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斯大林已经在震撼世界的十月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被某些人称为“最伟大的平庸者”的斯大林,没有希特勒那样的天赋和敏锐的直觉,也不会凭借狂热的情绪去歇斯底里地蛊惑人心。但他有足够坚强的神经和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来实现目标而不惜任何代价与牺牲;也有着足够灵活的手段来利用各种因素。
对斯大林来。继承故去的列宁成为苏联新的领导人并实现伟大梦想并不轻松。苏联不像战败国德国那样受凡尔赛条约的限制,但这个新生政权被整个西方世界仇视的程度却远远超过了德国。俄国在战前就远远落后于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强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和随后的大规模残酷内战又带给她空前的毁灭。固然,输掉战争的德国付出了700多万人的生命,工业产值下降了50%。还遭到战胜国的勒索。但战火毕竟没有蔓延到其本土,国家元气尚存,因此德国实际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受损害最的欧洲大陆国家。
而在俄国,战火燃遍了全国。吞噬了1400万条生命,城市和乡村被化为废墟。国家陷入混乱的无政府状态。当硝烟散尽,巨大国家的广袤大地上遍布着断壁残垣和来不及掩埋的尸体。经济基础遭到无情的摧残,数百年来积累的财富几乎丧失殆尽。活下来的人们生活在物资和食品的极度匮乏中,即便是得到特别供给的红军,每人每星期也只能得到1公斤长了绿霉,而且还掺着碎布片、绳头的黑面包。而无数被战争剥夺了一切并变得来历不明的人-刑事犯、旧军官、贵族和孤儿-则在四处游荡,暴动、叛乱此起彼伏。西方世界之所以放松了对红色俄国的进攻,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认为遭到重创的俄国事实上已经不存在了。
面对这样一副烂摊子,苏维埃政权首先要做的是重建国家。为此他们暂时和西方达成妥协,建立起国家关系,恢复经贸往来。在国内,伴随着新经济政策的推行,被老布尔什维克称为“杀不绝”的资产阶级和灯红酒绿的生活重新出现在革命了的莫斯科街头。但过渡是暂时的,在列宁死后,随着斯大林领袖地位的巩固,一个全新的时代开始了。斯大林在1927年的讲话成为新时代的宣言:“新的帝国主义战争,这一问题是现时的基本问题,这是几乎不能怀疑的了。”按照20年代苏联军事理论,由于“存在两个对立的社会体系”,苏联将面临“一场长期的,残酷的竞赛,交战双方的全部经济和政治基础都要在这一场竞赛中受到考验”。苏联与强大的资本主义敌人之间进行的将是一场长期的全面的战争。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双方在政治、经济整体实力上的较量。为此,苏联必须真正将国家的全部力量用于战争的准备。斯大林在1933年一次秘密会议上过:敌人“随时都可以利用我国技术上、经济上的弱点来进攻我们”,因此“党不得不鞭策国家前进,以免错过时机,而能尽量利用喘息时机,赶快在苏联建立工业化基础……党不能等待和应付,她应当实行高速度。”
第五百五十四章 斯大林的“东方”计划
要实现高速的工业化,首先需要大量的钱。对几乎一无所有的俄国来说,只有地里打出的粮食和原材料能够换钱。但小生产者的农民不会轻易交出粮食,他们曾嘲笑亲自下乡收粮的斯大林:“你要给俺们跳个舞,俺们兴许给你点粮食”。
斯大林当然不会去跳舞,而是用铁腕建立了集体农庄。在付出了巨大而残酷的人道代价后,粮食终于被控制在政府手中,并以源源不断地出口来换取工业化所需要的资金。俄国的艺术品和沙皇的珍宝也被拿来从西方富豪手中换钱。到1936年,为了得到伦勃朗、鲁宾斯等艺术大师的杰作,包括著名美国百万富翁古尔本、凯恩和美国前财政部长梅农在内的阔佬们付给了布尔什维克1亿多美元。从各种渠道弄来的钱大都被用于大量进口机器和引进技术。在1932年,英美两国全部出口机器设备的一半都被苏联人买去,大量失业的国外技术人才被招募到苏联。同年,已有外国专家1810人,技术人员10655人在那里工作,西方经济危机为苏联创造了不少机会。
