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直航三韩,要是不平稳就沿着海岸北上,经过辽东半岛直接去襄平南面的河口。过几天我就派专人从陆地赶赴辽东,拿着本县公函、我个人私信和商会货单去冀州找公孙家族,再通过冀州的公孙家族,找到辽东的公孙一族,看他们需要什么货物,通知他们备好上等骏马和黄灿灿的黄金。船队到辽东停留半个月,然后借北风杨帆而归。”
刘晔“呼”的一声吐出口长长的浊气,随即深吸口气,热切地盯着刘存:“兄长,小弟要跟船去辽东!”
刘存咧嘴一笑:“到时一起去,反正到时书院应该竣工了,国君在回信中,对琅琊书院的修建进度非常满意,还大大夸奖了你这位本家亲戚,说差不多竣工必须通知他,他要通知各地的名士和亲朋故交,如此一来,闻讯而来的名士学者估计不少,届时你就可以轻松了。”
门外急促的脚步声传来,身穿铠甲的王杞风风火火进来,人没到雄浑的声音已经传到:“贤弟,院子里那匹枣红马真属于我了?”
刘存哈哈一笑,大声答应下来,等王杞兴奋地脱掉铠甲跪坐下来,刘存指着地图上狭长的岛屿询问:“大哥,还记得这地方吗?”
王杞显然不止一次看过这份地图,所以非常熟悉:“这不是咱们上次试船时绕了大半圈的黄岛吗?海湾对面是你所说的青岛,青州不其县城就建在这条河边,距离大海也就二十几里,咱们的商队经常驾小船去,你是否还想去看看?”
刘存摇摇头:“不去青岛,去黄岛,从黄岛一直到西面三十里的齐长城东段,坐落在这片区域中间偏西的小珠山,以及长约四十里宽度约两里的黄岛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砍下来放几年就是最好的海船龙骨,山上麋鹿成群,百鸟翱翔,当然毒蛇也多,黄岛西侧海湾堪称两百里海岸线上最好的天然避风港,这片海滨之地长四十里宽十余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流纵横,气候宜人,是修建盐田的好地方,只要先期送一万人过去,不出两年,此地又是个山清水秀安逸富足的鱼米之乡。”
刘晔盯着地图,细细品味刘存的话,反复权衡其中利弊。
王杞回忆良久,颇为头疼地说道:“黄岛向北延伸的这一大节挡住了海浪和大风,西面海岸环抱的港湾确实是天然的避风港,可是涨潮的时候,海水漫过黄岛中段与陆地相连接的地方,退潮才能涉水而过,恐怕不好弄吧?”
刘存指着连接处:“记得那天我目测了一下,这段距离也就一里长,一万人每人扛几块石头摆过去,中间再填上泥沙碎石,不用半月就能铺出条五丈宽的道路来,再用片石和砂浆水泥修砌道路,两边建成堤坝,夯实后再铺上水泥砂浆路面,不就成了?”
王杞权衡片刻:“那地方确实肥沃,完全可以沿着海边修一条大道连接大小珠山,建好之后,住个五万人都绰绰有余,有了五万人什么事情干不成?值啊!什么时候动手?”
刘存心算片刻:“咱们还有不少现钱在手,五月底收完冬麦就能干,从珠山抽一千名有经验的工匠担任头目,再从城北庄园迁过去一千户工匠,前期建设基本就够了。我担心的是今年开春以来,豫州、青州、冀州和兖州等地没有下过一滴雨,很多地方尚有余粮勉强顶着,估计不出三个月,半个大汉朝就会饿殍遍地,到时咱们这个位于郡国北面的琅琊县和西面的东武、平昌两县,定会涌进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的青州灾民,所以得抓紧时间了!”
刘存想了想补充道:“这两个月造好的福船运货南下东海郡后,尽可能购买粮食运回来,珠山铁器工坊和纺织工坊要多造农具、刀具和布匹,准备安置进入我县境内的灾民,我再想办法从开阳王城、下邳甚至彭城高薪请来些医匠,下去就是大热天,弄不好很容易发生大规模疫病。”
没有了疑问的王杞非常赞成,刘晔也为刘存的拳拳爱民之心所感动,诚恳地询问刘存他能帮点什么忙。
**********
ps:新的一周,巨火求收藏和推荐票,谢谢!
