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高科技军阀(银刀)-第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加藤高明看着政务局长小池张造送来的流亡日本的国民党领袖的信函,轻蔑地一笑。
“不过从这上面来看,泄漏消息的应该不会是他。”小池张造说道。
小池张造这么说,并不是没有根据,因为这封信函上提出的“日盟约”草案,竟然有好多地方和“二十一条”可以说异曲同工,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日本及华,为维持东亚永远福利,共同体认两国合作之必要,特约定如左:”
“第一条,日两国合作,凡有关他国对东亚外交事件,先行互相照会协商。”
“第二条,为方便日两国协同作战,华陆海军使用之武器、弹药、装备等,均采用与日本同一型式。”
“第三条,基于与前条同一之目的,华陆海军在聘用外**人时,以采用日本军人为主。”
“第四条,为期日政治确实合作,华央政府及地方官署在聘用外国人时,以采用日本人为主。”
“第五条,为期日经济协同展,在日华重要都市设立‘日银行’及其分支机构。”
“第六条,基于与前条同一目的,在华方面为经营矿业、铁路、及沿海航线等,而若需要他国资本或合作时,应先与日本协商;倘日本无力办理,则可与他国协商。”
“第七条,日本为华改良币政及调整通货给予必要援助,俾早日完成。”
“第八条,日本赞助华改良内政、整顿军备,俾建设为健全国家。”
“第九条,日本赞助华进行改订条约、自主关税及撤废领事裁判权等事务。”
“第十条,在属于以上各条范围内之约定,非经两国外交当局、或在本盟约签署之两国人认可,不得与他国缔约。”
“第十一条,本盟约自签订之日起,有效期为o年,并得依据两国之期望予以延期。”
加藤高明看完后,随便地将信函丢在了桌子上,表明他对信函里的建议丝毫不感兴趣。
“你是不是认为,我们在推翻袁世凯政府之后,应该扶持他成立新的国政府?”加藤高明问道。
“我觉得政府应该考虑一下。”小池张造说道。
“我宁可在现在的国政府内部寻求代理人,也不会考虑他。”加藤高明冷笑了一声,“据我所知,帝国政府及民间团体支援了他们大量的金钱,但他们到现在为止,收获的除了失败,还是失败。这样的乌合之众,偶尔利用一下还行,指望他们成大事,是根本不可能的。”
听了顶头上司的话,小池张造不再言语了。
“不过,他既然肯答应签订这样一个同盟条约,对我们来说,在未来也许会有一定的用处。”加藤高明看了看桌子上的信函,“你就负责这件事吧,我需要一份正式的书面件,上面要有他本人的签字和印章。”
“好的,我马上去办。”小池张造点头答道。
“军部的那帮家伙,竟然没有制定任何针对国的军事行动计划!真是可笑!”加藤高明有些恼火地说道,“他们竟然天真地以为派几千人,几艘军舰到国去,国人就会屈服!我简直不敢相信。”
“支那军队本身可以说是一个大笑话,”小池张造说道,“军部如此轻视国人,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第六十六章 在美国订购的重炮

“那也不能如此的轻敌,”加藤高明摇了摇头,说道,“支那海军不值一提,但支那陆军的规模很大,而且装备并不算太差,有战斗力的部队几乎都掌握在袁世凯的手里,袁世凯如果没有一定的实力做后盾的话,是绝对不敢这样拒绝我国的最后通牒的。”
小池张造似乎对外交大臣的话感到有些不以为然,但又不好公然反驳,他很聪明的没有再就这个问题和加藤高明继续讨论下去,而是选择了沉默。
加藤高明又看了看桌子上的信函,起身说道:“你抓紧时间去办吧。”
“是!”小池张造起身答应道。
“希望能象军部那帮家伙说的那样,一个月内打到北京。”加藤高明转过头看了看墙上的日历,冷笑道,“如果他们真能做到,我们就都可以辞职了。”
此时,一个官模样的日本人急匆匆的走了进来,对加藤高明低声说了几句,听了他的话,加藤高明和小池张造全都愣住了。
“看样子我还真小瞧了那位支那公使。”加藤高明若有所思地说道。
95年5月日,北京,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
