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都是国之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事,看似繁杂与枯燥,但这些如果安排妥当,没有纰漏,至少统治的地区,能够稳定。
“明日上朝再议。”罗昭云听取完毕,支开了这些大臣,让他们各自出宫了。
“遵命,陛下!”这些臣子都是从郁郁不得志的环境下,被罗昭云赏识、提拔,破格高爵使用,所以对罗昭云打心底都很拥戴和感激,比较忠心听话。
罗昭云得知朝廷大致情况后,做到了心中有数。他在御书房开始查看青影卫、飞羽秘碟等高层传递上来的重要情报,一方面打探淮河以南政权的动向,一方面监督北门的突厥。
依照情报上记载,李靖率领十万大军,征战萧梁,取得了不错战绩。
萧家人恢复梁国称号,故有萧梁之称,如今梁王是萧铣,萧皇后是他的姑母,当年做过地方县令,暗中扶持实力,联系梁国后裔,在江陵、巴陵一带各土司支持下,于隋末大乱之际,建元鸣凤,自称西凉王。
目前梁国吸取了西南一带的农民军队,加上梁国的居民,加起来号称三十万大军。
大华与梁国,先是争夺巴蜀,以大华胜出。因为罗昭云提前派人去巴蜀,先入为主,并入了大华版图。
梁国收缩,但也阻挡大华军队从巴蜀顺江南下的意图。
李靖带大军自蓝田、武关出兵,斜插而下,先取襄阳,势如破竹,安抚襄阳郡、春林郡、汉东郡,城池数十座,沿途镇压不少乱匪军队,都是打着起义军的名义,四处烧杀掠夺,欺霸一方,占据城池,临时快活,被大华军队一扫而过。
在萧梁的把守地盘内,先后击败了萧梁大将杨君茂,在竞陵郡长寿大破苏胡儿的军队,控制了萧梁三分之一的疆土,如今萧梁皇帝派出宋王杨道生、大将许玄彻抵达竞陵郡丰乡,驻军阻挡李靖大军南下。
“有李靖相助,萧梁的问题,可以解决,不比我费神了。”罗昭云对李靖还是非常信任的,此人年纪偏大,过了五十岁,没有什么诸侯封王的想法,也没有什么异心,只要给予足够信任,就能成事。
罗昭云拿出北方传来的密信,里面有不少情报,关于突厥最新动向:始毕可汗有意明年开春,再次挥师南下,从长安城北的捷径地,长驱直入,逼迫大华撤军回援,这是李唐献出的围魏救赵之策。
第0881章 谋划突厥
罗昭云手中握着从北面草原传回的突厥情报,略做沉吟,考虑着情报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不过,经过一些对比,从不同的小部落安插的斥候、秘碟得到的情报,大致相同,也就是明年开春,始毕可汗要亲率大军,从北面杀过了,威逼长安城。
“始毕可汗,还真是不安分的主儿,去年刚击败突厥和朔方西凉的联军,还是不甘心,仍要来中原添乱。”
罗昭云的眼神带着几分寒冷,这种游牧部落的人,不信奉什么诗书礼乐,完全讲究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中原强大,他们就当就来朝拜,当儿子都行。一旦中原衰微,那么瞬间翻脸不认人,带兵不断来捣乱。
“按照历史记载,始毕可汗的寿命也快到了吧。”罗昭云记着历史上所载,始毕可汗最后一次带兵南下侵犯李唐时候,暴毙途中,不得不退军。
“我不管他会不会暴毙,反正既然明年开春他敢南下,就让他有来无回了。”罗昭云带着一股狠劲,既然情报已经提前预知,就可以早些准备。
当然,罗昭云所做的准备,并非是严守边关,抗拒突厥大军进入。而是打算引蛇出洞,在途中层层设伏,让这支突厥大军有来无回。
让突厥大军长驱直入,成为瓮中之鳖,到时候,可以消灭突厥有生力量,缓解北方的强大压力。使得依附突厥的刘武周、李唐、刘黑闼等人,都能得到威慑和恫吓,打击那些乱军势力的士气。
想通这些,罗昭云倒是有些期待突厥的南下入侵了。
……
次日早朝,罗昭云身着绣着金龙的黄袍天子服饰,头戴玉冠,坐在金銮殿上,俯视群臣,君临天下。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卿平身!”罗昭云虽然还不足三十的年纪,但是带兵打仗,建立华国,日趋成熟,坐在那里,不怒而威。
他已经不是当初的稚嫩少年,如今成为九霄神龙,真命所在,具有神秘气运加身,有社稷之重任。
最主要是他灵魂来自现代,思想成熟,不像当时历史人物思想的局限性,这就是巨大的优势。
“恭贺陛下征战天下,凯旋归来!”
