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着曹节袁赦二人离开,王甫摸着自己的胡须,皱眉深思。他是宦官,当然不会真的长胡须,和宫里其他大宦官一样,因为身体缺陷,心理总会有些影响,他们都会粘一些假胡须装成男人,同时还娶了几个美貌小妾在家里,弥补身体缺陷,俨然一副豪门贵胄的作派。
当年刘悝因被弹劾意图谋反,被桓帝贬为廮陶王,后暗中联络他,许诺如果王甫帮其复国之后,便给他五千万钱作为答谢。可刘悝复为勃海王后,答应给自己的五千万钱并没有给自己,虽然他说什么是桓帝遗命,不是自己的功劳,但自己可不管,自己进宫不就是为了发财,日子过得更好而来,不给钱,那就只能让你后悔了,当时他就发誓要诛杀刘悝满门。这次机会难得,段颎投靠自己,加上民间关于两人谋逆传闻颇多,竟未想半路出了这档子事,让他颇有些骑虎难下,他明白一旦刘悝进京,如果他们还是无法从郑、董二人嘴里查出任何东西,那么他们只能放了刘悝,这让他非常痛心。
曹节袁赦离开王府,曹节直接回府,而袁赦则直接去了大鸿胪袁隗的府上。袁赦,入宫前本名袁朗,与袁隗乃是同族,皆为汝南袁氏人。桓帝时,袁汤为了对付大将军梁冀,让自己的族人袁赦挥刀自宫,成为袁家与皇帝之间的私密联系人。他不仅在铲除梁冀出力颇多,帮助袁氏亲友升官加爵也是不遗余力,是以此次与王甫密谋,当他找上袁隗时,对方只能答应出力。
第二十五章 索贿
一连十日,郑、董二人与历史不同,因有外人干预,加之皇帝身边并非总有宦官言语,董腾未死,郑飒也未受不过刑讯,攀咬刘悝,二人被审问,只是咬死自己与刘悝联络,皆因昔日有旧,并无它事。
两人都得了刘华秘密渠道传的口信,知道段颎不敢加害于他们,而且本身他们就未有与刘悝谋逆心思,是以无论段颎如何审理,皆未得到自己所想要的信息。而段颎因为身旁有李咸等人,也是束手束脚,案件几无进展。
汉代不似后世,信息传递不易,皇帝旨意即使快马加鞭,也需时日。这日,邺城里,冀州刺史官署里,刺史李邵正与一宦官小黄门周旋。这小黄门与其同姓,名曰李超,是雒阳派来传旨的。
雒阳到邺全程两千余里,小黄门一行因旨意紧急,加急赶来,十日赶到也算迅速。今日刚到邺城。李邵接完旨意,这小黄门便语气诡异,稍久,他才明了其人是来索贿的。
遍及两汉,行贿索贿之风盛行,不说西汉,东汉名士贪污者也不少。
例如已故的东汉著名的经学家马融,其出身扶风茂陵马氏,乃开国元勋后裔,东汉名将马援的侄孙。自从马援的女儿嫁给汉明帝为皇后之后,马家便富贵发达,与光武帝的母家樊氏、妻家郭氏与阴氏合称东汉的“外戚四姓”,子孙世袭侯爵,合称“四姓小侯”,被蔡邕誉为“婚姻帝室,世为名族”。后来樊、郭两家因各种原因衰落,马氏则与南阳的阴、邓门阀以及关西三辅一带崛起的窦、梁门阀又被世人称为五大外戚家族。东汉立国直到桓帝时期,六位大将军有五人出自这五大家族,而十一位皇后中,他们输送了九人,此五大世族当时皆为天下第一流门阀无疑。
马融是传奇女学者班昭的学生,后来与张衡、王符、崔瑗、许慎等一流学者结为密友,广泛交流,吸收他们的知识,而自己又能取长补短,所以被公认为当时最渊博的学者。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显贵至极的人物,竟然也会利用为官之便,四处贪污纳贿,为此饱受世人责难。
盖因世家出身之人,多数生活奢侈,马融亦然,他生性还十分放荡。其曾仿效孔子,广收门徒数千人,经常坐在紫红色的大帐内,让弟子们跪在帐前,令歌伎舞女列在周围表演,很少有弟子能不分心,一心一意学习。后世称“设帐”为设馆授徒,便由此而来。
东汉士人受贿寻常,除非家境富裕不缺钱者,宦官亦然,毕竟他们之中多数都是家里贫困才挥刀自宫,入宫当太监的,不多捞点钱财,怎么对得起自己?
