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汉军威武!”
“杀!”
“杀进羌寨,胆有反抗者,格杀勿论!”
……
当汉军铁骑冲入营寨之中时,此刻寨中早已纷乱不堪,看着好像无数羌人自相残杀,大有一种分不清敌我之势力。
好在,来时伏泉便命汉军诸羌以红布系于胸前,其色与汉军流苏相仿,倒也不会太乱。加之,各部汉军羌骑见到汉军也有意避开,而是与其他未系红布的羌人厮杀,倒也未出现误杀情况。
自从寨门被攻破,这场战斗也就被注定,随着寨门被攻破,汉军铁骑全部武装式的重重冲锋,羌寨里的羌兵就没有多少胜利可言。毕竟,现在可不是他们近百年前,靠着简陋的武器,和悍不怕死的勇气,就能和强大的汉军对抗的时代,在“凉州三明”之后,羌人再想靠着老方法反叛,击败汉军,显然是不可能的。
寨中羌人被破寨以后,多数不愿束手就擒,纷纷三五成群聚众抵抗。汉军各部骑兵,纷纷在各部司马校尉的带领下,左突右冲,见哪里有大部羌人抵抗,就奔到哪里,猛冲猛杀,直到击溃为止,然后再去寻找另一个目标,确保羌人不能有效集中力量,不给他们任何翻盘的机会。
结局早已注定,羌寨说到底只是寨子而已,如果汉军不为了节省时间,选择用炮灰的人命来填冲破寨门,而是自己打造攻城器械,羌人只会败亡的更快。
第四百四十七章 被桑椹干摸黑的袁绍
光和三年,八月,北地先零羌多部不从汉命,大汉巴郡太守伏泉,持节,行征北将军事,率越骑校尉段颎等八千步骑,并先零羌胡杂骑五千余,出北地,直入西羌。
数日间连战连捷,尽灭羌部无数,汉军伤数人,俘羌人近二十万,牲畜无计,后汉分归化羌人入北地,其余羌人分所投效之先零诸羌,自此北地大定,羌人闻伏泉、段颎之名,皆不敢犯也。
八月中旬日,伏泉率麾下八千步骑,并羌骑一万两千余骑,人人乘马,皆带双骑,放弃牛马毡帐,轻装简行,出北地,过长城,深入漠南,远赴绝域,长途绕袭鲜卑后方,往击鲜卑后方受降城。
广阔无边的大沙漠中,只见远远地升起一根直指苍天的烟柱,万里黄沙,宛如河水一样,自西向东,玉带般的从大漠里流来,黄沙上空,一轮浑圆的红日,正悬挂在西边天际地平线上的河面。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后世王维所描写的大漠景色的千古名句实在令人叹服,汉军为了不在并州动作,引起鲜卑细作注意,从北地突入漠南,伏泉可算领教了大漠的广袤无垠。
向北狂奔数日,眼前风景一直就没什么变化,除了沙子也就是烈日,不是偶尔有灌木,矮坡,溪流掠过,伏泉还以为自己一军在原地奔驰一般。幸好大军此行有着向导指引,所带干粮减少,而是多带水袋,否则,说不得会半路就缺水,当然,就算是伏泉禁令大军严格注意饮水,可是大军的水袋在这边彷如绝域的地方,依然是不断减少。
“唤向导来。”眼前走了数日还是未到地方,伏泉心中不由焦急,再不到,大军士气真不知会如何,连忙让身边亲兵,快马去将此刻正在大军前方带路的向导带来。
“流川勿急,此番北往绕行,于今日已有所预料。”段颎一边吃着桑葚干,一边宽慰伏泉道,毕竟是经年老将,对于这种长途远袭早已习以为常,当年他数次千里奔袭灭羌,根本毫不在意这大漠绝域。
伏泉在段颎面前,为了不想丢面子,强自装作镇定,点头道:“段公所言甚是,此番远袭,还望段公不吝赐教。”
“一定。”
此时向导还未至,伏泉见段颎吃这桑椹,肚中也是顿觉饥饿,便也从自己马上取来早就装好的桑葚干食用。皇甫嵩不愧是大汉朝廷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在知道汉军出塞以后,便准备好了各种军粮,其中这桑椹干便是其一,它不仅是粮食,还是汉军一种另类的“水源”。
被晒好的红得发紫的桑椹干酸甜可口,在这大漠之中,也算是一种难得的美味,而且又能生津止渴,极大的减少了汉军水源的用量,当然也不能多吃,多吃了歪嘴,喉咙也会生厌,到时候要多喝清水来润嗓子,在这大漠也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看着手中这桑椹干,伏泉想起后来一事不由发笑,后来曹魏为了摸黑袁绍,不断在史书写到袁绍治下的河北,兵卒百姓皆靠桑椹干活命,似乎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只要靠着伟光正的魏武帝才能救活,真是可笑之极。