文武大臣纷纷站出来表贺,依附言论,歌功颂德。
虽然有拍马屁的嫌疑,但是罗昭云这一年的征战捷报,一次次传回长安城,稳定军心、民心,这些从门阀贵族长大的文臣武将后裔们,也都对罗昭云的带军能力感到敬佩不已。
他的江山,完全是由自己从乱世中打下来的,跟隋文帝杨坚那种夺权和宫变的模式还不相同,更令人折服。
罗昭云听完这些大臣们称颂,面带微笑,心下却没有自满,毕竟天下尚未统一,门阀的弊端还存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拔除隐患的,自己的罗家毕竟势单力薄,还需要借助各种手段,来瓦解关中门阀,河东门阀,陇西门阀等等势力。
除了这些大门阀外,天下还有诸多大族大户,要么是累世公卿之后,要么是大儒世家,从秦汉时期传下来,觉得身份高贵,可能连皇室都觉得没有他们资格老、地位深。
这些秦汉之后,魏晋南北朝形成的门阀和姓氏高低论,有鲜明特色,比如南朝“王谢袁萧”、晋代“谢王桓庾”、隋唐“崔卢李郑”等,直到宋代经济高度发展,文化繁荣,才得以解决。
罗昭云想到这些,心中有数,但是不能盲目去一刀切,强行改制,那样只会引发从朝中到地方贵族大姓的反感,所以,他打算先从经济、思想、官本位体制等诸多方面,进行逐步渗透和改革。
“朕出征在外,虽然有大胜利,但是,这离不开众卿家在后方的协同运作,各尽其职,粮草、军械、役工调度等非常及时,没有了后顾之忧,所以说,这些胜仗也有你们每一位的功劳!”
罗昭云客套一番,这些话听在朝中文武大臣的耳中,仿佛一股清泉在流淌,都感觉舒服受用。
最主要是君王胜利凯旋,并没有高傲自满,不像杨广那般自大,刚愎自用,也不像杨坚的猜忌无常,因此,一些两朝元老们,都觉得这个陛下不错。
一些年轻的官员也觉得干劲十足,跟着如此开疆拓土的明君干事情,容易出成绩,可名垂青史。
“回到长安两日了,朕已经私下召唤枢密院、政事堂、六部长官、翰林院士等,了解了朝内的局势,目前一切平稳发展,百废待兴,各地推行大华新政,稳中发展,非常不错,诸位都有不小功劳。不过接下来,朕的关注重心,会从沙场上,转移到民生上来。”
“诸位也都清楚,目前天下格局,北面隐患只剩下晋阳李唐,如瓮中捉鳖,刘武周和刘黑闼都是乌合之众,黄河以北,几乎要全部统一。淮河以南,有萧梁、杜伏威、辅公拓、李子通等势力,但也无法抗拒大华的正义之师。”
“天下一统,归于大华,指日可待。但是,朕出行时候,看到了黎民百姓的疾苦,灾民遍地,战后重建问题,当抓紧抓快,恢复经济,流民还乡,搞好来年春耕,成为头等大事……”
罗昭云说的铿锵有力,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站在以民为本的思想道义的高度上,顿时引得朝中不少老陈的称许、暗赞。
礼部尚书辛公义站出来施礼道:“陛下如此考量,实乃百姓之福也。昔圣王之制,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余食也。陛下深谙百姓之苦,大兴之兆,即来不久!”
“臣附议!”
“臣完全赞同——”
一群儒学出身的臣子又开始高呼起来,仿佛不大声拥护,就缺失道义一般。
第0882章 治国朝令的探讨
高孝基站出来拱手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陛下自西北崛起,一路擒各路反王,立国安邦,风调雨顺,真龙自生,如今广施仁德,大华必将超越前几朝,创下八百年周,六百年汉的局面。”
罗昭云点点头,这些赞美之词,听一听就行了,如果完全当真,自我良好飘起来,可能就会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