这小黄门在宫里是王甫亲信,这次得了吩咐,出来传旨,而且目的地还是东汉有名的富庶之地冀州,传完旨后能不索贿吗?不然对得起他这连日来的奔波吗?
“天使见谅,冀州府库空虚,无余钱尔。”李邵意思明确,州府没钱,他不会给钱。
“李冀州说笑耳,冀州之地,人口百万,田多垦辟,又有桑枣之饶,李冀州怎言无钱?何故如此诳吾?吾二人本乃同姓,换言之,李冀州乃吾兄,一家人也,试问弟向兄要钱,有何不妥?”若说冀州没钱,李超是万分不信的,因此继续索求。
李邵未想这宦官如此无耻,见钱眼开到极点,然而他可不吃这套,毕竟一小黄门尔,他乃是一州刺史,刺史州牧罢除,地方上他便相当于封疆大吏,何惧这年轻寺人。
若是王甫、曹节亲自前来,李邵或许会行贿,而这年轻宦官他还未放眼里,是以怒喝道:“邵耻于与汝同姓,汝若是吾弟,邵必杀之。”
言罢,拍案而起,出了屋子便没了影踪。只留下小黄门李超愣在当场,不知所措,未久才面露恨意,愤然离开。
看着李超离去,冀州刺史掾属小吏闪身走入后室内,李邵正在后室。小吏对李邵行礼说道:“明公息怒,阉宦欺吾冀州无人,强取钱财,吾这便召集亲信,教训其人。”这小吏为李邵亲信,往常随从左右,今日闻听宦官欺辱李邵,当然怒极,只等李邵同意请示,便要差人教训李超。
如何教训,当然不是简单殴打,多以刺杀为主,毕竟李超为传旨天使,若是无端遭受地方殴打,必触怒皇帝,唯有让其消失,才是最好办法。至于事后有人调查,此事易耳,只需在其外出时灭口,无人知晓便过矣,纵使有人亲赴冀州调查,然冀州乃李邵地盘,略施计策便无人能查。
李邵当然知道小吏意思,摆手道:“罢了,勿需为此人劳神,汝且传令,派兵护送渤海王一行人等去京师。记住,需派亲信之人,严加保护,切不可慢待渤海王。”
“诺。”
等到小吏离去,李邵拿出李超所传诏书,眼神思索。其案几旁边还有两物,一物为两日前所收的诏书,旨意是让他收押渤海王一族,查证有无谋反逆事,另一物则是大鸿胪袁隗的私信,信里并未言及太多,只是让他记得相助段颎。
巧得是,这诏书和私信可是同日到的他手中,当时就让他两难,毕竟这是天子家事,自己若偏袒,以后被人查到定是难办。另外,段颎投靠宦官一事,令李邵厌恶,不想与其牵扯,但袁隗信中指示自己又不能不办,李邵曾与袁氏有旧,欠袁氏人情,虽不算其门生,但渊源不少,是以很是头疼。
未想今日诏书令其送渤海王入京,这让李邵送了一口气,自己无需头疼。不过今番遭受王甫亲信小黄门索贿,令他很是气愤,看了眼袁隗所写书信,喃喃道:“恕邵不能相助袁公乎,阉宦欺吾,唯反击耳。”
随即,取来笔纸,提笔写信,半响方完,细细查验一番,便命亲信家仆火速送往雒阳太尉李咸府上。
————————————————————————————————————————————————
《后汉书·马融传》:“融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後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后以“设帐”指设馆授徒。
第二十六章 绑架
雒阳的皇宫里,太尉李咸正与皇帝禀报审理郑飒、董腾经过,身旁有一年幼少年,不是他人正是伏泉。
这几日,刘华伏完以及伏泉,频繁出入皇宫,刘华是先帝长女,用探望皇帝太后的名义,伏完则是皇帝近臣,出入皆可,而伏泉得了刘宏赏赐的棨传,也可出入皇宫,几人轮流进宫,为的就是第一时间探知宫中内幕。
“陛下,以臣观之,郑、董二人并无反心,民间传闻多乃小民谣言,盖因先帝时候,渤海王悝被人弹劾前事。”李咸为人正直,监管了此事,审理倒也不失公允,并无偏袒,想来皇帝也是知道其为人特点了他处理。
至于刘悝前事,指的是桓帝时候,有人弹劾刘悝意图谋反,后来桓帝并未诛杀刘悝,仅仅只是将他贬为廮陶王,至于谋反真否,并无定论。不过在伏泉想来,应该是查无实据,或许刘悝有心,但并未动作,不然桓帝早就诛杀了他,并不会仅是除爵放了他,后来死后还留了遗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