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次在打不赢的时候,用阴招伤人。
杨再兴可不是花逢春,他的杨家枪虽说讲究的也还是一个招数,但是他自己是一个力大无穷之人,他之前在遵义军的时候,可是能够一人徒手拉着牛尾往回走,这是一般人根本做不到的,他也是因此才在杨家暂露头角。
杨再兴一出手就是一个大力突刺,蛮族首领从他的攻击之中,没有看到任何的招数,这让他心头一喜。
难道说自己这次遇到了一个白痴汉人,竟然放弃最重要的招数,和自己比拼力量,而且他用的还只是一杆长枪而已,难道说这个人真的嫌活的时间长了。
无论如何,蛮族首领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自己绝对不能够放过,如果说能够杀了这个汉人,对面的那些人应该就会认怂了吧!
第一百八十一章 乌蒙王罗星
蛮族首领自认为杨再兴冲过来,是一个极好的机会,于是他对着前方快速的挥出了自己的斧头。
但是他实在是太小看杨再兴的这杆长枪,杨再兴的才长枪重量达到了四十八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能够算是轻武器,没有任何一件轻武器能够达到这样的重量。
蛮族首领的大斧,跟杨再兴的长枪,马上撞在了一起,两把武器撞击的瞬间,发出了激烈的撞击声,完全不像蛮族首领自己想象的那样。
他以为杨再兴受了这一下,必然会有停顿,甚至长枪都会弯曲,但实际上长枪不但没有弯曲,反倒向着前面继续的推进了一点,就是推进的这一点,使得蛮族首领的大斧不能够继续砍下去。
杨再兴的动作完全没有停,他的长枪对着蛮族首领大斧的侧面,快速的敲击了一下,他本来不会这一招,这一招还是刚刚他跟着花逢春学来的。
杨再兴不但自身拥有着强大的武艺,而且他对于其他人的招式的学习能力,几乎是达到了一个很恐怖的地方,有的招数,只要他能够大概的领会其中的意图,甚至能够一次就学会。
在对方非常惊讶的眼神之中,他的长枪已经划过了斧头的侧面,对着对面的那个蛮族首领的面门而去,只要这一枪能够刺中,对方绝对在他手下,不可能再继续活下去。
“且慢”
此时从远处忽然出现了上千的人马,将他们所有人给团团为主,包括那些乌蒙部落自己的人也是如此。
这些人一看也知道是乌蒙部落的人,因为他们和之前出现的那些人,从打扮上完全是一样的。
说话的那个人,也同样是乌蒙部落之人的打扮,但是从样貌上来说,他跟其他人又有些不同,他的肤色似乎稍微白皙了一些,颧骨也没有那么高,但是他本身又长得非常的魁梧,身高比他周围的所有人都要高。
在这个人喊话之后,杨再兴、花逢春和呼延钰三个年轻人,已经退回了大宋这边的阵营之中,静等之后的事态发展。
“我乃是大宋参知政事秦桧是也,不知道这位首领如何称呼?”
秦桧觉得这个人和之前的乌蒙首领不同,或许他之后要做的事情也会不同,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活下去的机会。
“我便是乌蒙,你也可以叫我的汉族名字罗星。”
乌蒙首领大声,但是又很平和的对秦桧他们喊道。
乌蒙一词在历史上出现,实际上是在公元十一世纪,之前对于这些部落的称呼是乌蛮,其族源甚久远,是乌蛮仲牟由的后裔。
在三国志之中,诸葛亮征服西南少数民族的时候,就有其记录,其首领济火,就帮了诸葛亮大忙。
元朝人托克托著宋史,在“黎州诸蛮”条内有“乌蒙蛮,在州东南千里”的记载,这也是关于这个地区部落的最早记载。
宋代就已经将他们称为乌蒙部了,封罗杓为乌蒙王,又在芒部置西南番部大巡检使司。
宋代的黎州在今四川冕宁,乌蒙蛮在黎州东南千里,从方位、里程推断,当是今昭通地区,具体在什么地方还有争议。
乌蒙在当时实际上指的是一整个面积庞大的地区,从贵州西部,到四川南部,到云南都有分布,当然期间也有别的民族存在,只是乌蛮是最强的整体部落,因此才以其命名整个地区,绝对不会仅仅只是昭通的小片地区。
