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传旨,朕要召见小青!”
第六十二章 莫欺少年不长智
朱小青,作为赵桓的小舅子,自己与他来往却并不多。
皇后比较恪守本分,并不让家族攀附权利。她知道,历史上外戚参政的没有几个好下场。
倒还不如仗着她国母至尊让亲人坐享荣华富贵,权利这东西只会让人的欲望膨胀。
皇后一族,都比较低调。这也与朱琏平日谆谆教导有关,想那汉朝外戚无不落得个尸骨无还遗臭万年,盛唐武世家族也为世人唾弃。
朱小青是皇后的亲弟弟,平日极少抛头露面,从不好张扬。除了亲近之人也很少人知道他是皇帝的小舅子,皇后的亲弟弟。
但他对时政的敏锐嗅觉让赵桓暗呼人才,这种人乱世中有扭转乾坤的能力。
“小青见过陛下。”一进门,朱小青就没有表现出惧怕赵桓的样子,反而是骨子里透露着自信。
“恩,小青啊。朕问你,蒙古已经开战,你对战局如何看法?”赵桓期待着从他嘴里得出不一样的答案。
“陛下,我以为没什么难的。水来土掩兵来将挡,蒙古人打进来我们就打回去。”朱小青说道。
赵桓失望了,他还以为能听到一副高谈阔论的独到见解。没想到朱小青只是纸上谈兵,赵桓些不耐烦了,他看了眼皇后:“恩,小青说的是。你少来宫内,既然来了就多陪陪皇后吧。”赵桓岔开了话题。
朱琏也看出赵桓有些不悦,于是也劝到:“青弟,你陪我回仁明殿看看昕儿吧。”
没想到朱小青却接着说道:“战术无它,唯智勇。有岳飞与韩世忠足够了,陛下想的是应该是不拘一格降人才。”
赵桓眼前一亮:“哦,说来听听。”
“有时候一场战役的胜败并非是装备的优劣、人数的悬殊,而是领军者的魄力。一个优秀的将领能够带出一支优秀的队伍,陛下只要选出几个能征善战的人才,蒙古何足道哉。”朱小青说的很狂,他这个年纪独有的轻狂。
“莫非你有合适的人选?”赵桓问道。
朱小青点了点头:“陛下,我推荐一个人,只要给他两万骑兵,他就能横扫漠北。”
赵桓皱了皱眉头,原先他还以为朱小青会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如今看来不过是个满嘴跑火车纸上谈兵的小孩子,当下微微一笑:“朕知道了,你先下去吧。”
朱小青却并不想走的意思:“陛下,我说的这个人就是我。我自己!给我两万铁骑,我能横扫漠北!”
“皇后,带小青下去吧。”赵桓摆了摆手。
朱小青还想争辩,朱琏过去拉着他:“青弟,走吧,昕儿可是很久没见到他的舅舅了。”
朱小青抓着朱琏的手臂:“姐姐,你跟陛下说说。只要给我两万骑兵,我定然能啃下蒙古这块硬骨头。”
“你的牙是镶了金钻的?”赵桓怒道。
如果说刚才他还一直在忍耐,那是看在他年纪轻轻不知天高地厚,还有就是他是自己小舅子的份上。
而现在赵桓再也忍耐不住,他看着自己的小舅子:“两万铁骑灭蒙古,你怎么不上天!你让朕把两万将士的性命交给你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身上?”
“陛下!莫欺少年不长智。蒙古人数不多,可他们为什么那么能打?打仗靠的是智慧和勇气,还有领兵者的个人魅力,并不是人数多就能赢。汉唐匈奴、大宋契丹、女真、再到现在的蒙古,他们那支军队人数多了?不都是照样驰骋天下所向披靡,为什么?我们总在吹嘘自己是吃苦耐劳的民族,吃苦耐劳不止是挨饿上吧。”朱小青据理力争。
赵桓气的把茶杯都摔了:“你知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朱琏吓得一哆嗦,若是换做别人敢这么跟皇帝说话,十颗脑袋都没了。
“哼!”朱小青气的一甩袖子拂袖而去。
赵桓几乎气炸了肺,敢给自己甩脸子的,也就这个小舅子了。
“臣妾告退。”朱琏是个聪明人,她知道这时候越劝赵桓越生气,干脆什么都不说,悄悄地退了下去。
整个文德殿只剩下赵桓和曹东升两个人。
谈论政事的时候,曹东升都会把自己当成空气,而赵桓却把目光看上了他。
“曹东升,你说,朕还以为他有多大能耐!在这跟朕纸上谈兵,朕要把两万铁骑交给他,岂非害了这两万将士的性命!”