桑椹,不只是在汉代,甚至在先秦,都是百姓嘴中难得的零食,若是遇上荒年,收成不好,甚至是一家没有余粮的穷苦人,那一岁荒年用来充饥的希望,如何就成了河北百姓在袁绍治下的日子过得不好,处于水深火热的地步?而袁绍,这位抛却其他因素只谈论其治理内政的辉煌功绩的枭雄,却成为曹魏史官笔下的昏庸之辈,真是令人贻笑大方。
至于那魏武帝,姑且不论其军事功绩,只谈内政,拿下袁绍的冀州,知道冀州有三十万人,兵甲装备无数,为天下九州的大州,便喜形于色,这点意识真的却是不能和袁绍相比。更何况,袁绍出征,自得冀州从未缺粮,固然有冀州富庶的缘故,同样也有他治理的功劳,否则仅凭当时北方不到百万人的人口,能供应其麾下数十万大军出征,不缺粮食,足可见其治理内政的能力。不像曹操,即使得了同为富庶大州的兖州,却最终治理不力,要靠着吃人肉来维持军粮,甚至之后一统北方,还同样出现粮食不足的情况,两相对比,袁绍纵然后期糊涂,也不该被如此批判,这般行为,不令人贻笑大方,还能如何?
当然,想到真实历史上,官渡之后,冀州这曾经的光武崛起之地,大汉富庶之州,竟然只成为三十万人的大州,就不由的令伏泉一叹,毕竟就算冀州士族有私兵黑户并未统计,但也不可能藏了太多,这样看来后世所言三国全国仅有数百万人所言非虚。
可是,桓帝时全国有近六千万人,而短短数十年便只剩一成,战乱的灾害何其之大。想到此处,伏泉握紧拳头,他明白纵然不能阻止汉末的大乱,但他也要让汉末的百姓不至于受损太多,毕竟没有这次大劫和之后的八王之乱,汉人也不会有那一段沉沦的五胡乱华的历史。
还在深思,伏泉便见几个明显匈奴人模样的骑士策马而来,他们都是从为大汉朝廷守御边塞的南匈奴那里要来的。据说都是在塞外混不下的匈奴后裔,逃到关内,加入自己亲戚南匈奴的鲜卑人,此番在伏泉的老上司,并州刺史赵苞的命令下,前来为汉军引路的。
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摘选自《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
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
琰对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
太祖改容谢之。于时宾客皆伏失色。
初,太祖乏食,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由是失朝望,故位不至公
摘选自《三国志》
第四百四十八章 受降城
光和三年,八月,北地先零羌多部不从汉命,大汉巴郡太守伏泉,持节,行征北将军事,率越骑校尉段颎等八千步骑,并先零羌胡杂骑五千余,出北地,直入西羌。
数日间连战连捷,尽灭羌部无数,汉军伤数人,俘羌人近二十万,牲畜无计,后汉分归化羌人入北地,其余羌人分所投效之先零诸羌,自此北地大定,羌人闻伏泉、段颎之名,皆不敢犯也。
八月中旬日,伏泉率麾下八千步骑,并羌骑一万两千余骑,人人乘马,皆带双骑,放弃牛马毡帐,轻装简行,出北地,过长城,深入漠南,远赴绝域,长途绕袭鲜卑后方,往击鲜卑后方受降城。
广阔无边的大沙漠中,只见远远地升起一根直指苍天的烟柱,万里黄沙,宛如河水一样,自西向东,玉带般的从大漠里流来,黄沙上空,一轮浑圆的红日,正悬挂在西边天际地平线上的河面。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后世王维所描写的大漠景色的千古名句实在令人叹服,汉军为了不在并州动作,引起鲜卑细作注意,从北地突入漠南,伏泉可算领教了大漠的广袤无垠。
向北狂奔数日,眼前风景一直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