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整个作战部署是方面军司令官蒙塞提出来的,由沙恩霍斯特参谋长加以完善确认。在蒙塞将军的战略思想中,体现了香槟混成系将官们一贯的作战风格:
想尽一切方式方法,将敌人吸引到己方设定的理想战场;
无论何时何地,需要尽可能的保持对敌作战的绝对优势兵力。所谓以少胜多的战例之所以经典,那是它们都属于小概率事件;
为了胜利,战场后方必须保留数量足够的战略预备队;
……
临近黄昏时分,距离克卢瑟3公里外的一座山岗处,在一大片高大山毛榉树的围绕下,38岁的扬·亨利克·东布罗夫斯基正举着一个大号的单筒望远镜观察远方的城镇。时不时的,他的眼角边显露出不被人察觉的一丝忧郁。
尽管东布罗夫斯基一直都自誉为纯正的波兰人,但他的父亲老东布罗夫斯基实为萨克森军队上校,而母亲为普鲁士人。十多年前,当东布罗夫斯基的父亲逝世时,留给儿子的仅有一把军刀和两匹马,但对于惯于穷困、勇敢和倔强的波兰贵族而言,只要拥有战马、军刀与爱国之心,家族的崛起并非什么难事。
与其父亲一样,东布罗夫斯基在萨克森军队开始他的军事生涯,此后他还在普鲁士军队与俄军中效力。需要说明的,东布罗夫斯基尽管在萨克森和普鲁士服役期间,受到德意志文化极大影响;加之身边波兰人很少,以致他的波兰语说的很差,但并不影响充满爱国心的东布罗夫斯基打算加入波兰军队。
两年前,时任波兰国王的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都·波尼亚托夫斯基亲自邀请东布罗夫斯基回归波兰,并在1792年授予东布罗夫斯基为波兰军队的骑兵少将。然而短短半年之后,东布罗夫斯基在察觉到如今的波兰不过是被圣彼得堡掌控的俄国附庸国时,他便愤而辞去了一切军职,重新回到萨克森公国……
十分前,这位波兰第二军军长不久前得到侦查骑兵送来的消息,那是俄国守军居然在占领该城之后的两天里重新修缮了东面一处破损严重的城墙。事实上,原本就是波军故意为之,预备等到奥日什战斗打响之后,乘着天黑奇袭克卢瑟城的关键。
此外,驻守克卢瑟的俄军指挥官还下令驱散或是关押了城中所有没有妇孺家眷的波兰轻壮,这使得波兰第二军无法在战斗过程中得到城内波兰爱国者的积极响应。
不多时,一名副官快步走过来,他向着东布罗夫斯基汇报说:“将军,已经查实驻守克卢瑟的俄军总共三千人左右,其指挥官为利纳斯·韦里加将军,据说他和他的家族来自投效俄国沙皇的立陶宛贵族。”
“利纳斯·韦里加?!”东布罗夫斯基内心反复琢磨着这个似曾相识的名字,忽然间他想起自己在萨克森军队服役期间的一名来自北方立陶宛地区的战友,正是名叫利纳斯·韦里加,而且年龄与性格也非常符合。
那个时候,由于萨克森选帝侯弗雷德里克·奥古斯塔一世从路德宗改信为罗马天主教,于是被华沙贵族议会选举为波兰国王。所以,萨克森、波兰与立陶宛三国名义上还属于一体,即所谓的波兰…萨克森君合国。
其后,1778年到1779年期间爆发的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也被戏称为土豆战争)中,还是骑兵少尉的韦里加向长官主动请缨,带领不足百人的士兵坚守苏台德山脉的一处山隘,防止隘口对面的两个奥地利步兵团通过该区域。其作战目的在于为萨克森与普鲁士联军官兵忙着在波希米亚地区收获土豆赢得更多的时间。
在那场长达5天5夜的激烈战斗中,处于劣势兵力的韦里加和他麾下的士兵始终将奥地利人滞留于狭长山隘之间,举步维艰。直到战争结束时,奥地利人最终没能得到苏台德区北面平原的一颗土豆。
等到战争结束时,时任萨克森选帝侯曾希望越级晋升韦里加为上尉,但被后者谢绝。那是历史悠久的韦里加家族,这个波兰…立陶宛王国的大贵族兼侯爵世家已正式投靠了圣彼得堡,并公开向叶卡捷琳娜二世宣誓效忠。不仅如此,这些立陶宛卖国贼为了取信于俄国人,甚至还放弃了天主教进而去改信东正教。