“真没想到这位陆大公使还是个挺有骨气和心计的人。”杨朔铭苦笑了一声,放下了手的报纸。
报纸上的头版,刊载的竟是国驻日本公使陆宗舆自杀未遂受重伤的消息。
在日本内阁通过对国宣战的决议之后,国驻日本公使陆宗舆将日本强逼国的“二十一条”主要内容和两国交涉详情贴在了使馆门前,然后举枪自击胸膛自尽,幸为使馆工作人员所阻拦,枪击未要害,子弹仅从心脏旁边穿过,但陆宗舆本人却也深受重伤,目前正在医院抢救,并未脱离危险。
这位在“五四”时期被万人唾骂的“卖国贼”,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对日本强盗野蛮侵略行径的最大愤怒和抗议。
“这算是情急之下的‘苦肉计’了,只是对他本人来说,代价有点儿大。这位陆公使素有亲日之名,这一回骂他的人可以闭嘴了。”署理北洋第五师师长的傅孝安点头说道,“不过这样也好,日本人这一回在外交上也是更加难堪了。”
在陆宗舆自杀未遂的消息传出后,世界各国的报刊媒体纷纷对日本野蛮侵略国的行径进了抨击和谴责,并对国的遭遇表示同情,日本在外交上一时间变得非常被动,但尽管如此,日本人却并没有收手的意思。
“他们这些外交官,可以说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了,接下来,就得看咱们这些军人的了。”杨朔铭看着傅孝安说道,“我这一次本来没打算带你们傅家的民团来,但和润兄非要坚持让他们陪着我来,我就把他们交给你吧。听和润兄说,你以前就曾经带着二百多族人北上?”
“那些都是过去的事了。”傅孝安摇了摇头,似乎很是难过。
杨朔铭有些奇怪地看着这位略显忧郁的北洋军官,没有再问。
在和江西的大族石桥傅家结为合作伙伴之后,杨朔铭了解到傅家的族长傅孝有一个弟弟傅孝安一直在北方担任军职,便要傅家帮他联系,为自己以后的展提供帮助(这一次北上抗敌,杨朔铭也得到了傅家的全力支持)在取得联系之后,傅孝安便成了杨朔铭在北京的联络人,这一次杨朔铭来到他并不熟悉的北京,多亏了有傅孝安在,他才得以迅和北京军界的大员们搭上了线。
但对于杨朔铭来说,这位傅孝安其实也是个颇有些神秘色彩的人物。
傅孝安岁投考北洋陆军学堂,9oo年初到德国柏林陆军大学留学,主修步兵科,9o年在学业还没有完成的情况下,便提前回国,在老家拉走了oo多名青年人,他带走的这些年轻子弟全都是在家塾里肄业的年轻人,很多都是旁支的亲族,而他带着他们北上要做什么,却谁也不知道。
在现在这样一个民众普遍化程度较低的时代,想要在直系、旁系的年轻子弟当,集这么多“知识青年”。哪怕傅家有“诗书传家”的传统,而且男丁一向比较兴旺,这也是近乎伤筋动骨的大行动。而此后他和他带走的这些人全都再没有回家。
在辛亥革命期间,傅孝安作为唐绍仪的随员之一,还曾参加了南北和谈,之后便一直在北京任职,从此再未返乡。
对于傅孝安当年带领族人北上的往事,傅家人一直讳莫如深,曾经一度让杨朔铭感到非常迷惑。杨朔铭后来了解到,明末清初之时,傅家的大本营原来在山东莱阳,清军入关之时,傅家曾派出三千人的家军北上保卫北京。熟知历史的他由此隐约的猜到了傅孝安当年带领族人北上的目的,但现在的他,还无法证实自己的想法。
但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在这次抗击日寇的战争,又多了一个可靠的战友。
“你们傅家的民团一共来了一千二百人,有三百人用的都是‘五十响’,他们都在我那里轮训过,战斗力不比正规军差。”杨朔铭接着说道,“你署理的那个北洋第五镇,底子不厚,你又初来乍到的,这些人正好可以帮上你的忙。”
傅孝安苦笑着点了点头。
“你要去接手的那个重炮旅,也就是个空架子,有人没有炮,我已经安排好了,过阵子就会有五十门十八公厘重炮到达,你接过去就行了。”杨朔铭看了看在远处正吵成一团的陆军总长段祺瑞、陆军次长徐树铮和江苏将军冯国璋,平静地对傅孝安说道。
“什么?十八公厘重炮?你从哪弄来的?”傅孝安听了杨朔铭的话不由得大吃一惊,“难道也是老家那里造出来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