第二十三章心腹幕僚
刘存的嫡子刘泽满月和义子刘振的加冠礼,在四月二十九这天同时举行。
隆重的仪式之后,刘存发现跟随自己混饭吃的人越来越多,不知不觉中治下田地已达六万余亩,各大工坊规模扩大数倍,仅是拥有高超技术能够独当一面能够传道授业的匠师、加工技能熟练的匠人,总人数已高达一千五百余人,这还不算散布各工坊多达三千的学徒。
入春以来,大汉王朝的持续干旱愈演愈烈,就连水源充沛河流纵横的珠山乡,也有三分之一的新开田地需要引水抗旱,珠山乡木器工坊的匠师们照搬十余年来中原地区普遍使用的龙骨水车式样,赶工生产出六十多架投入使用,才保证了珠山乡的农业。
持续干旱对农业来说是天大的灾难,但对珠山乡沿岸已经增至三千七百多亩的盐田来说,却是天大的好事,四个月来的产盐量合计高达三万八千余石。
令刘存惊喜的是,八百盐工主动总结经验,加固盐田改良盐耙等工具,在生产中用上了牛马等畜力,一月前,又从抗旱的龙骨水车提水中受到启发,向大管家吕安提出申请并获得四架特制龙骨水车,立刻用于卤水提升实验,结果生产效率大增,制盐的单位生产周期整整缩短了六天。
诸多经验积累和改良技术的运用,使得四月份的海盐产量超出了前三个月的产量总和,待到明年万亩盐田建设目标完成,就算因天气影响每年只生产八个月,也能轻松保证每年产盐二十五万石,真正成为刘存旗下重要的支柱产业。
麾下产业的不断扩大过程中,涌现出数十位能力出众兢兢业业的人才,这些人才大来自最早到来的两批流民,他们对主上刘存最为忠诚,其中不少人的知识水平和领导才能远在大管家吕安之上,已成为刘存治下各产业的中流砥柱。
倍感欣慰的刘存决定奖励一批有突出贡献者,于是留下前来贺喜准备返回城里的王杞和刘晔,把自己的想法如实告诉二人,请两位出自当代世家的好兄弟出谋献策。
王杞是个武将,重新领兵之后更为深沉,他奉行兵家理念,有功必赏,有过必罚,骨子里等级森严的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尽管此前他赞同刘存把工匠细分为大匠师、匠师、匠人、学徒的分级制度,也能接受刘存在珠山乡成立的用于管理方方面面的村老会,但绝不愿意看到刘存赋予麾下匠师和商人更大权力。
刘晔身负皇家血统,出自官宦世家,但脑子里却没有王杞那么固执的等级观念,他对刘存不看出身唯才是举、广开言路集思广益的做法非常欣赏,赞成刘存奖励人才重用人才的措施,因此对刘存提出的调整设想非常支持,理由很简单,也很充足:
“兄长治下产业分工细致,发展迅猛,土地与民众日益增长,重新调整正当其时。以珠山乡为例,蔷夫、乡佐、亭长、盐官、乡学山长、乡中三老等人组成的乡老会,仅能管理一乡之民,监督协调维持大局,没有精力已无法承担各大产业的人事调配、生产经营、盈亏核算等等繁重事务,兄长亦无法事事亲躬面面俱到,因此,提拔人才重用贤德势在必行。愚弟以为,兄长确有必要提拔一批德才兼备勤勉忠耿之人,委以重任,替兄长理清财物,管理各项产业,并从中挑选几个佼佼者担任兄长幕僚,为兄长上传下达,分担俗务。”
刘晔的意见虽然与王杞相差甚大,但他表达的方式温和中庸,有理有据,理由充分,很快获得王杞的认可。
刘存欣然采纳刘晔的意见,当即召来大管家吕平和村民中德高望重满腹经纶的蒙学山长公孙沛,与刘晔、王杞一起就有功者的奖励、各产业的划分与整合、奖惩制度和管理制度的确立展开讨论。
这个里程碑式的重要会议,一开就开了三天三夜。
中平二年五月初九,事关数万民众切身利益的大调整终于结束,多达八百余名突出贡献者获得刘存赐建独立宅院、配发象征功绩和社会地位的专用马车、颁发高额奖金、张榜表彰等奖励。
珠山乡新一届乡老会九名成员,在万民欢呼声中登台亮相,新的乡老会将在乡学附近建造自己的办公楼,九名成员不再参与具体的生产经营,集中精力肩负起管理全局、协调汇总、广纳民意、监督奖罚的重要职责。
紧接着,覆盖农工商三大行业的各项管理与奖罚制度明文公布,对数万民众产生极大触动和激励,整个珠山乡和城北庄园由此焕发出巨大生机与活力,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