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祚高门-第9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被席中众人晾在当场,王彬也是颇觉尴尬,索性直接挺直身躯,视线在席中游弋,似是准备挑拣人选,可是无论当其视线落向何人,其人便下意识侧开脸避开视线。
  “野王公旧年戎事于北,负诏南来,深悉边事,尤知胡患。若要监望淮上军事,其人应是当然之选!”
  虽然无人回应,王彬仍然坚持着独角戏,索性直接拉出他另一个亲家野王公宋哲。
  宋哲如今虽有散骑之任,但却少履台中,今日也恰好不在场。此前王彬的建议本就乏人回应,如今他自己提出人选,同样应者寥寥。且不说是否要淮南遣使,就算要派遣,那也不是王彬一个人能决定的。
  终究还是王导不忍见王彬在那里自说自话,终于开口说道:“淮南之土,本非远乡。光复以来,更与江东交涉频密。沈维周在镇,正当强敌,时人难免多瞩。虽然乡风民声难为台省裁事准绳,但既然民皆颂此,即便不奏,想来淮南大捷应是无疑,那也不必再多此一举。”
  讲到这里,王导心内已是充满了浓浓的恶心,他是真的厌烦了台中这种勾心斗角的风气。明明已是笃定之事,结果却因为各自的算计而纠结于真实与否,不知不觉已经将近天亮,仍然还是没有讨论出一个定论。
  “淮南至今不报,或是边有小困,不便诉于共论。在座诸公,不乏子弟从戎于边,襄助国事。既然公论略有迟滞,不妨私信以问。王业偏居日久,人皆渴于归国,永嘉旧耻,生民大恨,不可穷劳方面之众,凡忠义之士俱应戮力并行。维周若有困顿不便付予函文,以此探问事由未尝不是解忧之途。”
  王导说完这话后,坐在他侧席的温峤忍不住看了他一眼,眸中不乏失望。而这一份失望,王导也是感受得到,落在心底只是更多的黯然。淮南捷报传来至今,温峤一直没有表态,大概其人对自己或许还有一些寄望,认为他能拿出一个最好的方案策略以应对这样一个庞大变数。但他最终还是只能循于旧途,只怕不独温峤,在座众人只怕或多或少对他都有一些失望吧。
  或许,能够在南渡之初力助元帝中兴江表,使晋祚不至于绝于永嘉之后,已经是他毕生能够达到的极限。越过这一极限,已经不是他的能力能够应付得了。


第0796章 木秀于林
  经过一番营建,苑城的规模较之此前要扩大了许多,殿堂楼阁之类的建筑也更加丰富充实。
  由于皇帝尚还年幼,甚至没有娶妻。所以如今居住在苑城各处宫室的主要是先帝的子女以及嫔妃们,甚至于就元帝的子嗣,此前改封宣城王的元帝幼子司马昱都是刚刚搬出苑城,住入位于乌衣巷的府邸。
  兴男公主年纪虽然不大,但是出嫁已经年久,不过在苑城还一直保留着一座宫室作为入苑暂居的住所。这一座宫室规模之大,在整个苑城中都是名列前茅。除了她身为先帝长女,守国长公主的身份之外,当然还有夫家正当势头的缘故,更何况这新的苑城能够建成,便是多仰其夫家之力。如果兴男公主在苑中遭受苛待,人情上也是颇为难堪。
  但这宫室规模虽然不小,可是兴男公主入住以后,即刻便是访客盈门,渐渐便显得有几分局促。最开始访客还只局限在苑内,几位先帝遗孀太妃频频来走动看望,一些弟、妹,更是每天不间断的前来问候。
  先帝嫡子只有两人,俱为皇太后所出。女儿倒是不少,除了兴男公主以外,另有四人,最幼一个早前苏峻之乱中受惊早夭,剩下的也都不算成年。这其中,除了兴男公主早在先帝作主下嫁吴兴沈氏之外,都还是婚事待定。
  原本只是家人来往,就算频繁一些,也都谈不上烦扰。可是很快,便又有许多宗王家眷、公卿命妇闻讯入叩请见,访客便激增起来,实在让兴男公主不胜其扰。索性每日除了例行拜见皇太后之外,俱都枯守宫室之内,实在不耐烦去应付那些各怀目的的礼问寒暄。
  这一日,公主在拜见过皇太后之后,正待要退出,恰逢杨太妃携着女儿司马南弟公主入见皇太后,于是兴男公主也只能耐着性子在旁侧作陪,又过了大半个时辰,杨太妃母女才起身告退。
  待到宫人送走杨太妃后,皇太后才指着对方远出宫门外的背影,嘴角挂着意味莫名的笑容,说道:“杨妃非出名门,往常多有自逊,就连我都时常少见。近来我家娘子入苑,见面次数反倒频了起来。我这长居苑内的,人望反而不及自家娘子了。”
  兴男公主闻言后初时也未多想,只是笑语道:“太妃来见女儿,未必也就只为论叙人情。南弟渐渐成人,已是将要论婚。我是家中长女,又早定夫家,多有此类相问,也是一番母女深情。”
  皇太后听完这话后,脸色却是蓦地一沉,隐有七情上面,不悦道:“她有这一番想法,就是在怨我这个嫡母失职,冷待了她室下所出!”
