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不仅掌握着苏伊士的军政大权,还掌控了克里特岛和休达的军队,只有那里的商业贸易不归他管。除了他之外,其他的高级将领大部分都是赏的金银,或者是给子孙授勋。
  但是军中的将领,兵士除了物资奖励,大多官升一级。
  因为朱瞻基的幼军有一万一留在了苏伊士,朱棣授权他可在大军出征以后,在新的神机营士兵训练出来以后,优先挑选人手。
  而这支新兵的中层将领,也已经全部都有了,就是羽林卫学出来的六百兵士。
  这六百兵士朱瞻基只能留下一百人,其他人等都被朱棣要了过去,安排在了各军之中。他们大多都被授予了副千总之职,搁在后世,这就是副营级的中层将领。
  不过羽林卫学出来的士兵都是接受的新式战术培训,而且人人都精通勘测,定位,火器作战,军事素养在大明绝对是一等一的。
  以前的两百甲字营士兵,现在大部分都是各军的重要核心了,没有人怀疑他们年纪轻轻,就不能担当重任。
  张威因为要结婚,被朱棣留给了朱瞻基,但是张武却被朱棣安排到金吾卫当了一个千户。
  他跟索菲亚的婚事现在没有了阻碍,但是想成婚,还要等他随朱棣亲征回来以后了。
  春节期间,朱瞻基左右联络,加上昨天朱棣的暗示,不管是五军都督府,还是京卫指挥司,都没有把军事问题在朝会提出来。
  一直到兵部提出了西征的各项准备事宜之后,朱棣才以军事问题有五军都督府,海军总部,兵部单独讨论,以后也不会放在朝议内容中正式宣告了出来。
  这个时候的文臣们对军政还没有野心,在朱棣以往霸权作风下,他们也没有机会参与进军政的决策,所以这个决定并没有引起文臣们的不满。
  这让朱瞻基还小小地惊讶了一番,他还以为文臣们会因此闹出一番不满呢!
  这天的大朝会从八点议事,一直到了中午,众人移驾武英殿,摆下御宴,款待群臣。
  饭后,根本没有休息,继续讨论各部事宜。
  一直到申时时分,这次的大朝会才终于进入了尾声。
  而这个时候,朱瞻基以太孙的名义向朱棣进书,宣布要在京城修建一座可以容纳十万人的大型竞技场。
  众人一阵哗然,能容纳十万人的体育场,这对没有见识过西方建筑的大明大部分大臣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
  但是朱棣根本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同意了朱瞻基的倡议,并且这笔银子不用国库出,而是直接由内库出。
  既然不用从自己这些人面前扒拉银子,大臣们并没有反对,这件事很快就被确定了下来。
第二十三章 发明带来的欣喜
  没有到过欧洲的大臣们,是不相信大明能建设起一座十万人的竞技场的,甚至根本不能想象这样一座竞技场是什么样子。
  竞技场什么会不会有应天府的一半大小?说话要怎样才能听得见?要是让传令太监们传话,那不是要几百个太监才够?
  但是实际上,除了扩音效果不佳,建设一座十万人的竞技场,在技术上并不是难题。
  罗马在一世纪的时候,就能用砖头垒砌起来一座将近十万人的竞技场,而朱瞻基招收了意大利这方面的人才,也能实现这个任务。
  罗马竞技场当初是用火山灰烧制的初级水泥当做粘结材料,而大明现在有了效果更好的水泥。
  关键还是建筑结构的研究方向差异,导致了东方至今不能建设起来更高大的建筑。
  这一次的大朝会,对朱棣来说,对朱瞻基来说,都是成功的。
  虽然大臣们在议事的时候,因为不习惯规则,有些磕磕绊绊。但是每个人都非常重视因为皇权“让步”,赋予他们的更大的权力空间。
  虽然如今的权力争斗还没有出现,但是每个人都清晰地认识到了属于自己的权力范围。
  这就是分工明确的最大好处。
  以前的朝堂,所有大事都需要进行廷议,吏部尚书虽然是群臣之首,但是也没有权力任命一个侍郎。
  工部尚书掌握天下工程,但是连修一座桥,都需要其他大臣的同意。
  等于所有权力是集中的,大臣们只有事权,没有职权。