“……所以,劝降利纳斯·韦里加是毫无可能的,最终的结果只会提前暴露整个方面军的战略意图。”东布罗夫斯基摇了摇头。
在面对参谋们提出的作战思路时,东布罗夫斯基直接切断了身边将校军官的上述想法。作为一个能坚守阵地3天3夜的指挥官,韦里加属于一个意志坚定的人,他宁可阵亡也绝不会舍弃自己家族,重新投靠法国以及曾经的波兰祖国。
尽管东布罗夫斯基和他的军官们非常确信,波兰第二军相对于城防守军近乎十倍的优势兵力,足以拿下波兰…立陶宛叛国者坚守的克卢瑟。然而,实施战斗的时间切入点是个大问题。
再过几个小时,第四军与波兰第二军一部就要围歼奥日什镇内的俄军普列宁所部。只有当奥日什的战斗打响之际,波兰第二军才能顺势发动对克卢瑟的攻势,并要求在第二天拂晓前彻底加以占领,并巩固阵地。
倘若进攻时间过早,势必将惊动西部奥日什镇内的俄军,以及东面数十公里外的俄军主力;但如果行动时间过晚,东布罗夫斯基率领的两万波军未能及时拿下克卢瑟的话,将可能在郊野外陷入东西方向俄军的夹攻而陷入崩溃。更重要的是,一旦波兰第二军失败,极有可能导致整个战略部署付之一炬……
就在军官们一筹莫展之际,东布罗夫斯基再度举起望远镜,他详细观察那座克卢瑟镇。不经意间,这位波兰将军敏锐察觉到驻防该镇的俄军士兵大多数不是真正的俄国人(东斯拉夫人),而是为俄军效力的,依然信奉天主教的立陶宛籍士兵。
那是守军士兵们在面对教堂外的十字架进行完祈祷,于胸前画十字时,并非东正教用两个手指划这十字,而是天主教习惯,用整个手掌划出十字。
很快,一个疯狂而大胆的作战思路在这位波兰将军头脑里迅速形成。
……
第381章 奥日什…卢瑟攻防战(5)
13世纪之前,波兰与立陶宛依然是分属两个不同宗教信仰的国度。当条顿骑士团的疯狂进攻,迫使这个信奉多神教的立陶宛大公国不得不投效于波兰人的保护,继而又昄依了天主教。可即便如此,这两个国家只是处于名义上的统一,联合的主体不过是波兰王国与立陶宛大公国之间的王室联姻,与绝大部分平民无关。
从16世纪开始,尽管不再有条顿骑士团的袭扰,但立陶宛的东部领土又不断遭到莫斯科大公国(俄罗斯的前身)的侵占,迫使立陶宛与波兰走得更近。
1569年7月,波兰与立陶宛在卢布林重新签订联盟条约,规定两国有一个共同的议会、共同的选王制和执行一致的对外政策,原来属于立陶宛的乌克兰地区直接并入波兰版图,立陶宛大公国保留其政治独立性,拥有自己的政府、法律、军队和国库,史称“卢布林合并”。
从此两个独立国家正式合并,建立波兰…立陶宛王国,波兰语和立陶宛语一样,同时成为这个联合王国的官方语言。
需要说明的,历史上的这一时期也属于波兰…立陶宛王国历史上的最辉煌时代。即便是强横无比的普鲁士公国,也不过是依附于波兰的诸多附庸而已;而野蛮人充斥的莫斯科大公国更被波兰的翼骑兵和立陶宛的胸甲步兵打得百余年间都抬不起头,就连首都莫斯科也被波兰贵族军阀长期霸占。
根据《卢布林联合协定》,立陶宛大公国的诸多领土被转给波兰王国领地,立陶宛自身在波兰的统治下也逐渐被波兰化。不过,大公国仍旧在联邦体系中仍保留诸多权力,其中包括也已拥有自己的政府、财政国库和独立的军队。
在俄奥普三国第一次瓜分波兰的1772年,俄国人最先获取了立陶宛东北部领土(立窝尼亚);等到1793年第二次瓜分波兰时,整个立陶宛被俄罗斯帝国吞并,原本属于波兰内陆河之一的涅曼河,也成为分割波兰与立陶宛两地的边界。
在另一个时空里,尽管波兰数次经历灭亡与复国,并在二战之后重新涅槃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波兰…立陶宛联邦自1793年之后就永远的消失于历史长河。
事实上,与大部分波兰人那种狂热而焦躁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绪相比,立陶宛的普通民众以及部分贵族并不太热衷于恢复两国联邦,他们更愿意成立独立的立陶宛王国,或是依附于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