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及邓氏诛,左右皆言根等之忠。帝谓根已死,乃下诏布告天下,录其子孙。根方归乡里,征诣公车,拜侍御史……或问根曰:“往者遇祸,天下同义,知故不少,何至自苦如此?”根曰:“周旋民闲,非绝迹之处,邂逅发露,祸及知亲,故不为也。”顺帝时,稍迁济阴太守。去官还家,年七十八卒。
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残暴百姓,所为不轨。(张)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导俭以北海戏子然家遂入渔阳出塞。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连引收考者布遍天下,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
摘选自《后汉书》
第四百一十三章 何不行伊霍之事
姑且不论张俭所为是否是汉奸行径,反正孔融因为救了张俭一事,彻底在家乡火了,州郡因此数次征辟其人,不过都被他拒绝了。
看着袁绍所带的一行党人对孔融的殷勤客套,伏泉便觉虚伪无比,等到乱世将至,谁还管你是名儒党人,一朝惹得统治者,还不是彻底忘了以往情义,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家破人亡都是正常的。
“诸位来此,荣幸之至,敬请入内!”
到底是在不其侯府里,主人伏完也如同伏泉一样看不下去袁绍等人和孔融套近乎的样子了,连忙客套起来,邀请袁绍一行人等入内。
身为监视司隶的司隶校尉。伏完不比伏泉刚回雒阳,不知雒阳城中如今的局势,自从中常侍袁赦死后,如今的袁氏可以说基本有种都朝着袁绍所掌控的党人集团靠拢,很多政治资源也都是一改往日与宦官合作的架势,开始往党人内部输送政治资源。
据伏完麾下人交代,已经有不少被定罪逃亡的党人不断靠着袁氏的帮助,偷偷在雒阳内外出入,简直就像是他们根本不是朝廷钦定的罪犯,而是如同普通人一样横行大汉京师。即使有役兵得到消息,前往捕捉,都是一点人影也抓不到,很明显,这群党人背后已经有了大汉朝中的政治大佬的扶持,不然,那些被定为朝廷钦犯的党人,怎么会来去无踪呢?
原本伏完还是不信,袁氏会如此不惜余力的支持袁绍所掌控的,一直被朝廷打压的党人集团,如今看来,确是如此。毕竟,此刻在袁绍一行人旁边,一眼便可以看出和这群人不对付的袁术,现在不还是堆着一脸的虚伪笑容,在一旁“无所事事”吗?
“谢伏司隶!”
袁绍一行人也是看出伏完意思,齐声行礼道,不过,袁绍很明显今日可不是真的要来不其侯府吃饭这么简单,只见他又单独对伏完道:“吾与流川有旧,不知伏司隶可否割爱,令流川陪吾等入内?”
话语落下,伏泉脸色小变,先是看了眼袁绍,然后再望向自己伯父,说真的他是实在不想和袁绍等人有什么瓜葛,历史上的何进之事犹在眼前,他这个外戚身份注定在党人面前讨不了好,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和袁绍有联系最好。
不过,虽然伏泉是如此想的,可那边伏完却不知其想法,眼看面前都是党人名士,他这个司隶校尉即使权重,也不得不考虑给他们一点面子,最终还是点头应允。
“既如此,流川,汝便送本初一行人入内。”伏完看向伏泉随后说道,只是,可能他也看出袁绍等人今日来者不善,又加了一句:“府中宾客来往甚多,孤不便作陪,文举不如亦随流川去也。”
这句话是伏完看着孔融说的,他说这句话的用意很明显,既然袁绍等人的目的是来找伏泉的,那么肯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言语,现在他加一个既与党人友善又和外戚亲密的孔融进去,谅袁绍这一众党人,说话肯定有所收敛,如此预防未然便好。
只是,很显然,这边孔融也是人精,岂会不知伏完用意,连忙回道:“世伯无需如此,如今宾客较少,小侄尚有诸般经学不解,向世伯请教,稍后入内便可。”言语之中,孔融语气委婉拒绝,对他而言,随袁绍和伏泉等人入内,这趟浑水太深,不去最好,去了说不得出现什么事情。