  听到母后这么说,兴男公主不免有些诧异,略作思忖之后,才觉出自从刚才杨太妃入见,母后情绪便隐隐有些不对。
  皇太后那里已经又自顾自忿言起来:“凡人总是私望难免,即便是妇人少问外事,难道她就不知如今正是社稷未安时刻?更何况就连皇帝大事都还未有定论,内外诸多事务摊陈,这妇人狭见,只道我是疏远偏望,实在太无道理!就算我与她素来无甚情谊,但南弟也是先帝所出,我又怎么会刻意冷落?”
  话讲到这里,怨气已是流露的十分明显。兴男公主坐在席中,一时间也是颇为尴尬,这种长辈们之间的龃龉抱怨,她又怎么好置喙。不过在她看来,母后这一番抱怨其实有几分小题大作的意思,人皆有舔犊之情,杨太妃为自家女儿的婚事劳心这也是正常的事情,又何至于因此而不满?
  略作沉吟之后,兴男公主忽然想起此前居家时收到阿翁家书,当中有几句话,言道她家夫郎如今大功非常,深除江东积弊,而他家也会因此而拔显于当时,所以未来人情世故方面,或会都有一些细微的改变,希望公主能够有所准备。
  当时公主是有一些不解,她家夫郎壮功当时,人不能及,言道独步江表也不为过。可是阿翁这一封家书中,却是不乏忧词,甚至还提醒公主要有所准备。她又需要准备什么?
  兴男公主对此真是有些不理解,她幼来受父皇钟爱,出嫁又习惯了夫郎庇护,诸事不必劳心。近年心性虽然渐有成熟,但也还远远不足洞悉这世事百态。
  不过前几日,随着她家夫郎大胜之功讯在都中越传越盛,渐渐地甚至有民众以庆贺为由而做出一些违禁犯法之事,兼之家令任球又作进言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兴男公主也开始意识到如今她家尤其是夫郎,如今已是身处风口浪尖上,看似煊赫一时,实在也是不乏隐患的。
  兴男公主虽然不具太高的处事智慧,但在意识到这一点后,也是想为夫郎分担些许忧劳。可是她也明白,如今沈家如此受瞩目的情况,一动反而不如一静,若她冒失之下做出什么不好的事情来,反而有可能被心怀不轨者曲意解读,好心做了坏事。
  所以思之再三,兴男公主索性趁着自家府邸被冲击的时候直接搬回苑中居住,一者是躲避外间那些纷扰,二者也是希望就近苑中,让母后不要受那些纷扰言语影响。曾参杀人,母逾墙逃,人言可畏啊。
  今日听到母后对杨太妃的抱怨,被兴男公主与此前那种隐忧联系起来,如此再一想,便隐隐意识到母后这一番不满看似是对杨太妃,其实内里只怕也是有一部分是对自己的。否则此前便不会说她这个做女儿的,在苑中人望反而超过了母后。
  如此再一想,母后对杨太妃的怨气便可以明白了。母后这是在埋怨杨太妃关心女儿身世却不与嫡母商谈,反而频频来问她这个晚辈,如此便让母后感到尴尬和不满。
  眼见兴男公主在席中沉默不语,皇太后倒没意识到自家女儿已经想了这么多。其实她对杨太妃的抱怨,大半还是近来心情烦躁所致,至于因何烦躁,就连她自己都有一些奇怪,想不明白。
  此前虽有国事艰难,但是她家贤婿在淮上大破贼奴,未来形势可以说是一片大好。膝下二子茁壮成长,皇帝的婚事也渐渐将有定论。如今内外俱无忧愁,较之几年前已是不可同日而语。
  可是近来她的心情却不乏烦躁,深思起来又不知这烦躁由何处而生,由此而对周遭人事都多有迁怒,甚至性情都有些变化,不再像此前那样和气温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