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绩相加,除了镇守边疆的经年老将以外,其他将领和伏泉相比都是差了不少,自然,伏泉作为段颎的主将最为合适。
之后,贾诩与刘宏再次相谈了一会儿,直到皇帝再无疑虑,认同了任命伏泉为将后,贾诩却突然在刘宏面前做出了令刘宏意外的举动。
只见得平日一脸冷漠的贾诩,突然跪地恳求道:“大军出塞,兵险难料,段公虽未经年老将,然业已数年不掌兵事,诩虽不才,然有小谋,亦为大汉臣子,愿请命随大军北上,以征鲜卑,扫除边患,以报国仇。”
若是伏泉在此,见到这一幕,一定会觉得怪异不比,说好的那个明哲保身的贾文和去了哪里?现在竟然愿意独自犯险,这根本不是他印象里的贾诩。
当然,伏泉知道这样,但此刻在贾诩面前的刘宏不知道,他以为这是贾诩的一腔为国报效之心。想到自从贾诩入京为孝廉后,如今也要到了外放为官的时候,既然他这次有意北上,便就此准了他的请求。
第四百零三章 训弟只为百年后
贾诩主动请缨自然不会是他有那种愿意为国分忧,报效朝廷的志向,如果有他就不会是历史上那个低调做人,算无遗策,审时度势,精于明哲保身的鬼才。
他这一次主动请缨,自然是看出这一战汉军必胜,鲜卑必败,毕竟如果按他的思路一部部推理,贾诩实在想不出如今内乱无比的鲜卑,在没有绝对的情报下,还如何能够战胜汉军。
因此,这才有他主动请缨,随军出征,为了就是要靠着灭国大功,直接在仕途起点就飙升,别看他似乎淡泊名利,可是越是这样的人越对名利看得重,而他最想要的是官位,是那三公的官职,这是每一个士人都梦寐以求的高位,所以这一次贾诩无论如何也不能低调,有大功不取,怎么对得起他的脑袋?
刘宏和贾诩在西邸商讨汉军北征出塞灭鲜卑的军事行动时,作为被讨论的当事人,伏泉此刻却是在不其侯府里,做起了汉代一个家族新一代接班人的职责。
不其侯府书房里,伏泉正手抱一个女婴,一边逗弄这才刚刚数个月大的的小孩儿,一边询问着面前正恭敬站在他面前的伏德、伏雅两个堂弟问题,他作问,两个少年堂弟做答,不敢对他这个大兄有任何不敬。
“《论语·子张》有言,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此意何解?”伏泉拿着手指**怀中小孩的嘴唇,看着是慈祥无比,可是嘴中却有一股长兄如父的严厉果决,冷冷问道,这一句是对伏德说的。
话语出口,便将对面那如今业已十六岁,已经不再扎角的伏德,吓得腿上就是一哆嗦,毕竟伏泉上过战场多时,身上的那股杀伐之气,可不是他父亲伏完那样说话严厉,实则是外严内宽的的柔弱性子能够比拟的。
只是,大兄伏泉已然发问,这伏德自然不敢不答,便见他唯唯诺诺的拖沓着话语道:“仕优则学,行有余力,则可以学文也。学优则仕,行有余力,则可以从仕也。”
“《论语·泰伯》有言,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此意,乱字何解?”
“乱者,治也。”
《论语》之后又问《诗》,再问家学《今文尚书》,堂兄弟俩人一问一答,时间飞快流逝,转眼已经问了约有小半个时辰,伏泉所问,伏德皆回答得有理有据,足可见其深得伏氏家学真传。
“嗯,倒是不错,以后除了看书,兵书亦不可落下,吾入仕从军数年,深知大汉内外乱事繁杂,汝若出仕,兵事一道,不可荒废,待会吾令人送《孙子兵法》、《吴起兵法》去汝房中,日后切记多加研读。”
“兵、兵书?”
“嗯?”伏泉反问一声,声音里带着命令语气,似乎伏德不答应,他就要给这堂弟好看一样。
“可、可是父亲只令吾等通读儒经,兵书就……”
“从父那里,不需尔操心,吾只问尔,读否?”