曹东升有些莫名其妙:“陛下缘何如此生气?”
“什么?”赵桓一愣。
“他只是和陛下讨论一下而已,犯得着么。”
赵桓也有些莫名其妙,为什么自己会生这么大的气。他不过是个孩子,不过是来争论一下他自认为是对的的一件事。
人类总喜欢把复杂的事简单化,简单的事复杂化。赵桓却不知道,后来宋蒙残酷的战争来看,还就如朱小青说的那么简单。
而后来的朱小青也却如自己所言的那样,两万铁骑横扫漠北,大有当年卫青霍去病的气概。
第二日早朝,紫宸殿。
“众位爱卿可能都已经听说了,蒙兀国背信弃义,对我大宋开战了。他们在边关频繁滋扰,杀我大宋子民,夺我百姓财物。是可忍孰不可忍!”
赵桓冷冷的看着殿下的群臣继续说道:“有一件事朕不明白,为什么蒙古人那么清楚边防士兵的部署。他们能轻而易举的避开边关的守卫将士,肆意掠夺烧杀,这是为什么?”
这是为什么大家心知肚明,皇帝不过是在抛砖引玉而已。于是有人跳出来了,兵部侍郎李清远站出来道:“陛下,很显然这是我大宋出了奸细。我们有了汉奸,咱们首要任务是揪出这些汉奸卖国贼!”
“说得好!”赵桓站了起来:“为什么边关数十万将士挡不住蒙古人的骑兵,就是因为有了奸细。这些人为了一己私利出卖国家利益罪无可恕,谁愿意去边关替朕收拾这群害群之马,将这些奸细捉起来绳之以法?”
赵桓连问了两遍无人应声,谁特么京城好好的舒服日子不过,去风沙漫天的边关啃沙子。
第六十三章 榷场关闭抓走私
“若谁肯去边关,朕封其为抚谕使,官至太尉。”赵桓给他们许以高官,看看这些臣子们的反应。
这可是个巨大的诱惑了,太尉,那可是个肥缺。
刚才跳着脚的李清远跳出来:“臣愿前往。”
李清远知道,兵部侍郎四位,自己并不受皇帝待见。他这辈子能保住这个官位已经不错了,加上年龄原因,仕途基本止步了。
皇帝给了这个机会,自己岂能再不把握住,于是自己率先跳了出来。
果然赵桓很是满意:“好,传旨李清远,朕封你为山西抚谕使,彻查西北投敌叛国,出卖同胞之行为!”
李清远大喜,双膝跪地:“臣,遵旨!”
山西,奎县。
宋蒙交界处,原属宋夏边境。奎县地处荒凉,然经济却很繁华,究其原因这里是宋蒙最大的榷场。
大宋与蒙古在西北的贸易往来奎县占了近三分之一。
然而不久这里便遭到过蒙古铁骑的大肆抢掠。
奎县属于横水沟、桃仙镇腹地交界处。因横水沟与桃仙镇都有驻兵,且奎县在这两地腹地,敌人若是来犯那等于说是自投罗网。
是以韩世忠并未在奎县设防,却不曾想就是因为这,奎县惨遭蒙古骑兵抢劫。
蒙古兵抢劫牲畜谷物,掳掠妇女、强奸杀人,可谓无恶不作,奎县县令的人头也被挂在了衙门外。
等横水沟和桃仙镇的驻军得到消息将来路切断,并且赶往奎县的时候却发现蒙古骑兵早已远而遁之。
这就有问题了,蒙古人怎么会知道奎县没有驻军的。那么定是有奸细告密,所以朝廷下令,严禁大宋百姓与蒙古贸易。
但边境贸易是奎县立县之本,若停止贸易,对于原本地处荒凉的奎县来说无异于致命打击。
于是许多人就敢冒风险继续与蒙古私下交易,他们用大宋的茶叶瓷器换取对方的牛羊马匹,然后将牛羊马匹再运到内地。
随着朝廷持续出台一系列严酷政策,地下走私生意也越来越隐蔽。
新上任的奎县县令周桂桐,这家伙雷厉风行,带着一干衙役稀里哗啦将走私者下了大狱。
草民百姓最怕的是什么?古往今来都是一个理,民怕官。
这些百姓们最怕的是官,他们看着家里眼巴巴的老婆孩子,再看看已经空了的米缸。于是一咬牙提走了桌子上的两大包茶叶,抹黑悄悄的出城,来到奎县后山。
后山同样有小心翼翼的蒙古百姓,他们小心的牵着自己家里的牛羊,等待着买家的出现。
夜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