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明朝当暴君-第5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大明朝外朝的官员们来讲,王承恩虽然牛逼,可是离的太远,反倒是不如各部和内阁牛逼。
  但是对于京官,尤其是京官中的京官,内阁和六部来说,王承恩这个轻易不开口也轻易不出宫的死太监一旦要办什么事儿,那基本上都是代表了崇祯皇帝的意思。
  反正从天启七年到眼下的崇祯七年,王承恩还从来没有替自己讨过什么好处,替崇祯皇帝背的黑锅倒是不少。
  连忙命人去准备酒菜之后,温体仁就将王承恩请进了堂屋,先上了好茶一起喝着,然后才问了王承恩的来意。
  王承恩倒也不藏着掖着,而是起身后直接笑着说道:“皇爷命咱家给温大人带句话儿。”
  见温体仁当时就站了起来准备行礼以聆听圣谕,王承恩又笑着道:“温大人不必如此,陛下说了,温大人坐下听着便可。”
  温体仁向着王承恩拱了拱手,却是没有坐回去,而是保持了站立躬身的姿势。
  王承恩十分满意温体仁的态度,笑道:“陛下说了,温爱卿忠心任事,区区流言不必放在心上。陛下还说了,卿不负朕,朕不负卿。”
  温体仁这才作揖道:“是,臣恭领圣谕。”
  直起身落座之后,温体仁才试探着问王承恩道:“外面的流言,陛下也知道了?”
  王承恩笑道:“陛下已经知道了,什么遭了瘟的说法,温大人不必放在心上。陛下现在已经命锦衣卫严查此事,早晚都会有个结果。”
  温体仁还是不放心:“公公也知道,自天启七年至崇祯六年,这眼看着就崇祯七年了,这天灾可当真是没少过,而这正好是温某入阁正今……”
  王承恩笑道:“那天启元年到天启七年的天灾有多少,温大人可是不知道还是怎么的?如果当真不知道,您大可以去调户部档案,皇爷还特意吩咐了,锦衣卫北镇抚之中相当的资料,也可以让温大人调取。皇爷说了,天灾是因为底下的那些个官员们不知好歹以致于上天震怒,与温大人无关。毕竟要真个较起真来,天启年间的事儿又该算到谁头上去?是东林党还是魏公公?”
  温体仁这才大概的放下心来。
  天启元年到天启七年的破事儿,实际上也是多的一逼,只是魏忠贤那个死太监够牛逼也够不要脸,不光没闹出什么太大的乱子来,还顺手把东林党给玩了。
  当然,明面上来说,是魏忠贤玩了东林党,实际上人家根本就没有伤筋动骨,更谈不上被玩死。
  至于说天启年间的天灾还有闹出来的那些个小乱子,放在整个大明上来看,连疥癣之疾都算不上,撑死了有些痒痒而已,远不如崇祯皇帝登基之后的这七年里玩的大。
  也没来得及在温体仁家里蹭顿饭,王承恩便匆匆忙忙的回到了宫中向崇祯复命:“皇爷,温大人的去意已消,当是不会再出什么问题了。”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这才寻思起了别的事儿。
  遭瘟,朱遭瘟,猪遭瘟,这他娘的就是损了温体仁还顺便把自己给骂了。
  但是许显纯目前回报过来的消息表明,崇祯皇帝遭瘟了这句话根本就是民间自己传起来的,而不是什么有心人推动。
  这就很让人蛋疼了。
  但是更蛋疼的事儿还在后面,远不止这么一首童谣的事儿。


第453章 向张狗少学习
  原本崇祯皇帝觉得自己就算是倒霉,崇祯七年的时候应该也差不多了吧,总不能年年月月的倒霉下去。
  然而事实证明了一件事儿,没有最倒霉,只有更倒霉。
  在长期的干旱之后,广东东南部的海丰县终于下雨了——然而这十是红色的,看起来跟血水一般。
  然后民间就开始了谣传,说是郑芝龙杀的鲸太多,鲸血染红了海水之后化而为雨。
  事情的结果就是弹劾郑芝龙擅杀的奏章一本接一本,甚至于郑芝龙本人都上了奏章请罪。
  对于这些弹劾的奏章,崇祯皇帝根本就是打算拿来烧火的,对于郑芝龙下诏安抚一番也就算了。
  但是操蛋的事儿总是一件接着一件。
  陕西又开始大旱,从崇祯六年的八月开始到崇祯七年都没下过一滴的雨,三边总督杨鹤还有陕西布政使外加上陕西诸府知府的头发都是一绺一绺的掉。
  如果不是崇祯五年六年在陕西打的井足够多,别说是种别的粮食了,就算是以抗旱著称的番薯也得完犊子。
  为此,杨鹤还有其他的各府知府什么的什么招都想过了,连民间的神棍神婆求雨的事儿都干了。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什么鸟用,该不下雨的照样不下雨,该旱的还是接着旱。
  不幸中的万幸就是崇祯皇帝自从登基之后到了崇祯七年,这几年里一直没有停止拿着国库和内帑的银子买粮食,要不然的话别说是陕西了,山西也好还是江南也罢,都得慢慢的跟着乱起来。
  就在崇祯皇帝闹心巴拉的琢磨着是再拉几个贪官出来砍了祭天还是说自己下个罪己诏的时候,又出来了两个事儿让他接着闹心。
  先是鲁王朱寿鋐上书给崇祯皇帝,表示铁路是个好东西,自己也愿意捐些银子给国家给上一份力,但是这破玩意能不能绕个道,别走鲁王朱檀的寝陵边上?