事到如今,不可挽回,伏泉见此向伏完行礼倒了一声“诺”后,便对袁绍等人摆手道:“诸位,请!”说完,当先一步向内院走去,内心中,也在思考此番袁绍等人来意为何,依照如今看来,他们的来意就是自己,却是不知道他们到底想要如何。
不其侯府内外路途较长,回廊无数,路旁也有不少假山花草,都是专门请的花匠、石匠所刻,毕竟也是数百年的世家,家中装饰也是不凡。
只是伏泉无心看这些景色,心思都在这些党人身上,走了没有多久,和他心里想的一样,这些党人还真是为了自己,只听路上袁绍走近他身后笑道:“今番流川挟大捷之威入京,想来必得陛下重用,日后必又为大汉一代名将。”
“本初言重,区区乱贼,灭之易如反掌,臣蒙陛下幸赖,于巴郡遣臣平乱,孤方有今日。”
伏泉淡淡回应,言语之中特别对“孤”之一词,咬文颇重,他这话是在提醒袁绍,自己是亭侯,不用老称呼自己的表字。其实内地里,也是侧面提醒袁绍,自己和他不熟,不用如此套近乎,应该称自己为“君侯”或者“伏巴郡”。
袁绍脸色一变,显然也是听出伏泉意思,不过他到底是经历颇多,并未因此而有其他神色,反而直入他今天的主题说道:“今朝廷昏庸,阉宦作乱,君侯委受陛下重托,率兵入雒,为京羽翼。今阉宦蒙蔽圣聪,倒行逆施,何不清君侧,灭阉宦,行伊霍之事,解党锢,免党人名士诸罪,以为国用,还大汉清明太平。”
一句话,便说得伏泉冷汗皱起,转过身来,眼神凌厉的看向这群一直在谋划复出的政治失意者,他们可真敢想,知道自己带了数千外兵入京,都是一等一的精兵,竟然相撺掇自己用这些外兵和宦官作对,真当自己不知道他们的心思不成?
这些党人还不是想用当年对付窦武的套路来怂恿自己,如今朝中局势,宋氏、伏氏因为宦官亲近何氏的关系,早就势同水火,如果不是有成年执政的皇帝刘宏压着,换做一个年幼皇帝,肯定又是异常外戚和宦官兵戎相见,不死不休的一幕。而现在,随着自己带外兵入京,在他们看来这就是机会,他们可以言语蛊惑自己,毕竟不论事情能不能成,都对他们无害的。
毕竟,如果清君侧一事成了,真要灭了宦官,他们党人解禁,再次成为政治掌权者,他们就是政治英雄,这件事情就是国朝大事,要立入史册。反之,事情败了,自己若是下狱,以袁家的势力,恐怕有多少种办法可以让自己说不出事情,终究自己真要这么做,根本不会告诉任何人事情内幕,可以说这帮政治示意的党人想得真是好。
“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天;变所欲为,易如反掌,安于泰山。”
摘选自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摘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
第四百一十四章 旧友再聚知北伐
不其侯府里,在袁绍说完要伏泉行伊霍之事,清君侧,解党锢后,顿时陷入一片沉寂,伏泉冷眼看着这帮唯恐天下不乱的政治失意者,而那帮早有预谋的党人却是一副自信满满的模样看着伏泉,似乎像是生生吃定伏泉纵然听到这大逆不道的话,也不会传播一样。
至于伊霍之事,其中“伊”则是说殷商开国第一功臣伊尹,其曾放逐先秦时期商朝第四位君主太甲于桐宫三年,令其反省,悔过自责,自己摄政当国,三年之后才再迎太甲回商朝都城亳都,继续执政,史称“伊尹放太甲”。
而“霍”则是说的是前汉自武帝穷兵黩武,将文景之治的盛世毁于一旦后的中兴第一功臣霍光,其为汉武帝钦定的辅政大臣,在主政期间废立昌邑王,另立后来的汉宣帝,最终才有后来前汉中兴的“孝宣之治”。
两人都是执掌大权干过驱逐废立皇帝的士气,并在之后奠定了王朝中兴的基石,当然无论历史如何批判二人是权臣,还是忠臣也好,反正他们所执政的王朝因此而受益,现在袁绍等党人怂恿伏泉行伊霍之事,其意已明。
“诸位之意,孤不甚明也,如今寰宇清明,海内太平,全赖陛下圣明治理,岂有昏庸一说。今日之事,孤全作不知,望诸位珍重,祸由口出,莫连累家小亲友也。”
“君侯!此番时机正当其时,不可……”
“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