为了尽快建立强大的国防,工业建设重点被放在直接为军事服务的重工业上。在战前13年,苏联国防拨款达1701亿卢布,而同期工业总投资也不过1850亿卢布。苏联人民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工业突飞猛进。烟囱越来越多的同时。日用品和食物却依然极度匮乏,“我们没有猪肉、没有牛奶、没有黄油、没有面包、没有菜汤,但我们有米高扬”的笑话到处流传(在俄语中,上述各词均以m开头,米高扬当时负责国内供应)在合住的房子里,人们得排队上厕所。苏联人的生活水平远远低于德国和中国。在亿万人民的努力下,斯大林所要求的高速度得到了实现。但这种在“高速”中建立起来的工业虽然总量庞大,却是极不完善的。
和中国相比,苏军中训练有素的军官和军士却极为缺乏。即使在只有10万陆军的时代,中国仍然保持有一支高素质军官、士官队伍的军队。在1929年。每1000名中**人中就有100名军官、30名中士和至少400名下士。在军队编制之外,还有大量退役的军官在拿着高额退休金,各种民间军事组织在1935年以前就储备了700万后备人员,为建立庞大而精良的军队提供了保证。
而在苏联。革命风暴早已消灭了俄国旧有的军官团,少量留存下来的军官也不受新政权的信任,而新制度下培养出来的红色指挥员还缺乏素养和经验。财政上的限制以及劳动力的短缺使红军的地方部队有90%的人员不能脱离生产,每年只是接受短期集训,充其量只能算民兵。
苏联军队的扩充也受到了战前外交政策的影响。在遭到整个西方仇视的苏联,为了防止“十字军东征”和彻底被孤立,任何军事措施都来得格外小心翼翼并严加保密。作为这种韬光养晦的代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苏军总兵力虽然达到了200万人,却也仅相当于他们的德国盟友人数的一半。而战斗力低下的地方师才刚刚废除。
1936年开始的大清洗对苏军战斗力的影响大大超出上述因素。4万多名作为军队骨干和精华的红军军官被迫害。斯大林或许认为通过肃反可以巩固他的政权和军队,使之更加坚强和稳固,但这一切所付出的代价之大却超出了他的估计。
对于斯大林来说,资本主义国家全都是敌人,只是威胁程度不同而已。德国征服欧洲的战斗顺利得让斯大林和他的将军们都感到不可思议。德国的胜利刺激了苏联的野心,在中国和日本全面开战后,斯大林赶到机会来了,于是开始打算实施自己的雪耻计划。他的计划不仅仅是要收复当年被中国占领的东方领土,而是消灭中国,建立一个“黄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
斯大林如此急于消灭中国。绝不是出于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他本人对此做出过解释:“今天我们武装的比任何时候都强大,但这种军备水平我们保持不了多久……总有一天中国人会闯进来,也许是**年以后,也许是一年以后”;“时间对敌人有利。目前的力量对比只会向不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中国人没有睡大觉”。显然,斯大林意识到苏联潜在力量上的劣势和本质的缺陷。以及中国蕴藏的巨大潜力。如果等到克服了这些缺陷以后再进攻中国,苏联将丧失暂时的优势、失去统治世界的机会。基于这样的判断,斯大林认为他不能等待。;出于同样的考虑,他也不能等到德国消灭英国以后再进攻中国。毕竟在1941年,不列颠岛国的力量不足以威胁德国在欧洲的统治,苏联没有必要为她而丢掉消灭中国的难得机会。而且斯大林相信,“如果胜利,可能造成迫使英国媾和的形势”,同时“消灭中国之后就会大大增加日本在远东的力量”;不仅如此,整个世界都会因为中国的崩溃而“屏住呼吸”,这将为苏联夺取世界霸权铺平道路。
苏联入侵中国的计划有一个与之密切相关但却鲜为人知的计划:“东方”总计划。该计划的细节没有多少人知道。但和这个残暴的计划相比,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关于苏军侵犯中国公民的行为不受军法处罚的《占领地区特别管辖权和军队特别措施》以及据斯大林本人估计将饿死几千万人的对华经济掠夺政策都显得黯然失色。根据现存的相关资料。可以确认该计划至少要将中国西伯利亚、蒙古、东北和西北地区及其他一些地区的4600万至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