  朱檀是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第十子,依着记载就是洪武十八年就籓兖州。好文礼士,善诗歌。饵金石药,毒发伤目。帝恶之。
  在崇祯皇帝看来就是个傻逼,没事儿跟那些个鲁儒走的那么近,好的没学会还学会了嗑药,最后眼睛都特么嗑瞎了,朱元璋要是能看的上这个儿子才叫见鬼。
  最后混了个荒的谥号也就算了,后代也基本上都是一个尿性,就像是这个朱寿鋐一样,捐银子捐了不过万两,然后就想让铁路改道?
  然后翻了翻关于鲁王一系的记载之后,崇祯皇帝就冷笑道:“鲁王读书读傻了,有了火车这等物事,荒王可往孝陵见太祖高皇帝也。”
  没提鲁恭王怎么怎么样,而是直接就把鲁荒王给拎了出来,而且说这家伙可以去孝陵见朱元璋,等于是指着朱寿鋐的鼻子说你就是个傻逼,有伤鲁恭王遗德。
  这话传到朱寿鋐的耳朵里之后,朱寿鋐难得的没有犯傻,连忙再次上书,表示能让荒王去见太祖高皇帝,乃是孝,这事儿必须得支持。
  自己身为代当鲁王,为了鲁恭王的遗德考虑,所以捐银二百万两给崇祯皇帝,不管是加速铁路修建还是用来赈济灾民,都是大功德一件。
  接着就是黄台吉那边儿的消息,这个消息既是好消息,也是个坏消息。
  黄台吉这家伙可能没钱了,或者觉得建奴自己家里都没有钱了,所以干脆出台了一个新政策——丧祭焚衣葬殉法。
  “自贝勒以下,牛录额真以上,凡有丧丧者许焚冬衣、春秋衣、夏秋衣一套,不足此数者听之,如旧衣不足,毋得新制充数。若逾定数及无旧衣而新制以焚化者,被人告发、俱坐应得之罪。夫死其妻许殉,仍行旌表,若妻不殉而强逼侍妾殉者,其妻论死。其违律自殉者,弃其尸,仍令其家赔妇人一口入官。”
  反正意思就一个,大金国的达官贵人们死就死了,但是不能再祸害东西,别人死了还要把衣服都给烧了,那样儿太浪费钱了。
  这日子还是得省着点儿过。
  然后还不知道额哲已经彻底倒向了明国的崇祯皇帝,黄台吉觉得自己家的日子不好过,可以去抢林丹汗的儿子额哲。
  反正之前出使林丹汗的戴磊一去之后就没有回来,正好也算是个名头,不至于师出无名。
  找了建奴几大贝勒神马的商量了一番之后,黄台吉就带着自己的手下绕过了大明控制的地界,从奴尔干都司与辽东之中的地方直接穿过去,然后直奔察哈尔就去了。
  黄台吉在准备出兵的时候,崇祯皇帝就已经得到了消息,然后暗中指使孙承宗对其视而不见,放黄台吉过去。
  然后黄台吉带着自己家的双花红棍和一群手下的马仔们顶风冒雪的跑到了察哈尔之后,发现察哈尔已经没了。
  这下子乐子大了。
  千里迢迢的跨了省怼人,结果要怼的人还有附近的人都没有了,怼谁去?
  自己家的日子本来就难,出征一次更是要花费无算,结果要怼的目标没有了?那这次的花费上哪儿找补回来?
  大金国可不是明国那些蛮子,蛮子们有钱,能找补回来的地方挺多的,大金国可上哪儿找补回来去?
  商量了一番之后,还真就让黄台吉想出来上哪儿找补回来了——蛮子有钱,而且这时候大金国的精兵突然出现在宣大,不得吓死他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