“诺!兄长教诲,弟不敢不从。”伏德当然不会逆了伏泉意思,反而因为伏泉的话十分欣喜的回道。毕竟他心里也对自己这年少屡立战功,威名远传的堂兄佩服崇拜得紧,用后世的话说就是直接视他为偶像。
特别是他这堂兄不以家学今文学为出仕之基,反而是以家族里世代都没有出现的军功为官,这可是十分激励着伏德,毕竟只要是个男儿,少年时候都有一个成为将军,在沙场上立功名扬天下的美梦,现在伏德正是中二幻想的年纪,自然在听到自己兄长劝诫自己多读兵书十分欢喜了。
见伏德如此答应,伏泉也是微笑点头,心中也是松了一口气,他也怕自己这堂弟犯二,非要继续苦学家学,和自己那从父伏完一样,只会作学问,皓首研读儒经,那样可就不好了。
毕竟,伏泉深知未来黄巾之乱后的汉末乱世的可怕,虽说琅琊伏氏家族现在有了自己的崛起,未来应该不会和历史上那么惨,被曹阿瞒灭族,但也不能不多做准备,以备不患。而这次回京,看到自己已经束发,准备入太学读书几年,之后出仕的堂弟伏德,伏泉一下子就明白自己该作何准备了。
自然是培养自己家族在军事上的人才,终究未来是乱世,儒学只能在盛世立足,乱世当用重典,以军事称霸,说到底就是枪杆子里出政权,有人有兵才能保全家族平安。而且,伏泉也在想,就算自己日后能够称霸一方,但是谁知道自己会不会出乱子,这时候自然需要未雨绸缪了。
终归自己现在无子,也不知道刘坚肚子的是男是女,就算是男孩子,现在培养,也赶不上那乱世,因此在家族里提前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就势在必行。这样,一旦自己出了什么事情,自己麾下的文武也会知道该效忠谁,他只需要知道效忠伏氏便好,之后,就算自己不在,伏氏也会有后人保证自己子女亲眷的平安。
当然了,现在伏泉还年轻,未雨绸缪选择一个接班人,也似乎为时过早。但是,让宗族子弟学习兵书,却是必须的,想想曹魏、孙吴,能那般崛起,和他们宗族子弟出现那么多军事人才不无关系。
曹魏就不提了,在曹操前期崛起时,曹家、夏侯家所供应的宗族人才中有名有姓的,能够立传的都有不少了,而孙吴也不用提,孙策、孙权这两兄弟就不简单,孙氏宗族里虽无大将之才,但是涌现出来的合格的良将却是不少,只是相对于曹魏的宗族人才供应而言,看着就是差了许多了。
而到了蜀汉,这个汉室余脉能够崛起,却是刘备漂泊半生,一路卖苦,汇集了南北各方人才,最后再腹黑占了同宗基业才有的实力。甚至蜀汉后期,刘氏竟然没有多少像样的宗族人才,完全靠着巴蜀一地的人才供应,一力支撑国家运行,甚至诸葛亮后来也要降服姜维来选择接班人,与曹、孙两家相比真是差的太多了。
想想看,若是刘备从一开始,就有着和曹、孙两家的宗族人才一样的人才供应,恐怕也就不会那么晚才成事了吧。
第四百零四章 与庸人不识马骨有何异
既然明白培养宗族子弟的重要性,伏泉当然就要立即重视了,而这次刚刚下朝回府,拜见过自己伯母刘华以后,便被伯母派来管教家里的几个堂弟里。原因则是刘华刚刚产子未久,在屋里静养,不便出门,另外照顾自己的又一个小堂弟伏尊,无暇估计其他几个堂弟。
伏泉其他三个堂弟里,年纪稍小的伏均还没有到完全调皮捣蛋的时候,还是很乖,所以伏泉便放过他,让他自己在家仆监督下,在他屋子里自己温习书本,郎朗读书去。
唯有伏德、伏雅这两个堂弟,正是十几岁犯二少年的年纪,整日调皮捣蛋。他们趁着伯父伏完为司隶校尉,每日政务繁重,伯母刘华又产后未久,无暇管教二人,成日偷偷背着伯父伯母调皮捣蛋,被抓多次依旧死性不改,这次伏泉回来,刘华就直接给这个争气的侄子下了命令,拿出兄长的威信责任来,好好管教这两个堂弟,正一正不其侯伏氏的家风,所以这才有刚才伏泉在书房里考校伏德学问,训斥弟弟学习兵书的事情。
至于伏尊那孩子,却是伏泉去年出征巴郡,平定板楯蛮乱后,刘华当时怀孕后,在一月前剩下的孩子。不过伏泉却是刚刚回府,而刘华传话给他也是让心腹婢女代劳的,所以他倒是一直到现在也没见过那个出师未久的小堂弟。
一边考略着伏德的学问,伏泉一边慢慢点头,心里也是暗暗赞道这堂弟果然身为伯父伏完长子,深得家传伏氏学精髓,自己所问都有所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