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农业中华(郁榕)-第2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彭德怀则直接送到敦煌去了,到吉鸿昌的骑二师去当副师长。

全国的战乱基本平息,**虽然拥有了湖北、四川、河南、陕西、甘肃、绥远六个省,还有内蒙,湖南的一半以及江西的小小部分。成为了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只军事力量,而且有四川这样的人口大省,只是占据的一大半都是荒芜人烟的北方地区。

蒋介石派张继去山东请孙传芳出山,谈起张春。孙传芳说:“张为民为人稳重,但是咬起人来够狠。只是现在恐怕动不了了。”

张继问:“有何说法。”

“张为民,治国之才,类似诸葛孔明。但孔明六出祁山,无果而终,只是把蜀中建成了天府之国。张为民拿下河套,不把它治理好,恐怕不会动。河套啊,想治理好,不是一朝一夕,举全国之力怕也不能。可是如果真让他治理好了,国家至少能够享受三五百年的福泽。”

张骥把这句话转告了蒋介石。说应该趁张为民治理河套的机会,稳定党内。党国拥有的都是富庶之地,将来和**才有一争之力。蒋介石听从这个意见。开始策动对汪精卫的夺权斗争。

第一百章知识带来改变

洞庭湖与鄱阳湖的治理,是结合土地改革一起进行的。清朝时曾经为了防洪和蓄洪,要扒掉老百姓围湖造田的堤垸,但是由于没有解决土地关系问题,也没有给老百姓一条活路,所以成千上万百姓跪在堤垸上不让扒。

老百姓不是不种植其它农作物,一方面是朝廷不重视,不收购。另一方面交通导致农产品运输成本非常高,连朝廷征收军粮,也有很大一部分消耗在路上的。没有人种植也就不会有各种加工业,加工出来的产品也卖不出去。这就是恶性循环。

所以改变土地关系只是农村改革最基础的一部分,而交通问题的解决会大大降低农产品在流通中的成本,让异地老百姓买得起。

比如湖南洞庭湖周边地区粮食运到包头,以前恐怕十不存一。现在通过铁路运输,消耗极小,成本也很低。

张若茗曾经在一篇论文中强调了如何核定运输成本,避免商人收取暴利的问题。曾思敏和郭华对于交通运输系统的管控非常严格。同时吴佩孚也在努力完善铁路调度系统,增加铁路利用率和运力。仙女研究院研究出了大型集装箱,带有冷藏功能的集装箱,能够完成保鲜问题。

洞庭湖周边的一些收购各类点收购鱼类,肉类,各种蔬菜和农产品。主要是出口和运往北方。只有一些特产才会在城市的市场中出现,而且大多数都是加工出来的食品。因为城市现在很难和农村区分来开。完全不从事农业生产的家庭还是不多。主要是学校,工厂,商业区的商人,且大部分是外地商人,还有就是在草场进行游牧的牧民、从事林业的工人、渔民和养殖业者等等。

由于政府核算的成本太严,价格信息的传递比商人们中土运输的时间还要快。一些从事内部商品流通的个体商户几乎无法生存而加入了国营供销系统。因为至少能够保证家人有不低于其它家庭生活的保障。

也有一些加入了张若茗的对外贸易大军。

因为这些政策。洞庭湖与鄱阳湖湖区的居民开始外撤和产业转型。进行渔业和浅水种植业,也有从事各型养殖业的。大部分的堤垸都拔掉了。湿地和沿岸的林区都在恢复。

而农业技术的改良迅速遏制住了水土的流失。进入湖区的水量稳定,泥沙量很少。即使是暴雨也是如此。毕竟江南的环境的恢复能力和进化速度都非常快速。

越往北,恢复速度越慢。

渭河流域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分水岭。

好在从兰州到西安。一条由道路与河流水土涵养区形成了巨大绿色长廊正在形成。牧业、渔业、林业的加工业、工业的比重在增加,吸收了大量的人口,农业的比例在收缩。渭河的泥沙量减少得很快。

用于抽水灌溉的磅房的沉淀池的周边已经种上了一些草,只是管理人员还不敢拔掉水泥沉淀池。

管理磅房的学生已经在村子里落户了。是村子里的村长,在村子里威信很高。

“这个水质已经比以前好多了,以前一杯水有一半的泥沙,现在不到六分之一。主要还是农田里的水土流失。种植了草和树的地方很少。林业站今年还准备把苔藓和地衣植物也引进来。”

