爆兵,最后A过去一波流,齐活。
但是实际上,治理一个国家远不像玩游戏那样简单,反而真的如同《道德经》里面说的那样儿,治大国,若烹小鲜。
国越大,越是如此。
在崇祯皇帝看来,大明就很大,不管是从人口还是面积来说,在崇祯十三年的时候放眼全世界,也只有这么一个。
剩下的全是渣渣。
问题是,崇祯十三年跟2003年不一样,甚至于连1903年都比不上。
崇祯十三年的时候没有电报,没有电话,没有网络,火车虽然被造了出来,可是行进速度比骏马奔跑的速度要差很多,撑死了也就是跟骡子的速度差不多。
在这种情况下,不小心一些治理这个国家,真要是玩到四处烽烟的时候,自己也不用干别的了,成天的充当救火队员,把整个江山给彻底干翻了重新再打一遍得了。
但是重打一遍是不可能的,大明的百姓不是NPC,不会死了重置一下就满血复活,死了就是死了。
彻底的把江山给打翻了再重来,对于崇祯皇帝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处不是?哪怕是少了一些掣肘。
所以在开局的时候大杀特杀,干掉了建奴,稳定住局势之后,崇祯皇帝就选择了慢慢来。
这一次针对于科举的变更就是第一步。
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是人才!
崇祯十三年最贵的是什么?同样是人才!
温体仁已经老了,施凤来也老了,就连刚刚在自己面前耍无赖的房壮丽,其实也已经不再年轻。
这些人就算是再能撑,再撑个十年八年的也就差不多了,就算是再撑上二十年又能如何?
该退下去的终究还是要退下去,到时候还是得换一批新人上来。
可是自己那少得可怜的历史知识里面,根本就没记住几个靠谱的官员能相信!
尤其是大明现在的面积比以前大了太多,光是辽东和奴尔干都司这两个地方需要的地方管,就得以千或者万为单位来计算,更不要说还有其他的地盘。
比如朝鲜,再小的朝鲜,那也是一个半岛的地盘,上面需要的官员同样是以千为单位,甚至于是以万为单位的。
最让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