  可是现在,朱棣在接受朱瞻基的建议后,只是小小地让步了一下,就把皇帝与文臣之间的主要矛盾,变成了次要矛盾。
  通过皇权让步的一点小小权利,就把大臣们之间的矛盾变成了主要矛盾。
  议事法则既然已经规定了各部的事务具有独立性,只有大事才拿出来廷议。那么我不去插手你们的事务,你们其他人,就不要来插手属于我的权力了。
  这一点,不仅蹇义,夏元吉他们这些主官已经发现了,他们下面的事务大臣更清楚。
  以侍郎,郎中他们这些人为例,他们以前是只能在事情确定下来以后,才有对事务的处理权,自己是不能决定这件事应该怎么办的。
  但是现在,皇权退让,将许多事务的决定权下传。那么,为了维护属于自己的权力,他们的主要矛盾,就是廷议了。
  围绕着权力争夺的斗争还没有开始,但是格局已经形成,所有人都已经明白了自己应该怎么做。
  散朝以后,朱瞻基回到了兴庆宫,换了一身衣裳,准备前往下马桥农庄。
  朱棣明日就要接见陈诚,派他前往西北,朱瞻基要在今日见一见他,顺便安排咨情司,锦衣卫的人员给他提供支持。
  可是没有想到,今日的朝会一直举行到了下午三点多。现在天短,这几日又阴天,现在天色就已经发暗了。
  “殿下,锦衣卫通报,林三,唐赛儿夫妇已经在锦衣卫。”
  虽然唐赛儿的事情更重要,但是事有轻重缓急,既然唐赛儿她们已经被控制了起来,早一日,晚一日不影响事情。
  陈诚明天就要被朱棣召见,这个事情虽然小,却更急一些。
  “吩咐杨章德,我明日午时去接见他们。去看看太孙妃她们准备好了吗?”
  “午后就准备好了,只等殿下回来。”
  换好了出门的衣裳,孙娴拉着朱祁镇的小手就进了殿门。“殿下,你去下马桥视察,为何非要妾身跟着。让母妃知道,又会数落我了。”
  话虽然如此说,但是孙娴对朱瞻基出门能记着她,其实是很开心的。
  朱瞻基摸了摸被剃成小阿福一样的朱祁镇的脑袋,跟李亮说道:“将我丙003号文件拿来,摆驾……”
  从兴庆宫到东华门并不远,朱瞻基抱着朱祁镇,身边跟着孙娴,安步当车,走向了东华门。
  在东华门上了马车,朱瞻基将李亮递过来的文件打开,递给了孙娴。“我不愿你们这些女人一辈子就拘在宫里,咨情司以后规模扩大,是要搬到内库那边的,这边的地方腾了出来,我准备给你用。这是我去西洋期间,根据西洋文字,又根据我大明文字,标注的一份拼音字母表。字母,声母,韵母,都用汉字做了标注。你自小聪明伶俐,学什么东西都快,我希望你能把这件事情管起来,用一两年的时间,将所有的汉字都进行语音标注和整理,根据永乐大典里面的字典,进行标音。”
  孙娴一听到这个消息,有些发懵。她久居深宫,突然被朱瞻基安排这样一个任务,她连如何着手都不知道。
  朱瞻基这是为了图省事,因为如今的大明官话,是有点偏江淮话,跟后世的南京口音差不多。
  这种口音跟后世的普通话差异比较大,朱瞻基才没有这个闲心来对汉字进行一一注音。
  但是这件事虽然看起来很小,却是影响千秋万代的大事,他当然不会随便让一个大臣占据了这个功劳,所以,让孙娴出头是最好的。
  可以说,只要她把这件事完成,她今后的皇后地位今后将高过任何一个皇后。
  见孙娴有点发懵,朱瞻基耐心说道:“这件事除了你,我还会让解师加入进来。另外,我这次从西洋带回来了一些那里的学者,他们也都会帮你完成。你们可以根据我的这份字母表,进行拆字,分解,注音,只要完成了这个工作,你注定会万古留名。”
  孙娴打了一个寒颤,望向朱瞻基的眼神变的火热了起来。“殿下,妾身愚鲁,怕做不好。何况那些儒家宗师,会不会认为妾身牝鸡司晨……”
  “不要在乎那些腐儒,这件事你们先做,等做出来了,然后再通传全国,作为今后蒙学的课程。这可不比三百千差……愿不愿做?”
  孙娴坚定地点了点头。“妾身愿意!”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回头我就让咨情司那边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