这个年轻的村长带着张春和丽质走到一棵树下。树下面是一块人工的长满了苔藓的草皮。另一边是地衣的草皮。

“他们一般带一些来,扔在树荫和草丛中。主要是阴暗潮湿的环境。刚开始的时候,只有很小,但是长得很快。现在已经有这么大面积了。”

丽质用放大镜观察了一下说:“不错,生活在苔藓里面有很多昆虫和生物,这里的落叶要比其它地方腐烂得快一些。水分的涵养也很好,水汽在上面凝结,到现在也保持着湿润。”

“这里黄土遇到水会有膨胀和塌陷的现象。这是黄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同时它一干就会板结,非常不利于植物和生物的繁衍。若以水土流失的遏制可能要比我们想象的要晚一些。不是光种草和种树就行。土壤中腐殖质与生物种群数量可能需要五到十年能达到应该有的效果。”

“农田的产量怎么样?”

“不好。产量是湖北地区的三成左右。这里就是使用磷肥的效果也不好,因为土壤环境不好,磷肥中的菌种会很快死亡。就算是和农家肥同时使用,效果也不理想。而且肥力会很快流失。不过我们把村子里所有的农田全部集中起来,向这样一行油菜,一行小麦,一行豆类。一行红薯,靠近水沟还种植了芋头。还有一些引进的国外进行的作物。尽量进行套种,把收获季节错开。减少土壤暴露的时间。两年的农家肥和秸秆还田,虽然效果不好,但是已经比刚开始好多了。只是村里人累一点,每天都忙个不停。收入还是不错的。生活好了很多。”

张春笑了:“干得不错,生活还习惯吧?”

年轻人看了看身后的年轻妻子和老乡们,笑着说:“习惯,条件不如湖北,但是会好起来的。我们还搞了一些养殖业,各家蔬菜种植的品种也多了很多。就是没有,我不还是有工资吗。上街卖就是了。”

张春和丽质走到农田里看土壤。墒情还好,里面已经有了一些发酵后的秸秆。不过确实如年轻所说,还没有形成腐殖层,很干燥,生物种群极少。

“你觉得再减少一半的水土流失量,需要多长时间?”

“单说农田,其实做好错开收获季节,套种和作物多样化。两年最有就能做到。不过我们想的是要是能恢复到湖北一类农田,大概还需要五年时间,倒是到星级田,非要十年不可。”

丽质笑道:“你们还把农田也分类了。”

年轻人点头道:“湖北老区的一些农田已经呈现出黑色,一杯水倒进去,能够保住一半的水,因为里面的生物和微生物种群很多,并且和植物是共生关系。这种土地产量都很高。对于生物磷肥和生物钾肥的利用非常高。老百姓把这种田叫做灵田,我们叫暗月级农田。”

“真有这种农田?”他身边的妻子问。

“有,不过需要长时间的培养。老区有养了三十年的农田,就是这样。这样的农田如果合理种植。就是下暴雨,留出来的水都是清澈的。陕西不行,能达到一类就不错了。一类的标准是土壤中的发酵秸秆的腐化不会停止。你看现在土壤中的发酵秸秆很快脱水,腐化停止了。代替腐化的是氧化,差远了。”

“是啊,确实不是适合微生物的生存,所以腐化才会停止。会好起来的。你做得非常不错。”

年轻人不好意思地说:“张先生,我想我能不能留在这里,我对这里有感情,您过几年来,我交给您一类田。”

丽质笑道:“是舍不得老婆吧。”

两个年轻人都脸红。

张春笑道:“想留下就留下,不过不要忘了学习和总结,把你的经验写下来,传给你的学弟学妹。而且要小心,你的学弟学妹接触的可比你多,不努力,就会落后。当农民也不是那么简单的。”

年轻人嘻嘻笑了:“学弟学妹比我们强是应该的。不过他们要比我儿子女儿强才算有本事。”

跟在张春身后的两个学生笑道:“学长,你这是耍赖,要比我们都比儿子才行。”

汉中平原和渭河两岸,留下来的学生很多,大多数都会定居下来。陕西一带,普通家庭中,在各加工企业上班的人口比例很少。但是湖北一带每个家庭多多少少都有人在附近的工厂里上班,由于分散布局,城市与乡村几乎没有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