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很早之前大宋就有使用溪洞族和其他民族士卒的记录,比如面对南边李朝的时候。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对越南李朝转采强硬态度。据宋人司马光记述:“熙宁中,朝廷遣沈起、刘彝相继知桂州,以图交趾。起、彝作战船,团结峒丁以为保甲,给阵图,使依此教战,诸峒骚然。”这里的“峒”指的就是溪洞族。
何况出现任何的死伤,还可以得到一定的补助,这些不落相对比较落后,能够得到这些钱财之后,就可以从大宋居民那里,交换很多必要的物资,他们族人的生活,也必然可以得到改善。
我们都知道青壮年男性,绝对是各个部落的最重要的资源,因为这些人不但可以承担捕鱼打猎的任务,而且还可以作为战斗力量,和别的部落进行战斗,或者是抵御其他部落的入侵。
这些青壮年男性同时也是部落之中,消耗资源的大户,几乎大部分的粮食都被这些人消耗了,并不是说他们使用大多的资源不对,相反这是为了部落延续,不需要去做的,但是相对的老弱病残能够得到的资源就少了,甚至有的部落会为了节省粮食,将老病残抛弃到部落外面,虽说残忍,也是无奈之举,被抛弃的人自己也能够接受。
如果说能够将主要消耗粮食的青壮年男性送去战场,那么虽说会一定程度影响渔猎的工作,但是部落里面毕竟还有老弱妇孺,这些人多少可以填补一些空缺。
而上了战场的这些部落士卒,其实也没有想的那么危险,因为现在大宋和北面的金国、伪齐之间实际上还是相对比较和平的,所以大规模的战斗很难出现,其他的都是小规模的冲突。
大宋这边现在只有在山东战场有溪洞族的人马,暂时还没有出现什么伤亡,这也是这些不落觉得有利可图的地方,只要把人马派出去,就几乎可以无损的得到一笔钱,何乐而不为。
加上这些士卒的所有粮食都是由大宋提供,所以他们可以比在部落的时候,吃到更饱腹的食物,因为各地的将领已经知道了溪洞族士兵的实力,他们都是优先供应这些强大战力的伙食,这甚至引起了一些大宋士卒的不满。
不过将军说了,谁要是能够发挥和溪洞族士卒一样的战斗力,也可以和他们一样,这些士卒立刻蔫了,他们大部分都是怕死的渣渣。
这些部落第二想要得到的,就是大宋的先进农业技术,当然这只是相对的,就算是蓝古部落,秦桧交给他们的也只是梯田和除草、除虫、施肥,这些最简单的农业技术。
不过就算是这样,蓝古部落的农业产出也扩大了三成,这要是放在之前,是他们根本无法想象的。
周围其他的部落在和大宋合作之后,也已经开始得到了相对的指点,只要不出现重大的自然灾害,他们想必今年也能够得到丰收。
这些部落得到了好处,周围的其他部落自然会眼馋,加上秦桧之前要求蓝古将相关的消息,故意泄露了出去,所以这些周围的部落,已经早早就得到了消息。
为了能够使得自己的部落得到更多的粮食,这些部落首领这一次也算是拉下老脸,过来给秦桧陪笑脸,实在是非常难得。
秦桧答应了他们的要求,这让这些不落都非常的高兴,但是秦桧提出了一个条件,就是在为他们提供农业技术之前,他们所有的上百部落,必须要结成同盟。
所谓的同盟,只不过是一个名义上的称呼,没有特别多的实质约束力,不过在他们得到自己想要的之前,确实还是要好好考虑的。
同盟的要求其实很简单,就是各个部落在得到了技术传授的许诺之后,互相之间,不允许再继续敌对,互相进攻,这点所有人都同意,毕竟不打仗,就代表能够少死人,就可以提供更多的人上战场。
第二就是由大宋牵头,在离各个部落相对比较中心的虔州和潭州,设置了两个粮仓,大宋先充实了各三千石。
听说大宋出了六千石的粮食,这些部落都有些眼红,要知道这些粮食足够养活六千人,甚至是更多人一年所需要的粮食。
秦桧说了,这些粮食的性质是属于互助基金,这个从来没有听过的词汇,让所有人摸不着头脑。
他解释道,所有的部落都不能够保证,自己的部落不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在自然灾害出现之后,必然会影响农业生产,有的甚至会导致绝收,这个时候就不能够保证各个部落之间,不会出现袭击别的部落这样的事情。