不过托克托也只是用只言片语,简单地记述了这个部落而已,却没有详细的描述其他的记录,甚至连范围都是不确定的。
新唐书两爨蛮传记:“乌蛮与南诏世为婚姻,其种分七部落:一曰阿竽路,居曲州、靖州故地。二曰阿猛,三曰夔山,四曰暴蛮,五曰卢鹿蛮,二部落分保竹子岭。六曰磨弥敛,七曰勿邓。”
贵州大定府志记“按昆明蛮即居曲州、靖州故地之阿竽路,盖宋朱提、南广二郡。”这里指的“昆明蛮”即乌蛮,又称“昆明诸种”,说明乌蛮绝对不是一个部落,而是地区内一个大的族群内,所有部落的总称。
“盖宋朱提”的“宋”指的是南朝“刘宋”,据此可知乌蛮中的阿竽路、阿猛、阿夔等部落,至少在唐时的居地即今昭通地区及附近的广大地区。
据上引“唐时乌蛮仲牟由之裔阿统者始迁于此”,这段话之中可以知道,阿竽路他们部落当时的大首领叫做阿统,他带领部落结束了游牧生活,迁居于阿竽路。
其俗依然是不知耕稼,以牧畜为业,土多牛马,无布帛,男女都披牛羊皮。
据镇雄县志载:“唐乌蛮后裔阿统与其子芒部同居于此,以后芒部子孙繁衍强大,又以其祖名号此地为芒部。”
阿统一说迁于阿竽路,一说居于芒部,这是个难以确定的问题。笼统一点说,阿统这位乌蛮出名的领袖,唐时已在今昭通地区。
不过对于七个大部落之中的其他六个,是否在昭通还有待商榷。
对于乌蒙部落,说得较具体的是明朝人著述的明一统志,其中记载,乌蒙军民府:“唐时乌蛮仲牟由之裔阿统者始迁于此,至十一世孙乌蒙始强,号乌蒙部。宋时封阿杓为乌蒙王。”
明人曹学佺著述明一统名胜志、清人徐松辑宋会要稿等有类似记载,这都说明乌蒙由乌蛮而来。
大定府志:“有祝明,居堂狼山中,以伐木通道为业。久之木拔道通,渐成聚落。号其地为罗邑,又号其山为罗邑山。”笃慕在罗邑山有写为洛宜山、乐尼白,生了六个儿子,分别发展为武、乍、糯、恒、布、默六个部落,是为乌蛮历史上的六祖分支。其中,布、默两支后裔,分布较广,遍及滇东、滇东北、黔西、黔西南和川南等地,是为今这些地区彝族的先民。
第一百八十二章 乌蒙王
也就是说这个乌蛮部落就是现在,我们所知晓的彝族的祖先,就像溪洞族是苗族、壮族、畲族、部分客家人的祖先,大理是白族的祖先一样。
刚刚这个罗星说自己是乌蒙,乌蒙其实是乌蛮整个部落大酋长的名称。
乌蒙部落之前的首领名叫罗杓,是大宋之人物,入赘了乌蒙部落,成为了乌蒙王。
史书记载,“始祖罗公讳星字杓,太府君自江西入籍平叛,以从征有功,遂封为乌蒙王,后卒,葬于坐宅后边,有坟茔镌碑为记。”
另有盐津县志记载,阿杓奉命讨夷,到了乌蒙部落,看到夷民以:“康、麸、秕、稗、野果、野菜充饥”,“亦身露体”,“居住洞穴”。
不忍以兵威定,身为将军的阿杓,自然想到三国时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安扶政策,便实施宋朝的“和亲”政策,入赘为乌蒙部落“大鬼主”即酋长的女婿。
于是“乱平,封为乌蒙王,赐姓禄。”按传统的婚姻习俗,入赘女婿要改名换姓,随岳父姓,岳父母视其子,内兄弟姐妹称呼其兄弟。因此,史书上有:“阿统的十一世孙”和“罗兄禄弟”的记载。
阿杓约在公元1122年,奏准告老在盐井大同夷渡山,即今普洱镇小洞村安度晚年,卒后安葬在夷渡山石马岗。
普洱渡夷都山,现尚存传说的乌蒙王墓,墓前有马、羊、狮等石刻,墓碑一块。
这个人按照年龄来说,在四十岁上下,又说自己姓罗,加上他汉族人的面貌,应该是老乌蒙王罗杓的儿子。
“不知道您和老乌蒙王罗杓是”秦桧对着乌蒙王试探性的问道。
“乃是我的父王,只不过父王已经身故多年了,不想参知政事大人,还知道家父的名号。”罗星对秦桧笑着说道。
罗星能够露出这样的表情,这显然是在对秦桧释放善意。
“乌蒙王言重了,老王乃是一带豪杰,我自然是知道的,只是因为不知道你们已经完成了统治者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