为了能够使得各个部落和平发展,秦桧建议每个部落将每年粮食收入的百分之一,归入府库之中,之后一旦有部落出现自然灾害,收成受到了影响,就会由各个部落组成一个观察组前去查看,没有问题,就由府库之中,划拨出必要的粮食,进行救济。
如果说储备粮食没有使用,就会留存到下一年,也算是给各个部落的保障。
所有的部落头领,听说只用缴纳百分之一的粮食,就能够享受这样的保证,他们都非常乐意加入这个同盟。8)
第一百七十三章 大宋的真实目的
提出这样的互助基金的方式,实际上还只是一个幌子,因为后面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颁布,那就是希望这些部落,能够慢慢的去接受大宋的统治。。
当然从目前来说,这种统治只是名义上的,对他们的要求也基本上没有,只要在名义上能够承认,大宋对他们的统治地位就行了。
在对外的时候,他们将以大宋马首是瞻,如果他们想继续保留在大宋内,得到的一切的利益,就必须要接受这样的代价,而对于各个部落来说,这基本上没有任何的代价,真的就只不过是一个名义而已。
大宋会给每个部落的首领,颁发一定的官职,当然这都只是虚职,没有任何的权利,他们仍然还做着他们的部落首领,管着他们自己的部落,能够在部落里享受最大的权利。
这样看似对部落而言,没有任何损失,实际上却并非如此,至少不像表面上看到的那么容易。
比如说这部落里面主要的精壮年男性都走了,部落的安全就必须要依靠部落联盟的方式来实现,之后部落之间的联系,会因为之前对立关系的缓和,慢慢的变得缓和起来,之后什么会出现部落见自然合并的现象,这本来就是一种连环套,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部落大部分的人走了之后,虽说粮食的压力小了,但是部落的人口不可避免的下降了,在人口少了之后,就算是有某些人居心叵测,对于大宋依然充满敌意,那又怎么样,他们手里没有足够的人马,难道想要用几十人来进攻大宋吗?傻子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而且就算有人可以发动叛乱,但是他们的部落之中,有很多人就在大宋手里,而且还是部落最为精锐的一批人,这些人就是大宋的人质,而且是最为釜底抽薪的人质。
叛乱的人如果不是傻子,就一定会想到这些,部落里面主要的人物的家人,相当于都在大宋的手里,谁会和他们一起对大宋不利,那不就是代表把自己的亲人往火坑里推。
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大宋征兵之后,对于大宋本身的安全都是好事情,不但能够消除内部的隐患,还能够用这些力量来面对外敌入侵,一石二鸟,美滋滋。
除此之外,部落人口数变少了,确实是减小了部落里面的粮食压力,而且从表面上来看,大宋还做好人,帮助各个部落发展农业技术。
但是刚刚说过,第一这种技术只不过是对,他们现在原始的刀耕火种,靠天吃饭的一种补充,是一种非常低端的农业改进,而不是变革。
其次因为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因为劳动力的不足,可以限制这些不落的发展。
就算是他们得到了相对比较先进的技术之后,真的就像他们想的那样,可以不断的去开垦新的土地,之后获得更多的粮食,养活更多的人口,不断的壮大自己的部落了吗?
根本就不是这样的,劳动力不足已经限制了一切,没有人来耕作,就算是他们拿着袁农平的最先进的种子和种植技术,也一样歇菜,绝对达不到他们的想法。
大宋这边有很多人,甚至有翰林院的学子联名上书,反对将农业技术交给周围的各个部落势力,但是朝堂之上的大部分的官员们,却对此事表示默许,或许他们都看懂了这一层意思,又或许只是看到别人不说话,自己也应该闭嘴。
所有这次前来蓝古部落的部落首领,他们所在的部落,在地域上相对比较分散,